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李氏家族溯源

夏威夷

探寻《上新街“李家大院”》主人族祖<b>李宗岱家族</b>的溯源,就是继续讲李家的故事。 上篇讲了“黄金大王”李宗岱后人在上新街建造<b>“李家大院”</b>里份及他们几代人居住89年的故事。 紧接着又发了《五龙潭的<b>李家池子</b>》,讲述了李宗岱在贤清泉旁建汉石园,并收藏汉代石刻的故事。 今天,追踪寻源,查到李宗岱祖籍广东南海佛山<b>故居与宗祠,</b>借助快速的网络。现将手头资料以李宗岱为主线简单汇总,以飨李家后人及友人! <b>李宗岱</b>是名人,官宦世家,家族显赫,祖籍还有祖父<b>《李可琼故居》及《李氏大宗祠》,</b>均受当地政府保护。对李氏家族很重视。 <b>李宗岱</b>(1832——1896年),字念圣,号山农。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生于南海大族,家境优渥,曾祖李士震由黄鼎司华平乡迁居佛山,祖父兄弟三人李可瑞、李可琼、李可蕃同登嘉庆进士,并入翰林,其大宗祠堂联称:<b>“父子状元天下有,同胞三翰世间稀。”</b> 纵观李宗岱的一生,<b>学霸</b>(己酉科副贡),<b>总兵</b>(统领山东水陆军参加甲午战争抗击日寇),<b>官员</b>(山东布政使、盐运使),<b>企业家</b>(平度、招远开采金矿),<b>收藏家</b>。他一直生活工作在山东。在济南贤清泉畔建造了“汉石园”,其孙李宜光在济南上新街建有”李家大院“(八个院落的里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宗岱病卒,享年64岁。李宗岱所创的玲珑金矿遂由其子李家裕、李家恺,孙李宜明、李宜光相继经营至抗日战争爆发,他为当今山东招远的黄金开采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说李宗岱的<b>祖父李可琼</b>(约1765—1846),字配修,号石泉,南海罗村人,后迁居佛山。在清嘉庆十年(1805),他通过会试成为进士,仕途显赫,直至担任<b>山东盐运使</b>。这说明祖孙二人均在山东为官。 现在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莲华巷,有一处<b>《李可琼故居》</b>,又称“七十二窗楼”。是李氏家族在佛山建造这座宏伟的宅邸,该楼有七十二个精致的百叶窗,现今楼仍在而窗已不存。 <b>故居主体建筑</b>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230平方米。主楼硬山顶、人字山墙、平脊,二层青砖木结构,体量高大,内堂宽敞。二楼木板楼面,前轩廊式卷棚顶檐廊,屋内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大型通栏木雕装饰精美,以博古、花卉、万字等多种雕刻工艺的隔窗和花架间隔房间,外墙窗檐灰塑精美。主楼前左侧有卷棚顶房屋,为原布局之厨房。 除此之外还有一座<b>《李氏宗祠》</b>,位于佛山市狮山华平村,这是当年为李氏三兄弟(李可瑞、李可琼、李可蕃)荣归后所修建,故也称<b>三翰祠</b>。该祠为三进深院落式布局,前殿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盖蓝色琉璃瓦滴水,瓦脊有陶狮子。地面铺砌大方砖,天井砌花岗岩石,回廊为卷蓬顶。后殿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瓦脊灰雕石榴、花草。正门口设有花岗石雕狮子一对,极尽威严。 <div>佛山市狮山华平村李氏宗祠<b>  ,家族取《惇叙堂 》为堂号。</b></div><div>堂号,意在传承和弘扬这种重视家族伦理、强调家族团结和睦的理念。<br></div>“惇叙”一词出自《尚书·舜典》中的“惇叙九族”,“惇”有敦厚、笃厚之意,“叙”表示次序、顺序,“惇叙九族”就是说要使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敦厚和睦,长幼有序,亲疏有别,按照一定的伦理规范相处。 此外李宗岱的外甥<b>张荫桓</b>(1837-1900)来济投靠舅父,先为东抚县知县,后直升至户部左侍郎(财政部副部长)。实属晚清高官。 这样一看李宗岱及其祖父,还有外甥均在山东做官,还经营金矿,李氏家族官商成功后,在家乡与山东济南府均大兴土木,建造宅邸,那是自然而然之事。 <p class="ql-block">资料与故事很多,梳理于此供参考!</p><p class="ql-block">感谢李家后人提供信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