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一个集生产、体验、旅游观光、美食、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它占地80余亩,由废弃的紫陶和石头搭建而成,展现出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异域风情。贝山陶庄不仅是建水紫陶的集散地,也是紫陶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紫陶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由建水紫陶非遗传承人向炳成设计建造,他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将一片荒山打造成了一方陶艺圣地。庄园内设有向炳成的工作室,展示了他的许多荣誉和作品,同时也有他收集的奇石和化石,这些收藏品与紫陶艺术品共同构成了庄园独特的艺术氛围。</p><p class="ql-block"> 此外,贝山陶庄还是“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典范。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度体验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历史,并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p><p class="ql-block"> 总之,贝山陶庄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无论是对于陶艺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游客来说,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贝陶山庄游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志忠</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2日,正是我和妻子在云南建水旅游期间。那天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踏上了前往贝陶山庄的旅程。这个隐匿于自然之中的陶艺圣地,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向往之地。</p><p class="ql-block"> 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蜿蜒的山路上。我们打车前行,沿途的风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山林间,秋色正浓,枫叶如火,银杏叶金黄,仿佛大自然用最绚烂的色彩,为我们这次旅行铺设了一条迎宾大道。抵达贝陶山庄时,已是上午时分。下车后,我在手机上付了1.80元的打车费,并给司机师傅点了五星好评。</p><p class="ql-block"> 贝陶山庄,依山而建,四周被茂密的树木环绕,显得格外宁静。进入山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古朴的陶制建筑,它们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元素,既保留了陶土的质朴美感,又不失时尚气息。</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石板路漫步,两旁是琳琅满目的陶艺作品。每一件作品都独具匠心,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色彩,都透露出创作者对陶艺的深厚情感和精湛技艺。在这些作品中,我仿佛看到了陶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一个个关于自然、文化和艺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山庄的陶艺工坊里,我们亲身体验了陶艺制作的过程。妻子向来心灵手巧,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技巧,而我则在匠人的指导下,笨拙地捏制着自己的作品。虽然我们的作品略显粗糙,但那份亲手创作的喜悦和成就感,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p><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在山庄的露天茶室里点了一壶当地的普洱茶,顺便从行囊中取出自带的午餐,一边品茶就餐一边休息。环境清幽雅致,茶香袅袅,让人心旷神怡。欣赏着远处的山景和近处的陶艺作品,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下午,太阳西斜,我们结束了贝陶山庄之旅。这次旅行,我们收获满满,不仅欣赏到了精美的陶艺作品,亲身体验了陶艺制作的过程,还深入了解了陶艺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更重要的是,这次旅行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陪伴和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贝陶山庄,这个充满艺术气息和自然韵味的地方,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2月7日补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女娲炼石补青天,用剩几块落人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匠心捡来堆成景,一游贝山半为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贰零贰肆年仲夏 李兆松留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紫 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二O二四年 张绍碧题并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牌子很多,也很斑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贝陶山庄的售票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贝陶山庄门票</b></p><p class="ql-block"> 贝陶山庄的门票价格为成人30元/人,60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即15元/人;1.4米以下的儿童也可以享受半价优惠。</p> <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的迎宾石,又名迎客石,是一块完整的岩石,因其造型独特,前伸探出的岩体神似张开的双手,仿佛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因此得名“迎宾石”。</p><p class="ql-block"> 迎宾石位于贝山陶庄大门口,是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眼景观。它的存在不仅象征着热情好客,还体现了贝山陶庄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的劳模大道,是一条极具特色的道路,位于贝山陶庄景区内。这条大道是建水县总工会为表彰和纪念劳动模范而命名的,它不仅是贝山陶庄内的一条重要通道,更是弘扬劳模精神和紫陶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劳模大道两旁装饰有紫陶和石头艺术品,这些艺术品造型各异、精美绝伦,充分展示了建水紫陶的独特魅力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游客在漫步劳模大道时,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艺术品,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劳模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此外,劳模大道还连接着贝山陶庄内的各个重要景点,如紫陶工坊、陶艺展示区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建水紫陶文化和体验陶艺制作的绝佳路线。因此,劳模大道不仅是贝山陶庄内的一条景观大道,更是传承和弘扬紫陶文化和劳模精神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劳动模范和工匠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 是最美的劳动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全县上下大兴改革创新之风,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 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和大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当中, 既有爱岗敬业、忘我劳动的一线职工; 也有扎根农村,带富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机关干部;既有在平凡岗位上潜心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产业工人,也有踏实苦干,造福群众的农村带头人;既有艰苦创业,薪火传承的紫陶文化匠人,也有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医生等。