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孙鸿先生艺术人生座谈会纪要</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伍贻群、刘福林、刘承玉、孙鹏、何文渊、杨奇生、王子贤、刘成杰</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徐宏、任一、杨前明</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孙鸥、江式明、赵希仁 、陈晓文、黄勇智、罗勇、陈雪、王明智</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刘童山、王平、孙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6日(癸巳年正月初七)下午,孙鸿家人和门下弟子在渝北区北城天街33号东和城明然玥饭店聚会,共同怀念孙鸿先生,畅谈先生的人生历程、德性修养、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来轮不到我起头说话的。论辈份我是入门较晚的师弟,在这么多师兄面前,诚惶诚恐,轮不到我先说。况且,我又是一个不肖子弟,后来时移势易,改行,没画画30多年了。多年一直没能登门拜望孙老师。……愚意总觉得还有大把的时间,还有许多的以后……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我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满心的愧疚。孙老师对我们是没得说的,教画不收钱,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还倾囊相授,教了画还教文史哲——通过天南地北、漫无边际的聊天。给我们精神以滋养。中国传统道德讲究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当然孙老师的恩情不能说是“滴水之恩”,而是“师恩如海”)。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份恩情。孙老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高风亮节,不计较,我们却不能白白受了这份恩情。没有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去年底,才通过黄勇智知道刘阿姨的住址,元旦前我和刘成杰、黄勇智一起拜望刘阿姨时,我提出编一本纪念集,来纪念孙老师。因为孙老师他的一生有太多的不如意,未能尽展其才,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评价。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行动,弥补历史造成的这个遗憾。还孙老师一个公道。我的职业——编辑,专做这个的,只能做这样的事。我个人也想借此尽尽孙老师在时未曾尽到的一份心意,聊补歉疚。——才有了这次聚会。</p><p class="ql-block"> 书名可以引用庄子《逍遥游》里的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一种可能。意思是说,达到至高境界的人超越了物我界限、无需他者来定义自我,却仍有主体;行止﹑技艺等非常人所及的人看似没有功绩却功绩无所不在;道德、识力崇高的人没有世俗名声却总被人们铭记。用这话来概括孙老师,非常传神。也可以更直接、朴素一些——《画家孙鸿》。孙老师一生的主要贡献就是画家。</p><p class="ql-block"> 从内容构成上看,这本书应该有一个孙老师的年谱(已经有个初稿,完成程度估计还不到一半篇幅,需要大家来补充),一个由刘阿姨做的概略传记,大家的纪念文章(今天黄勇智已经拿出来了一篇),能够找到的关于孙老师的主要文献,评论,有代表性的孙老师画作,纪录孙老师生活、工作的老照片……其中,画作、照片,可能要占到全书的一半,甚至更多。这些成果以后还可以放到网上去,以广传播。这也是今天大家座谈的主题:怎么做,才能把这件事做得尽可能完满?怎样才能让孙老师一生的事业、人格、精神财富流传下去?日程表的时间上怎么安排、协调、衔接,才能保证这件事完成?大家的事,大家出主意。</p><p class="ql-block"> ——拉杂说这些,没头没脑,言不及义。就是个抛砖引玉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的画好,不仅由于他造型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还因为他思路开阔,思想能力高于常人。他很喜欢读书,在江家巷的时候,他家里有一柜子书,只要你任意拿出一本书,他就晓得是啥子内容。其中有一本讲的是“白马非马”,孙老师他记性好,修养好,确实都很不错。