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热河一村园文苑网络微刊</p><p class="ql-block">2025第185期总第(211)</p><p class="ql-block">热河虽小名四海,世界虽宏一村园。</p><p class="ql-block">闲坐笔吟山庄赋,寄情托景志抒安。</p> <p class="ql-block">过大年,品年味之</p><p class="ql-block">——闹元宵,观花灯,猜灯谜 </p><p class="ql-block">作者/牛伯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过了初一,就是十五。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闹元宵、上元节……。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是其特色活动。</p> <p class="ql-block"> 灯谜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脱胎于民间谜语,她和民间谜语最大的相同点是具备谜面、谜目、谜底三大要素。她同民间谜语的最大区别是:谜语俗,灯谜雅;谜语浅显,灯谜深奥;谜语在民间流传,灯谜由文人创制。谜语随时随地口头猜射,灯谜则在节日写在灯纸上专门猜射。换言之,谜语包括灯谜,灯谜属于谜语。</p><p class="ql-block"> 谜语早在汉末三国时就存在了,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影射董卓;杨修猜中《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为“绝妙好辞”的著名故事,说明民间谜语在后汉三国时就有了萌芽状态。灯谜起源于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说:“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灯与谜结合在一起,猜灯谜与赏花灯、吃元宵鼎足而立,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灯谜一诞生就与诗词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早期灯谜,大都与诗词有关。有以诗句为谜面,如用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打“日 ”字,这则灯谜制作精巧,猜射难度极大。南朝宋、齐、梁、陈的齐、梁国君都姓萧,二萧后面的陈朝君主姓陈。繁体字“陳”无边(去掉耳刀),落木(去掉木字),剩下“日”字,就是谜底。</p><p class="ql-block">猜诗句的最佳谜首推“闰,十二月”(打宋诗一句),谜底:,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闰”字的“门”扣合“闼”字,“王”字从一竖中间分开为“两山”,“十二月”组合成“青”字,实乃佳谜。</p><p class="ql-block">以诗句“挑灯闲看牡丹亭”为谜面,打《滕王阁序》一句,谜底:“光照临川之笔”。《牡丹亭》作者汤显祖,临川人。“挑灯”扣合“光照”,妙!</p><p class="ql-block">最经典的是有一则用唐诗射唐诗的灯谜。“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的名句,用她作谜面(打唐诗半句……一行白路)杜诗名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半句,去掉“鹭”字的“鸟”字和“上青天”三字,剩下“一行白路”令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一则灯谜,一般只有一个谜底,但也有两个以上谜底。有一则灯谜,原创谜底只有一个,但猜谜者却猜出五个谜底,且都扣合的天衣无缝,实属罕见。抗战胜利后,有人出了一则灯谜:“日本投降”(打历史人物一)。结果得出五个谜底:1、蒋干(蒋介石干出的成就);2、苏武(苏联对日动武);3、屈原(日本屈服于原子弹);4、毛遂(毛泽东的策略,遂使抗战胜利);5、标准谜底:共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才能取得成功)前四个谜底也都能解释得通,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四派,四种意识形态。第五个谜底是前四个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纪晓岚以“猜谜”为谜底的灯谜,难住了乾隆皇帝,并因此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纪晓岚其貌不扬,开始并未受到乾隆皇帝的注意。