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中国古代——战争·军人·军队(一)最早的战争形式居然是车战

许声宏

<p class="ql-block">  近日在读历史,不过不是按顺序书写的,而是史论方面,特别是受到胡绳著的《二千年间》启发,作为一名老兵,对中国古代与军有关的内容有所感悟,于是将思想火花做些札记。</p> <p class="ql-block">砖刻上的两批马战车</p> <p class="ql-block">两匹马战车图</p> <p class="ql-block">两匹马战车复原雕塑</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注意,一般肯定认为中国古代战争最早的形式是步战或者骑战。实则不然,就稍微有点规模的战争而言,主要形式是车战,至于步战、骑战则是附属的。</p><p class="ql-block"> 意外吧!</p><p class="ql-block"> 中国夏朝的军队基本由步兵和车兵组成,步兵在人数上是最多的。可是,车兵虽然没有步兵人数多,却是冲锋在前的主力。商周时期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尤其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战车是军队的核心作战单位。</p><p class="ql-block"> 战车结构:最早是两匹马牵引,每车配备三名甲士,分别为:“车左”持弓箭,负责远程攻击;“车右”持戈、矛等长兵器,负责近战;“御者”居中驾车,负责操控战车。</p><p class="ql-block"> 战斗组织形式是:若干辆战车冲锋在前,每辆车后面分左右两翼共12名士兵跟随冲锋,多像后来的坦克战啊!</p><p class="ql-block"> 到了春秋时期,车战规模不断扩大,每辆战车更大。一辆战车一般用四匹马拉,所以一辆战车又简称“驷”(那句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里面的“驷”就是这个意思),士兵主力10-20人乘在一辆战车上,跟随冲锋的士兵更多。一国军力最多也就数万人,所以军力的大小用战车数量多少计算,叫做战车数百、或者数千“乘”。</p><p class="ql-block"> 车战的作战方式通常有:</p><p class="ql-block"> 编队作战:战车常以编队形式投入战斗,常见的有“五乘”、“十乘”等编队。</p><p class="ql-block"> 冲击战术:战车利用速度和冲击力冲散敌方阵型。</p><p class="ql-block"> 远程攻击:车左弓箭手在接近敌人时进行射击。</p><p class="ql-block"> 近战格斗:车右在战车靠近敌人时用长兵器攻击。</p><p class="ql-block"> 车步协同:战车与步兵协同作战,步兵负责保护战车并扩大战果。</p><p class="ql-block"> 阵型变化:根据战场情况,战车编队相应变换战斗阵型,如“鱼丽阵”、“雁行阵”等。</p><p class="ql-block"> 逐渐地,车战的局限性暴露:在平原或丘陵地带,车战优势明显,但在山岳丛林,车战肯定不利于兵力展开,运动速度太慢。古代生产力低下,取得物质不易,大量制造战车肯定比现在大规模制造坦克还要劳民伤财。</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中国是车战的发明者也不为过。中国古代车战方式在商周、春秋时期达到顶峰,到了战国时代,逐渐退出战场。大致变成了指挥车、仪仗和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四匹马战车图解</p> <p class="ql-block">兵马坑里出土的四马战车</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重装战车</p> <p class="ql-block">以上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