但是一个人或者他是出生的时代不同,有这个不同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都没有开课,大家都在寻求老师学东西。孙老师自学成才,但是他没得出头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是个哲学家,他的哲学讲意志和表象。叔本华的父亲是比较有名的商人,母亲也是比较有名的作家。叔本华喜欢写作,搞文学创作,不喜欢经商。他的观点是:身体是父亲给的,思维智慧是母亲给的。后来他成了哲学家。我想,孙老师和刘姐,他们的成功是儿子很有前途,得益于父母的遗传。我们在下一代选择出路,有非常大的关系,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修养和生存环境有关,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感受孙老师有几点:一个是执著,这种品性,造就了子女,二个是品德好。品德包括孙老师持之以恒,认定的事能坚持下去,值得我们学习,很好。</p><p class="ql-block"> 这次刘姐给我打电话,通知这次聚会,我说我一定参加,把这个聚会当作新的起点很有必要。在座的,年纪也都不小了。当时孙老师能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值得深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在想,我在潜意识里,很多方面受老师的影响比较大。孙老师在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里,他有雄心和努力把家搞得很好。我在信箱网页上,看到孙鸥的作品很感动,很超前,和时代、社会接轨。有一次我在孙老师的家里,看到他的画作也在创新,搞现代与时俱进,与现代结合。他能坚持下来,与时代接轨。我很感动,我觉得孙老师的艺术和思想都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走的路,我也努力。我的前个阶段,我在绘画技巧上也狠狠抓了一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不行,仅仅技术是初级阶段;现在社会发展,有些东西我们接受不了。我们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再好的技术,你表现得比照片还真实有什么用?我们要学会接受、善于接受。</p><p class="ql-block"> 2010年我去俄国参加第三届国际艺术节,有很多国家作品参展,有法国、德国、西班牙、韩国等。人家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但是还是重技术和基础教育。他们创新思想、设计东西,看起怪古稀奇。没进入状态,你不晓得,不理解它。所以有时出去开开眼界是比较好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孙老师所体现出的是一个中国人的智慧,他是一个天才,是自学成才。在美术这个领域,素描、速写、色彩这三关要长时间训练,过了关才能去考美院,读四年考研。现在的学生,就是中央美院的毕业学生,大部分干别的多,很少在搞美术的,不容易画出来。特别是素描没解决问题就画不出来。我有一个同学是重大的油画系主任,他的素描不错,我们经常一起画。</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孙老师是个特殊现象,他为啥这样聪明,我很崇拜。当时有人给孙老师写过信(此人现在已经是大师级人物了,不提他的名字也罢),大家都知道,他崇拜孙老师,自称是从未谋面的学生。每到市中区解放碑要在孙老师画前看很多时候,久久不愿离去。看了孙老师的画,坚定了对艺术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孙老师是个天才现象,超凡脱俗。不了解时看他的色彩西洋化像留过学的,后来才知道他是自学的,是中国人的才华。他不光是在绘画方面,他的文学、英语还有记忆力都不错,晚期他自学电脑,技术也不错。每当我问起电脑方面的问题,他叫我说出有关方面的问题,读出数据和英语字母,然后他就帮我把问题解决了。现在他帮我安好的软件“优化大师”我还在使用,很好用。</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的速写、素描等也不得了,没得哪个弄得拢。我们无法企及。很奇怪,是个迷,没有人能学得会。我搞不懂,进入不了那个自由王国。由必然到自然,进去不了,无人能及。神了,是个谜,太厉害了。素描太神奇,绝对是个谜。</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有知识的人生活坎坷,在社会上颠簸。他有口才,文字描述能力、叙述能力很强。他曾经到过养路段、有几个月的短暂经历。我也有这种经历,我和老师同是合川人,对他的家史都有些了解。他多才多艺,有才华。他能发明创造,曾经设计传送机及其机械制图等。当时我也在养路段上班,有人提醒我:未必你要一辈子修路吗?