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医”有关的成语,例如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杏林圣手,多是没有争议的溢美之词,今天谈谈关于民间几句俗语的不同看法。</p><p class="ql-block">一、穷先生寡大夫</p><p class="ql-block">初次听这句话,是年长的亲戚说出来,证明这话在民间由来已久。其余地区也有叫做“馊先生寡大夫”,也有人叫做“寡医穷教”。大意都是指代这两种职业过去都被人们讽其小气抠搜。无论如何,总是贬义的。显然,随着时代发展,这些观念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过去也做过老师,但当下在做医疗卫生,今日便只谈谈医疗。一位6旬的同事说,他小时候陪着做护士的母亲上班,看到棉签 的棍儿是护士们亲手劈开木头打磨而来的,棉签的头儿也是把棉花一朵朵搓来的,感叹现在的物资之丰富。良好的传统不可谓之“抠搜”,在医院的时候我还利用药品纸壳子做了一个小发明来放血液样本,亦不知向医院投稿后续如何。国内知名心外科专家刘晓程说,年轻时在澳大利亚留学,看到对方体外循环的管路一次一扔,想到国内还要刷很多次再用,于是跟导师商量留给他,几年后回国带回几大箱,送给阜外医院。阜外医院成为我国“心外第一刀”和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离不开这些“抠搜”的医师。当然这样的故事具有时代局限性,时移世易,很多物品不再允许重复使用了。但是“寡大夫”如果是指我们抠搜,那这样的俗语也不必再流传下去了,医务人员需要尊重。当然这两句话也用来指代教师医生既没有前途也没有“钱途”,由于工作经历与调研工作不足,此种说法今后再议。</p><p class="ql-block">二、医不叩门、师不顺路</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比较有意思,一种说法是说医生老师不要主动上门,“上赶的不是买卖”,只有人们有需要来主动上门求医求教的时候才是医师教师被信任的时候,例如过年亲戚团聚,亲戚身上如教科书一般标准的“蜘蛛痣”等等你能一眼看出来的毛病好心告诉亲戚早日体检,亲戚多半嫌弃你找晦气,数月后花费数万却称赞大医院神奇。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千方虽好,难治不信之人。这种说法是与扁鹊治齐桓公的故事有关,尽管“上医治未病”的说法也流传千百年,但好像有什么信息壁垒导致一直仅限在医务工作者之间传播,外行人依然觉得一些医生对于疾病早期征兆的专业建议是“找晦气”。医生难当啊,另外健康科普任重道远。二种说法是,医师教师要有“师道尊严”,不可轻易予人指点指教。这种解读也要辩证地去看。首先受尊重不是“端着”,我在另一篇文章写过,我老师的导师桂希恩七旬之年的时候还骑着老式自行车穿行在大学校园,简衣布鞋,被人误以为是普通退休大爷,你把人民放心上,人民自然把你高举起。其次,家庭医生签约已然将“医不叩门”的传统打破了,县特教学校也有“送教上门”等活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结合基本公卫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一种团队服务形式,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在基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俗语是人民群众总结出来的,新时代人民群众自然也可以赋予其新的意义,其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后其实都指向了我们时代需要尊医重教,这两个职业是社会的良心,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得到社会的尊重、信赖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愿我在医疗圈、教育圈的同事都可以在自己的职业里找幸福感。</p><p class="ql-block">如有不同看法,欢迎来电来函来信探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