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日,我正于家中悠然闲坐,先生在一旁刷着短视频。忽地,他兴奋地抬头,对我喊道:“你瞧瞧,今年陕北的秧歌那叫一个红火,快过来看看!”我平素鲜少刷短视频,可先生那份由衷的喜悦,实在令我忍不住凑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只见视频里,鼓点如爆豆般铿锵有力,彩绸似灵动的飞乌在空中肆意飞舞。陕北汉子们身姿矫健,婆姨们笑容灿烂,他们激情澎湃地舞动着手中的彩扇与花伞。那份喜气洋洋的氛围,即便是隔着屏幕,也能让我沉浸其中。</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那份对故多的思念与眷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即刻下载了抖音,仿佛找到了一个与陕北乡亲们“共舞”秧歌、“共闹”新春的桥梁。在这方小小的屏幕里,陕北秧歌与中国古典舞蹈巧妙融合,碰撞出别样的艺术火花;陕北民间音乐与说唱音乐交相辉映,共同奏响了新春的乐章。在这方小小的屏幕里,歌舞编排新颖独特,秧歌、小曲、说唱、跑驴、旱船等展演形式轮番登场,亮点频出,让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先生笑我成了“数字时代的秧歌信徒”,却不知那段三分钟的段视频,早已化作金箔,将记忆里的年味儿重新烫亮。记忆里的陕北人,向来以这般热烈且真挚的方式喜迎新春。正月里,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身着鲜艳服饰的秧歌队伍。他们或手持彩扇,轻盈舞动,似彩蝶纷飞;他们或腰系红绸身姿矫健,如蛟龙腾跃。伴随着欢快激昂的锣鼓声,他们翩翩起舞,将新春的喜悦传递给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秧歌队,真的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县区,不同单位的队伍,带着各自鲜明独特的风格汇聚一处,共同演绎着新春的盛大狂欢。既有模仿动物形态惟妙惟肖的“狮子舞”、“龙舞”,尽现陕北人的勇猛与智慧;也有表现劳动场景的“插秧舞”、“收割舞”,让人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深切感受到陕北人的勤劳与质朴。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在赞叹之余,不禁对陕北人的创造力与智慧心生敬佩。</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秧歌表演中,我最钟情的当属那充满粗犷豪迈气息的安塞腰鼓。那些头戴“白羊肚手巾”、腰系红腰带的陕北汉子,以他们豪迈粗犷、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腰鼓精神,舞出了陕北人的坚韧与豪情。直至今日,腰鼓表演依旧刚劲激昂、气势磅礴、威猛刚烈,又不失流畅飘逸。哪怕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到,我都会激动不已,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除了安塞腰鼓,秧歌队里的“跑驴”表演也格外令我着迷。那艳丽夺目的服饰、俏皮灵动的跑驴,以及诙谐逗趣的蛮汉蛮婆,总是能引得观众阵阵欢呼与喝彩。表演者们的上半身通过头、手臂、腰的细腻动作,生动表现出骑驴者的喜怒哀乐,而下半身则凭借着不同的走、跑、跳、转、蹲、跑等步履节奏和造型的变化,将陕北毛驴俏皮、淘气、活泼的形象以及倔强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据说,“跑驴”是从“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而来,这更增添了我对这项表演的敬意与喜爱。</p><p class="ql-block"> 在辽阔的陕北高原上,年味儿恰似一坛陈年老酒,岁月流转,愈发的醇厚香浓。即便春节的喧嚣逐渐淡去,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年味儿,却如缕缕的丝线,紧紧缠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每当忆起那些欢快的秧歌、喜庆的氛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祥和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陕北秧歌,它早已超越了舞蹈的范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活炽热的向往。它为人们带来了欢乐与祥和,更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的祝愿。在秧歌的律动中,我仿佛已然看到春天的脚步轻盈走来,看到了希望在前方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如今,虽已离开故乡,但我对陕北秧歌的热爱与眷恋从未改变。每当新春佳节临近,那些欢快的秧歌队伍、那些热情洋溢的乡亲们便会浮现眼前。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让我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愈发坚定。愿新的一年里,我们每个人都能如陕北秧歌般充满活力与热情,勇敢无畏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幸福。愿这份来自陕北高原的欢乐与吉祥,伴随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直到永恒。因为,故乡的年味儿,永远在我心中不散场。</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