后来交通局搞文攻武卫,68年搞大批判专栏,我就到交通局搞宣传。我在大街上看到孙老师画的画,画得非常好,后来才打听到是孙老画的。就找到江家巷老师的家,认识了孙老师。接触后,我常看他画画和听他聊天,很有才干,受他很多影响,受益不浅。后来他去了卫教馆、重医、科协、广告公司。他搞设计不得了,他那时的宣传画,他对水粉、水彩、油画掌握非常之娴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画的那八个样板戏,其中画的一张白毛女(芭蕾舞)画面有一束光射下来,那光的感觉不知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啷个搞的,完美。</p><p class="ql-block"> 他是性情中人,又善于摆龙门阵,很有影响力。如大型油画《初刀》省美展负责人催促,他不急,无所谓。那幅画肯定会获奖的,他为了追求完美。</p><p class="ql-block"> 他的油画,他是没老师,无师自通自学。他喜欢俄罗斯油画家弗鲁贝尔的作品,他临摹了弗鲁贝尔的一幅油画——《坐着的魔鬼》。我们就画不出来他那个范儿。不光形似,更有神似,形神兼备。我觉得孙老师是个天才现象,我们无法接近,更不能超越。那种多才多艺的特质,我们要想超越,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14岁左右时候,我的老母亲了解到在医院绘画的罗方华医生与孙老师认识,所以母亲就委托他介绍我请教孙老师。我第一次见到孙老师是我同宿舍的汪XX。他的妈妈与孙老师妈妈熟识。汪XX带我去见孙老师时,正是孙老师在磁器街一处房子里画油画——《初刀》的时候。我见到孙老师,他对创作很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当时我看到孙老师的画很吃惊,被震住了。那时我学画还很浅,也看过名画家如列宾的一些画作;在这之前我跟四川美术学院魏传义学过画。但是看到了孙老师的画,我彻底服了。孙老师完全属于大师级。后来,我和孙老师关系很融洽,自然进进出出很多,常常往来于老师的家,关系很密切。那个时候老师觉得我是个乖娃儿,差不多把我当半个儿子看待。</p><p class="ql-block"> 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孙老师最聪明、能干、有才华,相当有魅力、诱惑力,实力相当强。他不光是绘画,他口才过人,很幽默、分析能力强。他绘画工作,白天太多的人聚集到他办公室观看、吹牛。晚上绘画,是通宵达旦,直到第二天早上3、4点钟。他太有魅力,喜欢他的人多。</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的反应可以标识、测试孙老师的能力水平。一个是罗中立在写给孙老师的信上说:我是你从未谋面的学生,我每次来到解放碑都要在三八商店门口驻足多时看孙老师的画、作品,久久不愿离去……另一个更高层的人士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收藏了老师的4幅作品,并写了一封感谢信。</p><p class="ql-block"> 罗方华医生、罗伯伯曾经说孙老师是个通才。孙老师走了,对我们作为学生、朋友的这些人,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都是孙老师的学生、同行。我也算是孙老师的学生,也算是好朋友。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我学的不是画,我至今也不能画,身边有这么好一个老师,我都没画,很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和孙老师认识很早,基本上我是看到孙氏三兄妹(鹤鹤、鸥鸥、鹭鹭)出生的。我在西师读书的时候,我们的母亲和他的母亲很熟,是一个工厂的。</p><p class="ql-block"> 我为啥要结识他?那是我偶然看到了他的画后,我就认可孙鸿。我不会画,但我认识很多绘画的人。我喜欢画,我也看过很多画,最认可就是他的画。</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是个天才,是奇才,更是怪才。我们说勤奋出天才,只是一部分,有的人勤奋不一定能成天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是孙老师在我们国情里,在生活上,我是了解得多一些,我们喜欢摆谈,我在西师读书,每礼拜回家,基本都在孙鸿家里面的。我姐住在凯旋路,很近,我们接触比较深,那时候我才20多岁,很年轻,他比我长几岁。</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走”的消息,还是王平告诉我的。我心里很沉痛,在中国是痛失。</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接触中,我第一推崇是他的人品。有些人,这样“家”,那样“家”,名头很多,但缺少中国人的骨气。