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年初六,在民间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日子,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我特意选择这一天,组织老伴儿、小弟、内侄、女儿、外孙,陪同从故乡河北临西来临汾探亲的内兄和嫂子,驱车前去观览尧陵拜国祖。</p> <p class="ql-block"> 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西的涝河北侧,距市区35公里。观览尧陵拜国祖,我已经是第三次了。在景区停车场一下车,风儿吹着尖锐的哨音,呼啸着穿过空旷的河道,凛冽而刺骨。公路两侧的树木,在寒风中摇曳,枝条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在诉说着冬天的严寒。猎猎招展的“尧陵”黄色三角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黄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尊贵、辉煌,而三角形状,则寓意着稳定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来到朝圣门,风儿刮得更大了些,让我感到一阵阵寒意。可当我凝视古朴典雅、灰瓦白墙、重檐歇山顶的那一刻,似乎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坐北朝南的设计,遵循着我国传统礼仪的建筑规制,彰显着帝王皇权的威严,体现着后人对国祖的敬仰与追思。在空间布局上,采用的是中轴对称手法,使得建筑更加庄重、对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装饰细节,十分精美,无论是门上的雕刻,还是彩绘,均诠释着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作为尧陵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与整个景区相协调,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历史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走近朝圣门,外孙拉着我的手,微笑着问:“姥爷,朝圣门为啥有一大两小3个门洞?”我轻声说:“在古代,中间的门洞通常是地位较高的人或者特定仪式场合下才会使用的通道。它象征着尊贵与正式,是已故皇帝、皇后的棺椁、神主牌位、祭品,以及仪仗所通过的大门。左右两侧的门洞,是一般人或特定场合下使用。在这里,东侧门洞,是祭拜帝陵的皇帝走的,随行的大臣得走右侧门洞,这就是古代严格的礼制性和等级性。”外孙嘿嘿一笑说:“姥爷,涨知识了。”作为通往国祖殿的门户,朝圣门的存在,不单单是为了引导人们进入这片神圣之地,更是对朝圣者心灵的一种洗礼和净化。</p> <p class="ql-block"> 穿过朝圣门,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来到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世界。迎面是宏伟庄严的国祖殿,是仿汉高台组群形式而建,气势雄伟,庄严肃穆,融合了古代建筑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技术,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国祖殿,是神圣之地的核心所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这里,既可以缅怀先贤的功绩,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汲取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我油然而生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国祖殿前的中轴线上,是姓氏图腾甬道,其创意旨在以姓氏寻根为宗旨。这里选取了全国排名前百位的大姓,并适当增选了以山西为主的姓氏图腾。这条甬道,以百家姓氏图腾为主线,两边为连续纹样装饰,姓氏图腾四角以真、草、隶、篆4种字体饰角花,中心圆形图案则以葫芦、草花纹样,喻示华夏子孙瓜瓞绵延、万代生生不息。这样的姓氏图腾甬道设置,是对国祖的敬仰,也是对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我轻轻地踏过这条甬道,顿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外孙找到自己的姓氏图腾后,瞬时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他遂站在自己的姓氏图腾旁,让我拍下一张影像。两侧矗立着12根高大的生肖柱,分别代表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等生肖。生肖柱整体高度为12.5米,主体采用花岗岩材质,柱顶为传统斗拱覆顶设计。柱身刻有与生肖相结合的文字释义,以正、草、隶、篆4体分列东南西北4面,展现了12生肖的精神风貌。