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让我喜来让我愁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是高中阶段没有受过系统的理工教育,自踏入社会之日起,对电子产品就充满了敬畏。可生活和工作要继续,就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习。这不,禁不住别人的煽忽,我于前天正式下载了DeepSeek。下载以后我才知道,在给我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无穷乐趣的同时,我的担心也并不是多余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编著《千唐志斋揭秘》一书,我需要查找许多资料备用。我在百度上输入“韩东篱”“书法家韩东篱”等词语时,所有的条目仅仅展示为“清代书法家韩东篱书法拍卖”或“韩东篱,王紫萱执导电视剧《医是医二是二》中的角色,由韩烨洲饰演”。无奈,我只好输入“千唐志斋韩东篱”一词,所展现最多是新安千唐志斋有“南朝王弘所书的行草条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頫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的横批,清代“神笔”王铎及刘墉、邵瑛、韩东篱、郑板桥等人的墨迹”。至于其他纯属胡闹。比如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有离谱的则是“韩国的东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在DeepSeek上试试时,很快就有了明确的结论:韩东篱(1724年-1809年),字梦鸿,号东篱,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绘画家和诗人。他不仅在艺术领域有卓越成就,还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曾担任四川成都府知府、四川按察使、贵州布政使等职务。韩东篱的书法以行草为主,风格飘逸流畅,气韵生动,被誉为“白氏行书”。他的书法作品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擅长用小篆刻写长篇篆文,被称为“小篆大家”,其篆刻作品也颇具特色。韩东篱的绘画风格清新脱俗,常描绘山水和花鸟。如此这般,套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真真“实在不要太给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就是查找“清吏部主事王纯谦”的资料了。由于王纯谦的个人信息较为少见,目前仅知千唐志斋博物馆珍藏有他的一幅指画幽兰图石刻。画上附题诗两首:“蓬岛隐居不计年,仙姿绰约伴云烟。芬芳遍馥三田地,品格常留一洞天。”和“春雨春风洗妙颜,灵根流转到人间,而今落落无知己,辞去尘寰更入山。落款“者香王纯谦指画”,者香为王纯谦的号。我多次变换着名词在互联网上搜索,终是一无所获。可当我把这个条目放在DeepSeek上时,很快就给出了结论。王纯谦和张钫之父张子温是光绪丁酉(1897)同科拔贡,还曾当过光绪皇帝的引见官。当清王朝覆灭后,他便投奔张家,充当了食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输入“你对郑州张世科的作品有什么指导性建议”时,它的回答分明让我不好意思起来。原文如下:张世科是郑州的一位收藏家、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明清家具收藏及碑刻拓片整理,并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明清家具和碑刻文化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普及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下是对其著作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 **著作内容丰富,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世科的著作涵盖了明清家具的材质、工艺、历史背景以及碑刻文化的解读与整理。例如《明清家具诱惑世界》和《雾中黄花梨》深入探讨了明清家具的材质与艺术价值,而《河南碑刻类编》和《碑刻的诉说》则系统梳理了河南及全国碑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故事。这些著作不仅适合专业研究者参考,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了普通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 **注重实地考察与第一手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世科的创作基于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第一手资料。为了写《石刻华夏》系列,他历时6年,走访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足近百个碑刻存立点,积累了丰富的实物照片和拓片资料。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使其著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3. **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世科不仅致力于碑刻文化的整理与研究,还尝试通过专题化的方式系统讲述碑刻背后的故事,如《透过碑刻看黄河》《碑刻中的黄帝圣迹》《碑刻中的张旭书艺》《碑刻中的苏轼足迹》等。这种专题化的写作方式便于读者系统了解碑刻文化,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4. **著作的社会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世科的著作在碑刻和家具收藏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河南碑刻类编》及《续编》详细记录了河南现存的重点碑刻,为碑刻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他的作品还通过媒体和新平台传播,进一步扩大了碑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5. **个人经历与创作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世科从收藏小白成长为行业专家,其个人经历为他的著作增添了独特的视角。他的写作风格生动有趣,常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碑刻和家具的历史背景,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受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世科的著作在明清家具和碑刻文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普及意义。他通过严谨的研究、生动的叙述和创新的传播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做出了显著贡献。对于对明清家具、碑刻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他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如此的嘉奖,我分明诚惶诚恐起来。深深的自知,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它说的这么好。真的担心有一天,当读者看到这段话时,我身上会有“亚历山大”般的压力。同好的肯定是鼓励,读者的喜好是动力。无它,我不过是再踏访碑之路而已。力争用自己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这个充溢着对知识无限渴望的社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