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之事,一任后人评说

古塘桥人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其实是很难说得清楚的。</p><p class="ql-block">例如,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谭嗣同曾在一些场合,甚至在书信和奏折上主张:“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不仅仅只是新疆、西藏,他还主张将东北和蒙古的土地卖掉。</p><p class="ql-block">依照谭嗣同的主张,这新疆、西藏和东北、蒙古皆弃之于国门之外,既可卖出数万万银钱来,又少了“累赘”之苦痛,岂不快哉!便想,假若当年戍戌变法成功,慈禧下台,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得以号令天下,大行变法之道,又谭嗣同依然能得光绪宠信,那如今的新疆和西藏,便早就成了人家的疆土,哪还有什么“自古”便是我华夏的土地?</p><p class="ql-block">从这件事情上看,谭嗣同在政治上是何等的幼稚!其眼界、胸襟、抱负、谋略,都远逊于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格局。充其量,算是书生之见,与治国理政谋天下距离太远。当然,这些丝毫都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个旷世大英雄的伟大形象。他确实是一个大英雄!大难临头,不惧、不逃,以一人之头颅,唤醒昏聩之天下!以一人之热血,浇灌我泱泱之大中华!</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英雄,世界上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孙中山的主张则是将新疆、西藏、东三省割让不要,以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即清朝廷,驱除即回老家,老家即东北、漠北,中华即明朝疆域。按照孙中山的主张,中国的疆域自然比现在更小!当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发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此为民族之统一”。但这一宣言,是在武昌辛亥革命的“五色旗”出现之后。五色,即代表满汉蒙回藏。五色旗,即以代表五族的五色为旗帜。这五色旗,在武昌的炮火中诞生,又在辛亥革命的硝烟中猎猎飘扬。这说明,五族共和的伟大理念,是当时的有志之士的伟大主张。所以,孙中山在《宣言》中之所提“五族共和”,并非其个人的一贯主张,而是顺应时势之结果。</p><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的疆域,其实功在袁世凯。袁世凯在《清帝退位诏书》上增加了关键内容,即:“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此即五族共和。清帝退位发生在1912年2月,晚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日,但袁世凯在此《诏书》中增加的这段文字,其意义在于新旧两个政权法理上的传承,这是任何别的文件和宣言都无法代替的。</p><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诏书》的起草人一般认为是晚清状元张謇。袁世凯在看到诏书草稿后,认为有不妥之处,便加上了上述内容。这一内容的表述,从法律和法理上明确了中华民国的领土范围涵盖满、汉、蒙、回、藏等各民族聚居地,强调了各民族在中华民国中的平等地位和共同构成国家的重要意义,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从这一意义上说,袁世凯的政治谋略、胸襟和远见,实为常人之所不逮,不得不令后人赞叹和感慨!</p><p class="ql-block">五族,即汉满蒙回藏。这五族共和的国土,即包括东三省、外蒙、新疆、西藏等。这就从法理上让中华民国继承了清朝的疆域。只可惜后来有内奸作崇,让斯大林将外蒙分裂出去了。</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来,谭、孙、袁三人,谁的功勋更卓著?谁才能真正称得上功在千秋?如今,时己过百年,当年的多少旧人旧事,也不得不一任后人评说!亦如现世的今人今事,我们的后人自会评说一样。(2025.2.8.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