有一年节日,乾隆皇帝与群臣猜谜娱乐,其中一则灯谜:“黒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与狐狸猫狗仿佛,既非野兽,也非家畜”;诗有它,词有它,论语也有它。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小品,却是妙文(打字二)。乾隆皇帝和群臣谁也猜不着,问制作者是谁,谜底是啥?纪晓岚揭开谜底,乾隆皇帝连连称“妙”!十分赏识他的才华,自此纪晓岚才被乾隆皇帝重用。</p> <p class="ql-block"> 灯谜发展到今天,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诗词书画、字、词、文、赋等外,更有人名、地名、国名、时政词语、俗语、熟语、新名词以及各行各业词语。在形式上出现了数字谜、图形谜、动作谜、动漫表情谜……等等。当然,新的形式有新的特点,但都不如传统的灯谜形式有规范性、有品位,有味道。</p><p class="ql-block"> 由于汉字造字的“六书”: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指事和音、形、意的特点,成为制谜猜谜的基础要素。其制谜、猜谜的方式方法变化多端以及派生出许多谜格。下面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制谜猜谜要领和常用谜格。</p><p class="ql-block">一、会意法。这种方法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主要是通过谜面的意思去领会要猜的谜底。例如,“重逢”(打一字)。重逢的意思是“又见面”简化为“又见”;将这两个字合起来,成为“观”字,是为谜底。</p><p class="ql-block">二、别解法。就是不把谜语作原意解释,而以另外的意思来扣合。这种方法又分谜面别解和谜底别解两种。别解在谜面的,例如,“结实”(打一植物)。这里的“实”,应别解为“果实”,而“结果实”是“落花以后产生的”,故谜底为“落花生”。别解在谜底的,例如,“能说会道”(打一常用词),谜底应别解为“出口技术”。</p><p class="ql-block">三、形象法。就是把形象文字的特点利用起来,加以描述刻画构成谜语。例如,“牛过独木桥”(打一字),谜底为“生”,这个字上部为“牛”,下面一横,就是独木桥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四、增损离合法。此法多用于字谜,把字形的偏旁、部首、笔划予以增加、减少、分离、合成,进行重新组织,变成一个新字,这就是谜底。例如,“功过各一半”(打一字),为“边”,系拆开的“功过”两字,各取一半,合成“边”字。再如:“真丢人”,猜“直”字,“真”字丢掉“人”字,剩下“直”字,秒!</p><p class="ql-block">五、排除法。即排除一种容易猜到的谜底,而作别的谜底猜。例如,“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谜底排除了“贝”字,而应猜作“贺”字。另外“一木口中栽,非杏也非呆”,应排除“杏”、“呆”而猜作“束”字。</p><p class="ql-block">六、拟人法。把所猜的事物人格化,从形象上去领会出谜底来。例如,“谁也知他最热心,不欺老少不嫌贫,不怕风吹和雨打,夜夜辛苦伴行人”,打一物,谜底是“路灯”。这里把路灯拟人化了。 此外,还有不少其它方法,例如,分扣、反射、假借、连环法……等等。</p> <p class="ql-block">常用谜格简介</p><p class="ql-block">1、秋千格:谜底须两个字,猜出后互移扣谜面。如:风筝(打唐诗人一 • 高适)。即“适高”,调过来,就是“高适”。</p><p class="ql-block">2、卷帘格:谜底必须三字以上,猜出后倒着读,就像倒卷帘一样。如:救护车(打成语一 • 乘人之危)即“危之人乘”,倒读。</p><p class="ql-block">3、徐妃格:谜底只猜半面,另一面为一样的偏旁部首。即徐妃半面妆之意。如:精通明史(打一动物 • 蜘蛛)意为知道姓朱的王朝。即“知朱”加上偏旁,扣合“蜘蛛”。</p><p class="ql-block">4、遥对格:谜底为三字以上,要求谜面和谜底对仗,谜面是上联,谜底是下联。例如:五月黄梅天(打一酒名 • 三星白兰地)。</p><p class="ql-block">5、求凰格:与遥对格相类似,即谜底猜出后,前或者后再加一个字:全、和、会、同、齐……等。例如:黄金(打一现代画家 • 齐白石)。白石对黄金,再加上“齐”字。</p><p class="ql-block">6、白头格:谜底要求二字以上,第一字读白字。如:废品(打《水浒》人物一 • 吴用),废品就是无用的东西(“吴”是“无”的白字)。</p><p class="ql-block">7、粉底格:谜底要求最后一字读白字。如:同意立太子(打三国人物一 • 许褚)意为允许立儲(儲为白字“褚”)。