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作者:孙庆芳<br></b><b> (二)<br></b><b>“秀、瘦、雅、透”是雅石评价原则。<br></b><b>石头当它被人赋予了灵性后,就成为具有了艺术性的雅石。对于艺术品的评价要根据艺术品的特性进行评价,不能按照工业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去衡量,也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去评价。总体说来对雅石的评价是要把握总体,是定性的、全美的。<br></b><b>相石法的四个字是体现了一个有机的艺术集合,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石文化艺术品的评价方法,是给某一块石头在某一石头集合体里给予定位的评价。下面我们认真的进行一下解读。<br></b><b>“相石法”实际上是按品格、位格、层格(简称品、位、层)分成了三个层位。图示如下:<br></b><b>雅<br></b><b>秀<br></b><b>瘦 透<br></b><b>最下层是列举了当时人们常见的两种风格的雅石。以米芾的生活阅历推断,一是刚瘦型的英石,一是空透型的太湖石。可以理解是对雅石的形式风格进行的枚举法,其实还可以列出许多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入品后的好的雅石类型,也就是善的层位。秀是美的层位,雅是最高的层位。<br></b><b>这里要加一个题外插曲。<br></b><b>后人有从另外的角度对相石法进行演义,有的演义的还非常出色。如清郑燮(板桥)从一个不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愤世嫉俗的画家的角度,将一腔爱民热血寄情于石中,将米芾的“秀、瘦、雅、透”灵活应用为“曰瘦、日绉、曰漏、曰透”,并引苏轼语加了“丑”字,认为“丑而雄,丑而秀”。清代稍后的艺术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继承了这一主张。说道:“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其实郑燮与米芾是讲了两回事。米芾的“秀、瘦、雅、透”是“相石法”,而郑燮的“瘦、绉、漏、透”是“画石法”。郑燮这四个字是并列关系,是如何表现山石的“雄”且“秀”。为此还强调了一个“丑”字。长期以来郑燮的“画石法”深深的影响着后世的赏石活动,成为引用率最高的语录,也正因如此,也成为米芾“相石法”被讹传的源头。不过我们要感谢郑燮对中国石文化发展的推波助澜作用。</b></h1> <h1><b>也许郑板桥在一般民众的心里知名度高一些,年代更近一些,自然人们的印象也就更深一些。而米芾辞世距我们已经近900年了。所以人们对郑燮的话记得更深刻了。<br></b><b>不论是米芾也好,郑燮也好,他们都是艺术家,他们和柳宗元那样的古文家还是不同的。古文家是重质的,所以柳宗元把石头的物理属性抽象得极为精辟。<br></b><b>石头的物理属性在“相石法”中是居于低层位的,它只是承载文化的载体,应该是在鉴真的范畴里面。<br></b><b>“相石”是在人类文化已知范围内进行。如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有不同的评价取向。不同的人文背景会提炼出不同意义(主题)的雅石。<br></b><b>雅石作为一种天工的造型艺术,有与其他造型艺术相通的普遍性这些普遍性就是我们用以评价雅石艺术的基础。与雅石艺术最为相通的有绘画与雕塑。另外,文学中的诗歌也是雅石评价中极具借鉴价值的通艺术门类。<br></b><b>雅石是载有诗性画意的石头。在雅石评价中天工造型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雅石评价的最基础的工作是鉴真。鉴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名实相符,二是要鉴识构成的造型是天工的还是人为的。<br></b><b>石头的质地是不可忽视的。这就如同雕塑,有青铜的、有胶泥的、有花岗岩的还有不锈钢的多种多样的材质,但它们都是造型艺术、都是雕塑艺术,但是不能以雕塑的材质来论定雕塑作品的艺术成就。好的材质要表现与之相适应的主题才会跻身到美与雅的行列,雕塑艺术如此,雅石也是一样。比如说,葡萄玛瑙表现丰收的葡萄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雅石,要是用葡萄玛瑙表现无籽的西瓜就很难与美沾边,也就更无雅可谈了。</b></h1> <h1><b>《说文》:“相,省视也”。说明“相”不是看一点。而是全面的看,还要有所联想的看。看人相面,不只是说这个人鼻子有几寸几分,而是要运用一大套相应的理论来看,即全面的综合把握才是“相石”的一般原理。《大般涅槃经》中盲人摸象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似好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数次的重复。在雅石评价中常常有人把“色、质、形、声”四大雅石造型要素割裂开来,分别评价,再行累加,得出的结果可想而知。艺术的成就是在于总体的把握,决不是哪方面多就好或少就好。人们在评价王羲之的《兰亭序》时说:右军书法,无其上者,妙在增一分则肥,损一分则瘦。总体的精神气质才是我们需要把握的。这精神气质就是美与雅,就是诗情画意。雅石是要有魂魄的,雅石的魂魄就在“雅且文”。没有“雅且文”就算不上艺术品。要知道,牵牛花、淡竹叶,虽不贵重但是可以致雅。周敦颐“爱莲”说的很到位。“相石”以文为魂,以真为本,这就是人文化的雅石评价原则。</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