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凤记① 从蒙山到沂水的蒙戈

二月春风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物深藏地下,或者是隐身于荒山野岭之中。虽然经历千年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来自沂水县的东周时期的青铜器蒙戈,便是这样一件承载着东夷文化记忆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它从蒙山到沂水县的故事。</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蒙字密码</font></b></h1> 《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公会齐侯,盟于蒙”,这七个字,如同神秘的蒙山古邑(国),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淡淡的墨痕。而关于蒙山的“蒙”字,除了这寥寥数语的记载外,更多的奥秘,竟落在了在那个时期极其普通的兵器——蒙戈之上。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忠实地记录着那段已经远去的历史。<br>  关于蒙戈,临沂市政协原副主席刘家骥曾做过研究,题为《凤凰为蒙山的象征》,详细释读了“蒙”字中的东夷文化内涵。蒙戈上面的铭文,金石学家陈寿荣先生详加考证,确定为“蒙”的古艺术字体,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蒙”字,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br>  蒙戈的“蒙”字,最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祥云,下面是凤鸟。提供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它精准地抓住了蒙山最为重要的三个特点:草木繁盛、白云缭绕、凤鸟于飞。这三个特点,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天地人的和谐布局。<br>  “蒙”字不仅是古蒙邑(国)的历史印迹,也是一幅关于蒙山的山水画。春秋战国时期,蒙山地区宛如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气候温暖多云,雨量充沛,树木繁茂。草字头,说明蒙山上草木郁郁葱葱,那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生命之色;中间的祥云图案,说的是蒙山的气象特点,山中白云悠悠飘荡,蒙山的白云岩就在山腰,经常云雾缭绕;下面的凤鸟,并非单纯的鸟类,它代表着人,象征着一个崇拜凤凰的部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凤鸟为图腾,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过着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蒙山风光</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蒙落沂水</font></b></h1> 一直想寻找这个蒙戈的出土地,从那片土地中挖掘出更多历史的细节。但查阅《沂蒙金文辑存》,才知蒙戈是在沂水县土产公司收购站被拣选出来的,具体从哪里出土已经无从考证,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br>  古蒙邑(国)在蒙山地区,蒙戈而是出现在百里之外的沂水县,这并不奇怪,而且很正常。在那春秋战国的乱世之中,诸侯争霸,战事不断。《春秋左传》里,刀光剑影的记载数不胜数,那些看似平常的“某某伐某”,背后或许隐藏着千军万马的厮杀和生灵涂炭的悲惨场景。当时沂水县属于莒国,这个蒙戈,或许是参与了一次与莒国的激烈战争,而后被遗留在了这片土地上。<br>  那个手持蒙戈的兵士,他的命运也如同迷雾一般,或是阵亡,或是慌乱中弃蒙戈而走,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每当看到这件兵器,他的身影就会在眼前若隐若现。我们不知道他是初长成的少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还是已为人父的青年,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和责任。无论他是谁,他和蒙戈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蒙山与沂水之间文化链接的一个生动注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沂水风光</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沂蒙金文辑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联城镇虎头崖</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古蒙遗踪</font></b></h1> 巍巍蒙山,绵延百里,那个以蒙为名的古邑(国),究竟在哪里呢?蒙山之阳,是古颛臾国、古鄪国,古蒙邑(国)最大可能,还是在蒙阴县的联城镇。<div>  河南省社科院何光岳先生所著《鸟夷族中诸鸟国的名称和分布》认为“蒙国约在周武王灭商后鲁伯禽东征时所灭。被灭后蒙地属鲁,蒙族子孙以蒙为氏。”该蒙国位于今蒙阴县城西南联城镇崔家城子村东。国灭后西周春秋时期改为鲁国蒙邑,西汉始为蒙阴县城故址。这里还是蒙姓的发源地,是秦代大将蒙恬的家乡。这个蒙邑(国),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存在,但它却在联城镇留下了深刻的印记。</div><div>  蒙山地区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区域,东夷人崇拜鸟,以凤凰为图腾,而蒙字,恰似一朵盛开在历史长河中的花鸟篆,临沂地区称其为鸟头篆。在民间的大集上,至今仍有画匠精心绘制着这种花鸟字,仿佛在延续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那一笔一画中,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韵味。<br>  如今,我们所称的沂蒙文化,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在蒙山沂水之间悄然形成。千年以前,蒙落沂水,那是一件偶然的事件,却开启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融;千年以后,沂水藏蒙,这份文化的传承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两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蒙戈,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让我们铭记那段遥远而又美好的历史。</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联城镇城子村的陶器碎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山东朱名炤翰林所书的鸟头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