这些生肖柱,是装饰性景观,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姓氏图腾甬道尽头,便是国祖殿,总建筑面积为19360平方米,高度53米,象征着国祖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崇高地位。殿前台阶共有118级,代表着传说中国祖118岁的高寿。我知道内兄已81岁高龄,老伴儿和嫂子的腿脚不好,怕他们攀登这么高的台阶受不了,便劝他们不要上了(当时,不知道有电梯)。他们却怀着对国祖的无限敬仰之情,毫不犹豫地说:“上,不到大殿不罢休!”拾阶而上,可以看到“尧王访贤、命官授时、平治水土、惩治四凶、举舜禅让、划定九州、协和万邦”等7幅石刻浮雕,艺术地再现了国祖的历史功绩,深刻地传达了中华民族尊贤尚德、勇于担当、追求和谐的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 国祖殿共6层,顶层为观景台,5层为5D影院, 4层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即祭拜主殿,层高达20米。步入4层殿内,但见国祖端坐在大殿中央的祭拜主殿之上,面容威严、慈祥而睿智,两眼深邃,胡须呈扇形垂在胸前,双手轻抚膝盖,身着华丽龙袍,头戴皇冠,全身散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那通身的金黄色涂装,象征着尊贵与辉煌,让我心生敬畏。凝视着栩栩如生的塑像,蓦然之间,我觉得国祖真的降临于世了。背后是一幅巨大的壁画,描绘着其治理天下的盛况,与国祖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乘电梯下到3层,便进入以“光照千秋”为主题的展示区。通过实体场景复原的国祖经典故事,包括舜耕历山、四岳举舜、大禹治水等,以及历代帝王、诸子百家及士子对国祖的评价,让世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历史功绩和深邃的尧文化。下到2层,尧字壁、诽谤木、敢谏鼓,以及一幅30米长的壁画长卷《中国摇篮》,铺陈在眼前。展厅内,“洞房花烛、教民稼穑、垂拱而治、设立庠学、画地为牢、日中为市、尧王围棋、旱地行船”等8大场景的塑像,技艺精湛、手法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国祖及其时代的历史风貌。无论是国祖的威严形象,还是其他人物的生动表情,抑或是柴门、家犬,均惟妙惟肖。我深情地与塑像合影,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此厅还展示着尧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平阳麻笺、古陶烧制技艺、剪纸艺术、手工布艺、麦草工艺、平阳木版年画、太平绣球、锣鼓制作工艺、泥版壁画等项目,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丰富旅游文化内涵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最底层以“四海同宗•寻根祭祖”为主题,分为3个展厅。中厅为家祭区,设有宗祖柱;左厅为姓氏起源展厅,中间的天幕LED大屏,通过三维影像生动地展示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再到三皇五帝的姓氏起源历程;右厅为根在尧都展厅,可以看到九州华人祠堂,选取了全国10座具有代表性的祠堂,进行复原展现。此外,还有尧字壁景观,镌刻着118个形态各异的“尧”字,将书法艺术与寻根艺术融为一体,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叹为观止。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伴儿,也由衷地感叹说:“这次真的是没有白来!”</p> <p class="ql-block"> 从姓氏图腾甬道左侧的单向旋转门走出去,便是停车场。我们坐上车,一脚油门即刻到达尧帝陵。山门为琉璃彩瓦双坡硬山顶建筑,中间悬挂着一块金边蓝底的匾额,上有“尧帝陵”3个金色大字,这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门厅过道幽深,两旁有两座对称双檐的凉亭,每座亭子的面积亦显阔绰。靠近山门两侧,分列着两座高达3米的汉白玉石刻独角兽,怒目圆睁,口阔蹄壮,雕刻简洁,极具威严之霸气。山门前左右分别矗立两座墓表,追颂国祖当年倡立“诽谤木”之意。门柱上有一副楹联,“万世永尊功德留垂人共仰,四时长祀心香捧定我还来”,表达了后人对国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整个山门建筑,布局紧凑,结构巧妙,红柱黛瓦,在周围葱郁古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和庄重。此处是通往国祖陵寝的必经之路,更是尧帝陵景区的重要入口和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进入尧帝陵,踏上台阶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形高大,巍峨耸立,庄严肃穆的国祖像。他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他身着古代帝王服饰,衣纹流畅自然,彰显出帝王的尊贵与气度;他右手轻托象征权力的“圭”,左手轻抚腰际,仿佛在向世人传达着智慧与仁爱。