今天,我们仅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模范人物及工匠事迹予以展出, 后期还将不断丰富充实展陈内容。 </p><p class="ql-block"> “平凡成就伟大,劳动创造光荣”。 让我们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无私奉献,勤劳耕耘, 善做善成,以实际行动,共同唱响“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时代强音,激励和鼓舞全县广大劳动者,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建水高质量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贝山陶庄庄主简介</b></p><p class="ql-block"> 向炳成,男,汉族,1968年7月生,中共党员。他不仅是贝山陶庄的主人,还是云南省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也是建水紫陶十大名家之一。向炳成自幼深受家乡陶艺文化的影响,对建水紫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他花费十余年心力打造了贝山陶庄,这个文化园区集生产、紫陶工艺体验、旅游观光、美食、商务休闲于一体,成为了展示建水紫陶魅力和文化的艺术殿堂。向炳成在紫陶工艺上造诣颇深,他创新了窑变烧制工艺,独创了绞泥彩填技术,为建水紫陶工艺的发展开创了新格局。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深受业内人士和收藏家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除了是一位杰出的陶艺家,向炳成还是一位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推动者。他积极宣传建水紫陶文化,不遗余力地推广这一传统手工艺。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年轻工匠的培养,为建水紫陶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向炳成是一位在陶艺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的艺术家和文化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生如此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瓮呈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换个角角度拍摄九瓮呈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九瓮呈祥</b></p><p class="ql-block"> 九瓮呈祥景观由九只巨大的陶缸组成,该陶缸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遍用于存储粮食,又名“千斤缸”。装满粮食的大缸寓意着生活的富足和对来年生活的期盼,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此处的九瓷呈祥景观,在寄托我们对今天美好生活的感激和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寓意着建水人勤劳质朴, 忆苦思甜的优秀精神品质。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哇,好大一只蜗牛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蜗牛石</b></p><p class="ql-block"> 蜗牛石,通体由一块岩石构成,上部岩体呈黑色,下部岩体呈青白色,整体形似一只负重前行的蜗牛,因此得名“蜗牛石”。蜗牛石位于景区“潮来潮往”景观的顶端。寓意人生的旅途中,必然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经历波折与困难,才能历尽沧桑,洗尽铅华,到达胜利的顶端。此时回望过往,人生也宛如一场旅行。 走过的路,经过的事,也如潮来潮往般淹没于过往曾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景这般独好,江山如此多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景区的文艺表演吗?</p> <p class="ql-block"> 走近了解才知道,这不是景区安排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 据说是某自发的中老年文艺团体,花钱请一个拍摄团队,来这里给拍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线天石景观区</b></p><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的一线天石景观区是一个隐秘而险峻的景点,天生形成了一条百米长的夹缝,深不可测。游客可以通过四五米深的台阶进入夹缝,仅能一人侧身通过。夹缝中间有断处,需要通过啄崖才能继续前行,夹缝的阴深处通向地宫,出口处则需拾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盘踞啸天石</b></p><p class="ql-block"> 盘踞啸天石,又名“鱼化龙”,正面:鱼化而成龙;背面:幼狮蹲坐盘踞于此。此石形象逼真, 威武霸气,问天雄立,难得的镇园名石。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天宫之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贝山游记》李兆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山神庙(窑神居)</b></p><p class="ql-block"> 山神在某些地区演变成了窑神。这种演变主要发生在陶瓷产区,特别是以陶瓷业为主要生计的地方。以下是对这一演变的详细解释:</p><p class="ql-block"><b> 山神与窑神的联系</b></p><p class="ql-block"> • 原始崇拜:在古代,人们往往崇拜自然神祇,山神作为保护山林和土地的神灵,被当地居民所敬仰。陶瓷产区的人们在采取陶土、烧造瓷器时,认为这些活动依赖于山地的恩赐,因此会供奉山神以保佑自己。</p><p class="ql-block"> • 行业神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将山神与陶瓷生产联系起来,认为山神也在保佑着他们的陶瓷生产。于是,山神逐渐演变成窑神,成为陶瓷行业供奉的神灵。</p><p class="ql-block"><b> 窑神的崇拜与祭祀</b></p><p class="ql-block"> • 窑神庙的建立:在陶瓷产区,人们会建立窑神庙来供奉窑神。这些庙宇往往成为当地陶瓷业者聚集、祭祀和祈求神灵保佑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 祭祀活动:陶瓷业者会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向窑神祈求保佑生产顺利、产品质量上乘等。这些活动往往伴随着丰富的仪式和民俗表演,增强了行业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p><p class="ql-block"><b> 实例:耀州窑的德应侯</b></p><p class="ql-block"> • 德应侯的由来:在耀州窑产区,山神被尊称为德应侯。宋神宗熙宁年间,耀州知州阎充国奏请朝廷为一方山神封爵立庙,宋天子下诏将黄堡的土山神封为“德应侯”。这样一来,原本的山神庙就变成了德应侯庙,成为陶瓷行业供奉的神灵。</p><p class="ql-block"> • 德应侯的影响:德应侯的崇拜不仅影响了耀州窑产区的人们,还波及到河南、山西、河北等省的陶瓷业者。他们纷纷仿效耀州窑的做法,建立窑神庙以供奉德应侯或其他形式的窑神。</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山神演变成窑神是陶瓷产区人们将自然崇拜与行业信仰相结合的结果。这种演变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陶瓷生产的依赖和敬畏之情,也成为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律·陶庄山神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志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傍水依岩古韵长,窑神庙小烛光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烟袅袅通三界,钟鼓声声荡四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松柏森森承瑞霭,溪流汩汩映朝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间真圣应常在,佑我苍生福寿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贝山陶庄有山神庙和窑神居建在一处。