楷书笔法(一)

李志钧

<p class="ql-block">右点 要求右点是许多笔画的基础,很多的笔画都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出发"的。右点有时与左点或</p><p class="ql-block">其他点笔联合使用,有时则是单独使用,相对于其他点笔而言,右点的作用更为重要。因其重</p><p class="ql-block">要性和用途之广泛,写好右点是不可绕行的技法之一。此笔多用于"永"、"下"、"主"等字。</p><p class="ql-block">起笔时露锋轻入,按笔使其笔毫全部铺开,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到位后,轻抬笔毫,</p><p class="ql-block">使其呈"三角一肚"状。要求一笔而成,不得向左或向右回锋,不得勾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  上竖点 竖点分为上竖点和下竖点两种,顾名思义,上竖点用于字的上方,下竖点用于字的下方。</p><p class="ql-block"> 竖点,是唐人最具特色的一笔,而这一笔使用得最精彩的当属欧阳询。当上竖点在上方使用</p><p class="ql-block">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全字更加端庄稳重,规整淳厚。此笔多见于"方"、"忘"、"宴"等字。</p><p class="ql-block"> 落笔可以露锋,但不可过于尖锐,取侧锋横切笔法;然后中锋下行,略向左斜,收笔时不可露锋。全笔要上粗下细,遒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  撇点也称为"打点"。在欧楷中,撇点用处比较广泛,特别是当它代替右点使用时,往往出现出神入化的特殊效果。并且在技法上并不难掌握,只是要注意撇点的长短和角度.下笔时锋芒不可太锐就可以了。此点多使在"六"、"光"、"来"等字。</p><p class="ql-block"> 起笔时略向右顿笔,随后迅即向左下方撇出;收笔时,末端出锋,但不可出现虚尖,要瘦适当、挺拔有力。</p><p class="ql-block">尖角,但不要锐利</p><p class="ql-block">撇 点</p> <p class="ql-block">  横点,本来应是写为右点,但为了突出"楷味",使其有所变化,将右点写为横势,像一尖横,其笔法也略同于尖横笔法,故称为横点。须注意的是,不是凡是写右点的地方就可以写成横点,知道不准确时,尽量写成右点,免生差错。此笔多用于"编"、"房"、"肇"等字。</p><p class="ql-block"> 横点起笔露锋,虚入,前部多成为尖状;收笔时顿笔不重,要轻盈、干净、利落。</p><p class="ql-block">横 点</p> <p class="ql-block">  长横是笔画之帅,在一个字中,大凡出现长横时,它便是主笔,是关键所在。古人将横笔称为"千里阵云",意在畅朗舒展,笔势流动。此笔画要注意的是,以右点的入笔方法起笔,稍微扛肩行笔,驻笔时要有棱角,而不可过于粗重。此笔多用于"不"、"千"、"世"等字。</p><p class="ql-block"> 露锋入笔,但笔锋不可太锐,然后向右行笔;到位后,轻驻笔,稍顿,略回锋。整个笔画,中间稍细。</p><p class="ql-block">长横</p> <p class="ql-block">中横 比长横短、比短横长的横笔应叫做中横,而长度几乎不好精准地确定,但因用处极广,在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小视不得。中横要求坚定有力,起止分明,从总体上看,扛肩的角度一般较大。此笔多于"天"、"丈"、"气"等字。</p><p class="ql-block">起笔用侧锋,欧楷一般都是露锋起笔的,然后中锋行笔,扛肩,保持粗度,收笔略重,不可出现疙瘩。</p><p class="ql-block">中 横</p> <p class="ql-block">悬针竖 在楷书中,悬针竖的使用大大少于垂露竖,而且垂露竖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代替悬针竖,而悬针竖在许多地方不可以代替垂露竖。悬针竖在技法上也比较容易,要注意的是应该垂直,不得向左右倾斜,虽然出锋,但不可一笔甩出,否则易生浮滑。此笔多用于"千"、"年"、</p><p class="ql-block">"平"等字。</p><p class="ql-block"> 起笔与垂露竖同,然后以中锋向下行笔。行笔到位后,笔锋在行笔时慢慢抬起,最后在指</p><p class="ql-block">定的位置离开纸面,像一根悬起来的针。要求刚劲有力、锋芒挺拔。</p><p class="ql-block">悬针竖</p> <p class="ql-block">  垂露竖是相对于悬针竖而言,垂露竖是主笔竖。垂露竖不一定都是垂直的,往往在左侧时向左斜,在右侧时向右斜,只有在中间时才是垂直的。垂露竖很要功夫,特别是收笔时,其笔法非常重要。此笔多用于"下"、"林"、"不"等字。</p><p class="ql-block"> 垂露竖起笔时不可以用右点的落笔方法,应该使用欲竖先横的入笔方法,然后以中锋向下行笔。行笔到位后笔锋向左,然后向下,最后再向右上侧提笔收锋。当垂露竖写在一个字的中间时(比如"不"字),笔画的中间部位应该略细。</p><p class="ql-block">垂露竖</p> <p class="ql-block">  左垂露竖就是向左侧倾斜的竖笔,一般多用在字的左部。左垂露竖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绝对不可以悬针,必须垂露,而这一点恰恰是初学者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请大家务必小心谨慎。只要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就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别人:"我是一个还没人门的初学者"。此笔多于"イ"、"彳"、"ネ"等字。</p><p class="ql-block"> 露锋入笔,然后中锋下行,边行笔边加重按笔,使笔画越来越粗;收笔时和垂露竖的收笔完全相同,只是整个竖笔要有一个向右的弧度。</p><p class="ql-block">左垂露竖</p> <p class="ql-block">  小竖在字中用处极广,且又变化各异、姿态繁多,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笔画虽小,却坚利非常,许多精彩之处都体现在小竖的笔法上,因此我们不可以轻视了小竖的作用。此笔于"而"、"高"、"乾"等字。</p><p class="ql-block"> 露锋起笔,然后向下行笔,因小垂露竖都不太长,所以即刻停笔,收笔时用垂露之法。</p><p class="ql-block">小垂露竖</p> <p class="ql-block">  短撇是字的精神,用处极其广泛。须注意的是,长短粗细和笔势的走向。此笔多用于"众"、"象"、"影"等字。落笔向右,根据撇笔的作用大小,确定力量的大小,然后向左下方行笔。收笔时虽然速度不能慢,但也不可以一笔撇出,欧楷的撇不应有虚尖。从整体看,无论短撇还是中撇、长撇、竖撇,基本上都是侧锋行笔。</p><p class="ql-block">短撇</p> <p class="ql-block">  中撇往往和捺画对称使用,在书写时要考虑到与捺笔的角度关系。中撇一般要求笔画稍微重一些,既要流畅,还要遒劲。此笔多用于"介"、"人"、"方"等字。</p><p class="ql-block">起笔时与长撇笔法相同,然后加快速度向左下方行笔。在将要到达位置时,笔锋慢慢抬起,不露虚尖。</p> <p class="ql-block">  长撇在书写中用处很广,它的特点是弧度稍大,笔画不可过粗。因笔画较长,于是长撇便出现了很明显的笔法特征:头、颈、肚、尾。此笔多用于"名"、"者"、"居"等字。以侧锋起笔,但下笔不可太重,在向左下方行笔时轻抬笔毫,这是为了写出颈部;然后慢慢按笔加重写出腹部。收笔时缓慢抬笔出锋,不可甩出,不可出现飞白或虚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