国祖雕像,在冬日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成为尧陵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前行不远,向左一转,一座“四海同宗”的牌坊赫然在目,昂首挺胸地喜迎着八方游客。这是尧陵景区的重要入口和标志性建筑,上书“四海同宗”4个大字,寓意四海华夏儿女同宗共祖,表达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其建筑风格,古朴庄重,结构精巧,柱子和横梁上雕刻着龙图案,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寓意着吉祥、尊贵和权威,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牌坊的对面,是一座高8米、宽29.5米的赤龙壁。一条身躯宛若火焰的神龙在舞动,双眼犹如燃烧的炭火,从嘴里吐出的瀑布,映现出彩虹奇观,龙角挺拔,如同锋利的剑刃,彰显着不凡与力量。祥云覆身,犹如在云海中翻腾,摇头摆尾似乎能搅动天地风云,咆哮之声好像让万物震颤。它的鳞片折射出七彩斑斓的光华,仿佛将天地间的精华都凝聚于一身。赤龙壁两端,镌刻着《竹书纪年》《太平御览》中的有关文字,与“四海同宗”牌坊相映成趣,构成了尧陵景区的壮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是一座小桥,名为唐尧桥。它在尧陵景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连接牌坊与尧陵、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桥下的水面已经结冰,恰如一面银镜铺展在眼前,映照着四周静谧的景色。岸边干枯的芦苇,在寒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在诉说着国祖的故事。这幅画面,静中有动,冰面的冷冽与芦苇的摇曳,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冬日韵味。它更是寓意着岁月的流转与自然的更迭,让我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过了小桥,是尧陵景区内的第二道山门,门楣上有“尧帝陵”3个金黄色大字,亦是欧阳中石题写的。门两侧有一副楹联:“三皇五帝陵居首,百世千秋泽流长。”这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合心先生撰写的。在三皇五帝中,国祖的陵寝是最巍峨高大的,国祖的恩泽像涝河水一样源远流长。此门有三绝,一是凤头突兀,采用了凤雕;二是形式独特,中间为主门,两边为掖门;三是建筑结构独特,下为过道,上为戏台,这种建筑风格全国罕见。戏台的建筑,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的,既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美感,又满足了祭祀和演出的功能需求。活力四射的外孙,双手扒住戏台的边沿,想从地面翻身而上,试了几次未能成功。看着外孙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我不禁慨叹:“年青真好!”</p> <p class="ql-block"> 献殿大院里,主要有木牌坊(仪门)、献殿、碑楼(寝宫),以及厢房等建筑。这些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构成了尧陵庄严而神圣的祭祀场所。木牌坊(仪门),建于清乾隆50年间,为单间二柱门楼,全部使用木质榫卯架构组成,是我国现存木构牌坊中的孤例。牌坊为如意斗拱,11层叠架,飞檐四向挑出,上宽下窄,开间小,出檐大,显得雄伟壮观。牌坊正面书有“平章百姓”,背面书有“协和万邦”,寓意深远,是对国祖治理国家功德的真实写照。斗拱下方牌匾雕刻精美,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木构技艺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尧陵景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献殿始建于金代,但具体建成时间已无从考证,后经过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历代重修的结晶。这是一座高大敞朗的清式建筑,面阔三间,东西为配殿。献殿前有两副楹联,分别表达了国祖虽逝但名垂千古的敬仰之情,以及历代华夏儿女对国祖的深切怀念。碑楼(寝宫),位于献殿之后,陈列有石碑,记载着历代皇帝参拜国祖的情形,以及明代重修尧陵的全貌等。而寝宫则是原来的5间建筑,现存为1984年重修的碑亭。据说,从寝宫登上第七个台阶处,有一个横向的小孔,可通向悬葬帝尧的井穴。不过,这也只是传说,无从考究。置身于献殿大院,我的心头蓦地升腾起一种虔诚的敬意。看着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清流古柏、相映成画、已旧貌换了新颜的尧陵景区,我不禁想起了第一次拜谒国祖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那是2006年晚秋,当我拜读了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同志的《尧陵一叹》文章后,顿时滋生了拜谒国祖的欲望。一个秋雨飘洒的日子,驱车在三弯九转、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上,大小不等的石块,高一块低一块地乱嵌在泥土里,晴天已经就凹凸不平,很容易陷车;雨天更是泥塘深坑,时时有使车陷入的危险。