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浦口火车站

麦田

<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2年建成通车,<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津浦线的终点站,历来为南北交通的要冲。</span>现为南京市“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浦站背影。</p><p class="ql-block"> 火车站的候车大楼、月台(暂未对外开放)、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地保存下来,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民国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浦口火车站是最具文艺范的火车站。金燕西和冷清秋在这里错过,依萍和书桓在这里难舍难分。在这里,一个佝偻背影,感动了他的那个在北大读书的儿子,也感动了百年来的无数为人“子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中山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由中山码头花两元钱坐船过江,抵浦口火车站,在船上可以看到南京长江大桥,还有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浦口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火车站的候车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雨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火车站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大马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浦口火车站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老物件展示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背影咖啡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绿皮火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蜿蜒的铁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过铁道天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在塑像前偶遇一老师领着一群学生游学《背影》。</span></p> <p class="ql-block"> 《背影》之前尘往事</p><p class="ql-block"> 1917年冬,朱自清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继续前往北京大学读书,多年后,写下了一篇经典文章——《背影》。</p><p class="ql-block"> 读了《背影》,你可能觉得朱自清与父亲关系融洽,其实不然。</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全家搬至扬州,1916年毕业于两淮中学(扬州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大是新文化运动中心,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1869年生,是个读书人,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span> 1915年前后,在徐州任职的朱鸿钧升任榷运局长,掌管暴利的烟酒生意。家里有原配周氏,姨太太潘氏,春风得意的朱鸿钧又偷偷娶了一房姨太太。在家独守空房的潘姨太得知后竟直接闹到了徐州,这一闹,把朱鸿钧的乌纱帽给闹没了。</p><p class="ql-block"> 但这事还没完,远在老家的祖母得知此事后,在怒儿不争与家庭巨变双重打击下,一命呜呼。这便是《背影》的开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初期朱家家境不错,又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朱鸿钧对他寄予很大希望,从小督教甚严。</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朱鸿钧不认可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把儿子送到秀才、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严格培养,使得朱自清在古诗文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对他以后成为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p><p class="ql-block"> 然而,朱鸿钧家长作风严重,认为“父为子纲”,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特别是朱自清1921年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不打招呼,直接拿走了他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行为激怒了朱自清,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从此,父子彻底失和。以至1923年朱自清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错,双方“冷战”,朱自清从此也就不怎么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晚年的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冷漠,实际一直挂念着他,但碍于面子,不愿低头,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p><p class="ql-block"> 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接到多年未见面的父亲寄来的家信,信中提到:“我……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于是回忆起8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写下了《背影》。</p><p class="ql-block"> 1928年秋,在扬州一所简陋的屋子里,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楼,送给父亲朱鸿钧看。</p><p class="ql-block"> 此时朱鸿钧已行动不便,他挪到窗前,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大儿子的文章《背影》,禁不住老泪纵横。</p><p class="ql-block"> 那时,家中所有贵重物件都一一典当,连稍微好点的衣物也变卖了,父亲囊中空空、负债累累,借高利贷,才给祖母办了丧事。可是,就在这样困窘的境况下,父亲还是给朱自清定做了一件精美的紫毛大衣,并细心地铺垫在座位上,以抵御北国的风霜。</p><p class="ql-block"> 1945年,父亲朱鸿钧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76岁。</p><p class="ql-block"> 朱鸿钧去世三年后,1948年,朱自清就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五味杂陈的父子关系,正是那个年代新知识分子与封建保守家长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随着工业化、全球化、智能时代的叠加到来,上一代与下一代的观念碰撞仍会继续,每个人都将深陷其中。但在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背后,是每个人都舍弃不了的亲情。孩子永远不属于父母,但父母永远属于孩子。</p><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看民国建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会《背影》里父爱的无私和真挚,人性的复杂与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