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在重医他所画的“腹部外科解剖层次图谱”算是顶尖的,那个时候中国落后,医学院给他安排了一个未平反的专家配合,一个抬不起头的人,我说再孬都有三分,都是很不错的。(平反后为院长)要是我年纪稍大点,可能也是右派。</p><p class="ql-block"> 孙鸿的功夫深,他在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就拿调色盘在手术台边抢色彩,把真实的心脏的色彩调出来。那个时候,在国际上有两个国家出版的解剖图算是好的。一个是德国的平面解剖图,另一个是美国出版的一个叫莱特(音)画的彩色解剖图,是平面的。就由专家的话来说,这两部都不是直观的,无论色彩及效果都是无法可比的。唯有重医出版的“腹部外科层次解剖图”是打破了常规,用薄膜来绘制是一个突破。立体的,直观的,透视的,色彩鲜活,更适宜教学,无人能及,是那个时期为医学界放的一颗卫星,是在全国开高教会上所提及的。后来没有再更进一步画头部及四肢等部位,我觉得是科技界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人要活得有骨气,在坐的都是“家”,与他不能比。我是个作家,是专业的,而是个“坐家”,不是作家,挂个虚名而已。</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都是“家”,我们这个“家”不能与他比。他的人格,他处理很多事,帮很多人的忙,就有闲言蜚语,他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也给我说过。现在我们一起回忆很感动。由于很久没联系,我曾碰到刘承玉的哥哥,说他到美国去了,我还以为他在外定居了。这次我接到刘承玉相约座谈的电话,我非常激动。孙老师走的信息,还是在较场口碰见王平,他给我说的。当时很难受,要感谢王平。</p><p class="ql-block"> 我推崇他是天才。他的作品画出来即使不落名字,我何某人点得出来作者是谁,便知道是他画的。他的画最大的特点是有动感、很鲜活,他画的广告、水彩也很漂亮,是动的。我不会画,但我看得出孙老师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和他晚上外出逛街在解放碑,他甚至仔细到蚂蚁过路也会看,他观察就这么仔细。</p><p class="ql-block"> 在批判四人帮的时候,当年76年12月,孙老师在卫生教育馆画的那一套漫画和文字,都是他一手创作的。诗配画,雅俗共赏,很有文采。我看到他的文字,我就说:孙鸿,你才是老师。他很谦虚地说,你是专业的。他说他是学着写的。那时一看就是大家风范,功夫根底之深。</p><p class="ql-block"> 他不只是画家,应该是艺术家。他头脑灵,看的东西多,博学,功夫深,学识渊博,视野开阔,见解精湛,人品不错,我说那叫一全能。</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上与他接触太多,我们两家近,当时年轻很谈得拢,无所不谈。社会上的事摆谈很深。建议出一本书。不仅出一本书。他的画失散很多,没有刻意收集,收集很难,再难也要尽量收集。</p><p class="ql-block"> 以前四川有一个画家叫陈子庄,他生前一生坎坷,落难,画扇子在街上卖。他的一个亲戚在文化局提供一点资料。陈子庄走后才被人所知。他的一生也像孙鸿。我曾想写一部电视剧,由于素材不够无法写。</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要写孙鸿。他曾经为联合国计划生育中心四川成都分中心创作了一幅“只生一个孩子好”的宣传画,当时初稿我看过。后来很有一些作品照他临摹,始终没有超出孙老师构思的圈圈,没有突破。他这些作品还在不在,出这本书非常必要。我自己愿意报名作为一个文字编辑,把这本书出版出来,不管时间再忙。美术方面,你们是专家、内行。我还有一幅水粉“白葡萄酒”商标设计图,很讲究。当时是攀枝花酒厂我哥找到我,专门请孙老师设计的商标。后来,因我哥车祸而告终,我无法联系厂家。</p><p class="ql-block"> 孙鸿最头疼的是他拒绝竞争,他把名和利看得淡泊,实际上他是最不错的。他是全能。他口才不错,肯动脑筋,他十七、八岁就设法搞一个门面,在现在重庆宾馆对面开办红旗美术社。那个时候就有开放意识,走自己的路。这些细节感人得很,最感动人的是细节。我愿当编辑,他生活当中的事迹太多,大家慢慢回忆,他是有才华不能发挥。</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工作教书后才开始学。当时,外语学校多半是知识分子、干部子女读的学校。后来,我跳槽文艺界,只想搞自己喜欢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孙鸿若健在,不知出多少好作品,找不到人能赶上他。我对他的作品熟悉得入了骨,哪怕不署名也认得出。他曾经在那些商店画的毛线、布匹是活的,绸子透亮。那一层纱不好表现,那要功夫。毛线的立体感强,色泽鲜明。