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自性天真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经的第十品,有这样一句话,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注释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境并非一个实相,而是一个虚无的相,犹如瞎了眼的盲人一样,什么都没有看到,看到的是一片虚无,并不是他没有觉知的功能,他的觉知是存在的。但他所看到的空境,和我们在日常修行中所着的空境是一样的。虽然我们眼睛能看到一切,但我们却因为执空,压住自己的念头,不让自己起心动念。这就等于压抑六根对六尘的感知。犹如用纱布蒙住了自己的双眼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德说:“根尘因识而有性,识因根尘而有分别。”因为六根是自性的显现,照到什么,知道这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人为性的去掉这个觉知,让本心自性执空,认为空对于修行有利,不着有,不对任何事物起分别之心,就是将自己变得清净无为了,其实这是偏空,是执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大家就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我要离开这个六识的境界,从而去追求另一种智慧的境界,认为这样才能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的心念里头就会住在一个没有觉知的相里,以为不去思索,不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就是如如不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人为性的与一切隔绝,就等于视而不见,等于是住在空境里,即是前面所说的妄想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这里,我对空境为什么变成了妄想境是持怀疑态度的,后经过我一再思考,佛说的是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相的,有相就是有色,而无色是执无的众生,不肯修福慧,不恭敬人,不供养三宝,不拜佛,亦不念佛,认为空就是道,是“豁达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个空境是假而不实,所以称为妄想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空境是眼不可见,耳不可闻,无法识别,就等于是无明之物,空空的什么都不可见。如同一个幻境一样,所以把空境称为妄想境,就是坠入了一个虚幻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犹如一只迷失在谷底的小鸟一样,白茫茫的一片,尘烟与云影全部消失,梦如空,醒如空,心念起是空,心念落亦是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镜子能照到什么,我们的心也能照到什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靠这颗心去工作,去生活,去分别,去了解这个世界里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镜子此时住在空境里,即是我们的心也住在空境里,那么这个空境是无物所照而呈现出来的,还是我们的心住在空境里,才出现这个空境的,在这里,我又持怀疑态度了,究竟是因缘所起的空,还是人为性的执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面这一句,彻底解开了我的怀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妄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妄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这个空境,是空而不空的,如果镜子被空覆盖了,它就无法照万物,犹如我们的心一样,被空做了去,就是着了顽空,应该空而不空,真空生妙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