一路颠簸,好容易才到达尧陵,真个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种破败荒废的程度正像刘合心同志描述的那样:“这恐怕是我见到的最破败的帝王陵园了!一座即将倒塌的门楼,一片已然坍塌的山墙,一个被砖石堵塞的门洞,好似一个无暇自顾的风烛老人,硬要拿出壮汉的威猛气势,来护卫着她心中的圣帝尧陵。那种支撑的执著、支撑的困苦和支撑的无奈,让人几欲落泪。进了山门,东西原为看戏楼台,现在东边的已完全没了踪影,西边的也是风雨摇曳、凋蔽不堪……献殿应是陵园里最主要的建筑,但一样的潦倒破落。” </p><p class="ql-block"> 触目惊心的我,望着这座在秋风之中孤寂落寞,显得分外凄凉的尧陵,似有万千哀怨横亘胸中,无法排遣。尧陵上的树木更仿佛一位位流浪者,经历了风吹雨打后显得格外疲惫,没有一点儿生机,片片枯叶随风飘落,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响声,像是在为自己的凋零而哭泣。面对萧瑟的尧陵,我痛心地感到,这损坏的不仅仅是一座尧陵,而是损坏了华夏民族“文明之祖”的光辉形象,损坏了平阳古城的一份厚重与沧桑,损坏了对尧文化生动丰富的感悟与刻骨铭心的记忆,损坏了三晋重镇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格及其应有的自尊与骄傲。</p><p class="ql-block"> 见有人前来拜谒国祖,一位老妇人从破旧的屋内走出,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当我了解到,她和老伴一边种地,一边守护尧陵,十余年如一日,我的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老人自告奋勇为我讲解,她边迈着蹒跚的脚步,边伤感地对我说:“从前,这里曾经当过小学的学堂。学堂搬走后,就很少有人来了,只有每年清明节,附近村庄的人才到献殿上上香、烧烧纸、祭拜祭拜。凡是来祭拜的人,谁见了这破旧的景象都感到心疼。”在破烂不堪的献殿香案上,我发现有上香、烧纸的痕迹,证明曾有人来祭拜过国祖。在殿内正额的背面,我看到依然书写着“做毛主席的好学生”8个大字,这是时代的印记。踏着献殿后的13级石阶而上,走进碑廊,有一通石碑巍然耸立,正面书写着的“古帝尧陵”4个大字,已被历史的风雨侵袭地斑驳陆离。回望陵区,只有遍地残枝落叶铺出的肃杀景象,阵阵微风吹过,轻轻的在古帝尧陵周围飘拂,似有一种悲叹,像是要向我道出一些历史的哀怨。</p><p class="ql-block"> 立于碑廊,环视四周,我感到无边的哀伤穿透身心直击心灵,无可遏止地悲从中来,绵绵无绝。如潮的心绪更是如此地贴近历史,贴近了历史的额角那一抹无法抚平的人文的孤独与凄凉、尴尬与无奈。这座被历史的风雨吹打了5000年的尧陵,真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蜷伏着躯体,那么的孤独,那么的寂寞,那么的凄凉。这种景象,相信凡是有良知的人们,看到后都会动容!从那破败的景象里,我真好象听到了国祖孤愤的声音。许多文人拜谒国祖之后,发出修复尧陵的强烈呼吁。在那字里行间,我听到了在文坛激起的层层回响,这是真正的文人基于一种神圣的责任感,站在拯救文物、传承文明、文化强市、科学发展的高度质问生命的意义啊!人生最高境界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旦被唤醒,在尧陵的保护开发上就能尽早走出尴尬与无奈,使其赋予人类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说真的,当第一次听到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发出的犹如杜鹃啼血般的呼唤之声,我的心被久久地震颤着。我经常在想,尧陵绝对不会如此孤独凄凉下去。终于,人们的渴望渐渐变成了现实,经多方努力,一处规模宏大,文化品位高雅的大型旅游景区,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尧舜传人寻根祭祖的旅游圣地,成为临汾、山西乃至全国的旅游新亮点。尧文化是根祖文化的龙头,尧陵作为尧文化的历史遗存和核心载体,是弘扬尧文化的重点文物保护地点。</p> <p class="ql-block"> “老爸,还往上去吗?”女儿的问话,打断了我的回忆。我果断地说:“必须要上啊!”但征求大家的意见时,老伴儿和嫂子说,早已累得两条腿如同灌了铅一样,实在是走不动了。我看到右侧厢房门外的水泥平台上,摆放着1张桌子、4个方凳,便让她们在此休息。81岁高龄的内兄,却斩钉截铁地说:“我要上去看看!”我要搀扶,内兄不让,脚步稳健地登了上去。在碑楼内的正中位置,矗立着一通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所立的石碑,已经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碑面刻有“古帝尧陵”4个大字,笔力雄健,庄重古朴,它是尧陵的标志性石碑之一,是研究国祖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碑楼附近还有《义举典祀碑》等10余通碑碣,均记载了国祖的丰功伟绩及尧陵的历史沿革,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帝尧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碑亭两侧高耸着两根白色阙柱,直刺云天,增添了陵墓的庄严和肃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献殿后13台阶西侧石砌墙体边缘,斜躺着的一棵古柏。