</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给他说过,重医的那一套“腹部外科层次解剖图”非你莫属,是世界精品,还从未有过这种尝试。虽然这种人才、天才、怪才、生活之坎坷,恰恰才使他成了奇才。重医那套他的作品,应该是世界精品,首创,只有他才能画出这种作品来。只有在他笔下才能成功。我们在座的大家要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回忆孙老师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对他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在美国画的几幅作品,摆在我那门店里。美院有好多教授都来看到的,哪个都说好,那风致、精彩,不减当年。这种喷薄汹涌的创造力,不跟人商量,也没有什么道理,说来就来,从来没有过丝毫的衰减;贯穿了孙老师的一生。不论那一刻他实际在做什么,这种创造力都始终伴随着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说话爱夸大,言过其实。比起孙老师,就有些像搞炒作。画不好,也能叫个“家”——这也是大师,那也是大师。</p><p class="ql-block"> 我们画水粉画,画面很干,孙老师形容说像套色木刻一样。但是孙老师就不同,水粉的技法、色彩,挥洒自如,浑然天成,随便拿一幅出来都是高峰、绝品。现在想起来,老师教我们的东西都很有道理,句句是真理。</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也说过,那个时候知识得不到尊重,脑体倒挂,画油画的人不及油漆工,绘画是一个精心思考的创作过程,不是涂抹完就成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最大的优点是喜欢助人为乐。不管任何时候,认得认不得的人,都愿意帮忙,有求必应,喜欢介入。从不考虑代价。可能与他父亲急公好义、扶危济贫的遗传、熏陶有关。这种孤行径往的决绝,高洁的品性,在今日世界,真是遗世绝响啊。孙老师对物质享受不讲究,熬夜功夫不得了,有时候加班连续熬通宵,通常是只吃一碗麻辣小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到重医去看过孙老师画的“腹部外科层次解剖图”。他是从早到晚加班加点,那个精益求精、锱铢必较、废寝忘食的劲头儿,都是要画到尽兴为止。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灰色年代,把工作当成发奋忘忧的乐趣、动力,是一种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作为重庆现当代美术史的一部分,一个曾经的传奇,是真实的。有那么多才气纵横、精彩绝伦的创作,发生过那么大广为人知的影响。我们亲历,我们知道。怎样把它变为今天年轻一代的感知,变为更多当年经历者的感知,留给今天和以后的世界,是一种责任。</p><p class="ql-block"> 父亲他善于吸取精华,借鉴古今中外好的东西,捕获包括自然界美的元素,为我所用,熔铸化物,运用自如。即便就是按照时政所需画“傻、大、粗、黑”的调调作画,也至始至终都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及艺术美的元素——所以他画出来的作品才那么耐人寻味,任何时候看都具有公认的美感和艺术性。</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卫教馆在棉花街的一间房,他作为工作室在使用。但是房子老旧又不好,他自己动手,并教会王平用纸裱糊房间,房间就像装修过一样整洁、舒适,然后他才开始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搞装饰工程,就像绘画搞创作一样,重质量,严格把关,造型新颖,别具一格。做工达不到他的要求,就返工重做,哪怕甲方点头认可了也不行。很多设计还要自己动手,做模型、翻模具。他完全是像在搞创作一样,只图完美,不为赚钱。他的思想太超前,迥异时人,许多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就走到了前面,就把事情做出来了,轰轰烈烈,惊艳天下,却只开花不结果。他不在乎,更享受创造过程带来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在合川是小康人家。父亲是合川撵走满清王朝最后一个县官的带头人。他参加南充保路同志会,张澜号召的保路风潮,接到从南充顺流而下发的“水电报”就举行起义。他领着合川的一些人,还有学生(新学堂)剪辫子推翻满清,把合川县官撵跑、挂翎而逃。后来,他弃政从商,做点生意维持一家生活。当时我弟弟小,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80岁。解放时1948年下学期是新旧变更时期,新学校教材未出,不正规,我1952年毕业分了工作(当时叫参加革命)在南充百货公司。