</p><p class="ql-block">8、素心格:谜底一般要求三个字以上,中间的字读白字。如:幼儿园(打京剧名一 • 群英会)“英”是“婴”的白字。</p><p class="ql-block">9、飞白格:又名“谐音格”、“梨花格”,谜底全是白字。如:不是真面目(打《红楼梦》人物一 • 贾琏),即“假脸”的谐音。</p><p class="ql-block">10、鹤顶格:谜底须三字以上,只第一字为正读,余者皆白字。如:还是晚生吃的开(打一汽车配件)谜底:“后备箱”。</p><p class="ql-block">11、骊珠格,又名探骊格:得名于《庄子 - 列御寇》“探骊得珠″。即只设谜面和谜底,不设谜目,谜底和谜目一起猜。例如:东方红又红(骊珠格),谜底:复姓 - 赫连。即:谜目“东方”是一个复姓,谜底“赫连”也是一个复姓,“红又红”即“赫”字是两个“赤”字相连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其中, “秋千格”、“卷帘格”、“求凰格”和“徐妃格”,为中国灯谜“四大谜格”。另外,徐妃格还包含三个子格:摘遍格、放踵格和蝉脱格。1.摘遍格又名雍正格、摘盖格、摘顶格或揭顶格,其特点在于谜底中相同的部首位于上方,下半部与谜面相扣。例如,“满堂叫好”(摘遍格,蔬菜名一)的谜底是“荠菜”,“荠”字的下半部与“满堂叫好”相扣。2、放踵格则相反,相同的部首位于下方,上半部与谜面相扣,如“十厘之积”(放踵格,常用词一)的谜底是“忿懑”。即“忿”、“懑”的上部“分”、“满”与“十厘之积”相扣。3、蝉脱格又名金蝉格,其特点在于谜底中相同的部首位于外部,内半部与谜面相扣。例如,“千分”(蝉脱格,打常用词一)的谜底是“田园”,“田”字和“园”字的内半部与“千分”相扣,外框一样。</p><p class="ql-block"> 这些独特的格式使得谜面与谜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增加了猜谜的难度与乐趣。此外还有:“上楼格”、“下楼格”、“虾须格”、“掉尾格”……等偏门谜格。</p> <p class="ql-block"> 最后谈一谈制谜的注意事项。1、制谜最大的忌讳就是“底面”相犯,说白了就是谜面和谜底不能有重字;2、谜面不能有多余的字;3、谜底不能是谜面的注释;4、谜底不能有歧义,即谜目注明谜底只有一个,就不能出现两个以上谜底(谜底两个以上的灯谜,谜目注明有两个以上谜底是可以的),前面所说的“日本投降”(打一历史人物),就属于这种情况,单从制谜来讲,属于忌讳。但在当时历史环境下,谜底代表各派立场,谁也说服不了谁?也就被人认可了。</p><p class="ql-block"> 制谜“倒吊”问题。倒吊,就是制谜在逻辑上出了问题!是一则谜底和谜面扣合不成立的灯谜,制作错误的灯谜,也就是一则制作失败的灯谜。“倒吊”是“灯谜学”里专门用来称扣合时大小概念颠倒的术语,即“大概念在面,小概念在底”。病因:违反“从属律”。例如:“红色庄稼”(打一国名 - 丹麦):“庄稼”是大概念,“麦”是从属于它的小概念(庄稼,不光有“麦”,也有“稻”,“菽”、“稷”和“蔬菜”……等等。两者颠倒,此谜属于倒吊。</p><p class="ql-block"> 猜灯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制谜和猜谜互为互动的关系。有人问我老牛,猜谜难还是制谜难度大一些,当然的还是猜谜难!制谜大多数是先有谜底然后去搜寻谜面,搜寻谜面在明处;而猜灯谜则在暗处,开始不知道制谜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猜谜过程“山重水复疑无路”,突然发现谜底“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白了,谜面和谜底就是“灯下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中秋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都将猜灯谜作为主要文化活动之一,尤以元宵节为最。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实乃中华节日情结的赏心乐事!元宵节就要到了,欢迎大家猜射老牛制作的原创灯谜……</p> <p class="ql-block">主编:唐永学</p><p class="ql-block">副主编: </p><p class="ql-block">牛伯忱 赵士红 戴俊卿 周保祥</p><p class="ql-block"> 马剑英 刘瑞琴 张文革 </p><p class="ql-block">编委:</p><p class="ql-block">徐福文 马松涛 温天河 唐增虎 </p><p class="ql-block">鲁景华 关胜伶 郭亚斌 韩国占</p><p class="ql-block">艺術顾问:</p><p class="ql-block">宁继东 陈宝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