主干分为5枝,好似举手迎客,又像是雄鹰展翅,更形似北斗七星阵,极具观赏价值。据介绍,这里曾有7株巨形古柏,呈北斗七星布局,因此被称为“七星柏”。现仅剩一棵,为“七星柏”中最细的一棵,有两人合抱之粗,树龄在1700年以上。“七星柏”因其独特的形态和传说,成为尧陵的一大奇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在民间它被视为吉祥之树,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 踏着西侧的台阶而上,便到达国祖陵寝(尧陵),亦称帝尧陵。陵寝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一个半岛形的岩石丘上,涝河环绕,在岩崖下潺潺西流,墓高50余米,周长300余米。据传,当年国祖逝世,万民悲痛,送葬之日,人们从四面八方为陵丘捧上一把土,竟积土成山,成为三皇五帝中最高大的陵丘。不管是谁,只要来到这里都会感受到尧陵的庄严与神圣。陵寝的背阴处,尚有残雪堆积,一阵阵风儿吹来,让我觉得有些寒冷。女儿为我紧了紧外套,拉了拉帽子,又挽住胳膊,并肩前行,令我感受到“小棉袄”的温暖。我们绕陵寝一周,封土堆上到处都是苍松翠柏环护,俨然一队队军容严整的卫士,煞是威风,更增添了森严肃穆的冬韵气氛!有一种对国祖的崇敬之意,顿时涌上我的心头!</p> <p class="ql-block"> 站在陵寝东面的制高点向远处观看,眼里全是冬韵的影子。在漫山遍野的冬日颜色中,那些树木呈现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美,它们枝条裸露,没有了春夏时节的繁茂绿叶,却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姿态展现着生命的力量。收回目光,陵区内的柏树依然郁郁葱葱,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画,勾勒出冬日特有的韵味。转身扭头,再深情地凝视一番国祖陵寝,我思绪如绵,感悟良多,心灵受到深深的浸染,迸发的是思古之幽情,陷入的是深深之思考。于是,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向前回溯——</p><p class="ql-block"> 国祖,是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姓尹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又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相传国祖是帝喾之子,黄帝的5世孙,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国祖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放心禅让,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国祖具有“首创天下为公,实施民主集中制,建立和谐社会、大同社会,使九族和睦相处;体恤百姓,广施仁德;善于纳谏,设立诽谤之木;测量出一年四季,24个节令,12个月份,使农民耕种有时,春雨惊春青谷天,夏满忙夏二暑连,秋处白露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发明了“禅让制”“任人唯贤”的任用制度;兴修水利,任用大禹父子消除水害灾患,造福天下苍生;派后羿射日,使万物得已生存;发明了围棋,教慧、娱乐于后人”的冶世功绩,因而赢得了万民称颂。史记称赞国祖为“尧天舜日”;孔子称赞国祖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毛泽东同志赋诗赞曰“春风扬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圣贤和伟人的赞颂,为国祖之陵增添了许多幽雅深邃的文化韵致。</p> <p class="ql-block"> 信步尧陵拜国祖,我犹如阅读一部厚重的史书。在那一段段穿越时空的隧道里,在那一幅幅深邃优美的画卷中,在那一座座珍贵的楼阁殿宇内,我听出了历史的风雨,读出了历史的辉煌,看到了不朽的光芒!此时,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了,历史也以最真实的面目被还原于此,这是何等的宝贵啊!</p><p class="ql-block"> 源远流长的尧文化、根祖文化和浓郁纯朴的黄河文化的浸润与滋养,日渐强劲的都市文明和厚重沉郁的传统文化的交织与掺和,赋予了平阳大地文化的光泽。如果说,中华民族的进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平阳大地,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岁月回响。平阳大地上滋生出的震憾人心的历史景观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这里已不再是仅仅留下拜谒国祖脚印痕迹的一隅,而是成为了一个国祖的圣地符号,一个民族的知名品牌,展现的是一种文化,蕴含的是一种思想,昭示的是一种精神,历史更赋予了国祖之陵,永远不可磨灭的百世千秋的灵魂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