那时每月不叫发工资,只叫伙食结余。10月份我第一次寄5元钱给兄弟。当时重庆生活低还能过,从此,我每月寄5元钱给兄弟。反右我出了问题只有12元生活费,我就无能力寄钱给兄弟了。1957年他去北京考试,我还寄了70元钱给他做往来费用。当时我的年纪轻,比较其他的人我拿40几元工资还算高的。我成右派他就受苦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遭遇是全中国人的缩影。一点不夸大的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小时候是在躲警报中渡过。伯伯(我家对母亲的习惯性称呼)经常说,晚上睡觉很熟时,忽然听到警报就要急忙抱兄弟起来,背他躲警报。把他从睡眼朦松的拉起来的时候,他常常要说一句话,眼睛又瞎了,飞机又来了。摇醒他跑警报,躲警报到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我工作的时候,他还顺利地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习,高中毕业。他对伯伯的孝顺、关照,不管是我被打右派系狱期间还是他晚年,那份尽心尽力,伯伯的长寿既得自遗传基因,也得自他和承玉两口子的照料。称得上大孝子。他的绘画天赋,部分来自伯伯——伯伯在街道工业的绣品,曾经参加过市里的工艺美术展览,上过报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们老师孙鸿1954-1956在5中广益上高中,高中与我哥同学。他是班上的小同学。赴京考试回家后,1958年大跃进时代,地区知道他的能力,邀他开办红旗美术社而成社长,年仅19岁。后去参加一次展览,显现出他的实力而被举荐进美术公司。曾多次参加市里比赛为美术公司争得荣誉,博得书记领导的赏识。那时就住在公司里,很晚才睡觉休息。只要是为工作,为朋友,为学生,为自己的责任,一辈子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哪怕以生命为代价,就是力求完美。</p><p class="ql-block"> 1964-1965年的学生有小冯、张奇居、杨奇生、杨起盛、刘福林、袁尚兴、王子贤。1959-1961年应是在美术公司,当是时也有崇拜他的学生沙重庆等人,后常来我家。1968年你们老师参与解放碑大批判专栏制作组的画在29中展出,还有学生王炳文及刘福林参加,有组员合照。然后是杨前明、任一、罗勇、晓文、黄勇智、王平、陈有杰、马志勇等。还有更多的是当时重庆大学的一些讲师、大学生,集体来我家邀他去为爱好者现场演讲绘画。后来我也去,他们还用面盆下面吃。孙鸥还抱起很小,讲至深夜。</p><p class="ql-block"> 你们老师有爱国情怀,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一生秉公守法,清清白白做人,不卑不亢,为坚持正确理念可放弃一切利益。他走路昂首挺胸,精力充沛,声音宏亮,说话风趣。人人喜欢听他讲故事,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心性单纯,为人正直热忱,敢担当。无论学生或朋友,有求必应,尽力尽为。</p><p class="ql-block"> 他诲人不倦,一丝不苟,从严要求学生,认真夯实基础,一笔一画的虚实处都不能马虎。他常形容,爬都不会就学走。万丈高楼从地起,要一步一个脚印。他对家长的发问,不厌其烦。学生一笔笔线条,一张张速写,一摞摞笔墨练习,他都是认真过目,品优评劣,提出解决办法。早时王子贤的母亲及姐常来,还有王平父母,罗勇父亲及任一父亲更是常客。白天,晚上,甚至深夜。当年所有上班不太正常,稍大点的学生如江世明、杨前明、马志勇、陈有杰还有前面提到的教授、社会崇拜人士等等大都以请教为由,来来去去应接不暇。当所有来访者走后散尽,没有人会想到,他还要完成手头的工作到凌晨。</p><p class="ql-block"> 卫教馆时期,你们老师每年在四省五方的卫生部门授课都是认真备课有教案的。我记得每一次出差前的那一晚,都是一个不眠之夜。他每到一个地方讲课,无不叫好,大家都喜欢听他讲课,讲解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实际操作绘声绘色,精彩生动,现场示范大受欢迎。我记得他在四川简阳上课结束,坐火车返渝,不少人一路与你们老师谈笑风生,送他到火车站还念念不舍。这也许是他师德和人格魅力所致吧。不知我说得对不对,别见笑。他在各个县(当时为县)反响很不错。如石柱、涪林等等。</p><p class="ql-block"> 鹤儿小时,他爸常教他诗词。《感遇》是唐玄宗时期宰相诗人张九龄所作。你们老师常教鹤儿,念这首诗,还长声夭夭唱歌式的吟咏——一种标准的旧式吟咏诗歌的方式。希望通过诗的教化熏陶、塑造孩子的品性。孔夫子说“人不知而不愠”,是种很高的境界。鹤儿把这首诗刻在他父亲的墓碑上。在墓碑底座上还刻有“勤无止,艺无涯,学无尽”的话。是对你们老师一生的简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