上为山神庙,下为窑神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窑 神</b></p><p class="ql-block"> 窑神是中国古代陶瓷业供奉之神,有以下说法:</p><p class="ql-block"> <b>一、窑神身份</b></p><p class="ql-block"> 1. 主宰砖瓦窑、煤窑的神灵。</p><p class="ql-block"> • 煤窑之神也称窑王爷。</p><p class="ql-block"> • 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农历腊月十八是窑神的生日,也是祭奠窑神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2. 具体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 童宾:江西景德镇人。明朝万历年间,为了挽救同伴的生命,毅然决然地跳进窑火中,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大龙缸的烧制成功,众人因此立庙祭祀他,供奉其为窑神,也叫风火神、风火仙师。</p><p class="ql-block"> • 林炳:瓷乡江西德化县人。他设计发明了圆拱形大窑炉(鸡笼窑),不仅容量扩大了十几倍,而且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对陶瓷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尊为窑神(窑坊公)。</p><p class="ql-block"> <b>二、窑神传说</b></p><p class="ql-block"> 关于林炳建成大型窑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传说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他非常苦恼。有一次,在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林炳不觉昏昏睡去。睡梦中,他看到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示意地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林炳醒来后,领悟了玄女的指点,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p><p class="ql-block"><b> 三、窑神碑</b></p><p class="ql-block"> 1. 德应侯碑:中国最早的窑神碑,位于西安碑林,碑文记述了宋熙宁年间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事,德应侯是对窑神的封号。此碑对研究耀州窑和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2. 耀州窑神:起初为黄堡镇的山神,后来演变成了窑神。黄堡镇的山神庙(即窑神庙)本来叫紫极宫,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应耀州知州阎某的要求,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紫极宫就变成了德应侯庙。</p><p class="ql-block"> 总之,窑神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古人对陶瓷业的崇敬和祈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兰斛苑</b></p><p class="ql-block"> 花中仙草石斛第一,这里有石斛上千</p><p class="ql-block">株,兰草几百盆。全从山中野生移来, </p><p class="ql-block">野趣横生,花开满城香,乱生乱长乱开</p><p class="ql-block">花,花美倾城无须夸。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律·贝山兰斛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志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胜地陶庄藏雅苑,幽香静谧景如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兰叶逸飘芳馥,石斛花开散紫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碧水悠悠流贝阙,青峦隐隐入云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间妙趣谁能解,唯有清风梦里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律·陶庄仙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志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贝山淑景雅如诗,美女翩翩寄远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袖轻扬飘玉带,霓裳曼舞展仙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欢声笑语盈芳地,倩影妍容映碧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境人间难得见,梦飞瑶界赋新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律·天然雄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志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水陶庄景致幽,雄狮屹立傲岩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迎风独步惊三界,望月长吟震九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甩尾如刀秋叶落,回眸似电朔云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然造化真奇妙,愿请仙人到此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周志忠简介</b></p><p class="ql-block"> 周志忠,笔名侠义书生,男,1958年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1976届下乡知青。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高级讲师,公务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退休</span>。著名书法家杨家衡先生入室弟子。</p><p class="ql-block">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长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长春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关东兰亭书画会会员,关东兰亭诗社副社长;松花江诗词编委会副主任,长春汉俳学会副会长、长春汉俳诗刊编委;长春市朝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知青人书画院负责人。</p><p class="ql-block"><b> 作品入展获奖情况:</b></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书法作品赴台湾参加“丹青艺海 翰墨游龙——关东兰亭书画会与台湾新北市书法学会书法联展”;</p><p class="ql-block"> 2016年书法作品获“首届九雅杯全国书画大赛”入选奖(前50强);</p><p class="ql-block">2018年篆刻作品入选西泠印社“国际印社联展”;2019年书法作品入展吉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长春市县、市、区主题书法作品联展中荣获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 书法作品入选 “不负重托 抓住机遇 决胜小康助振兴”第二届长春市、县(市)区主题书法篆刻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2021年获知青人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书法作品入选“百年铸辉煌 共圆中国梦——庆祝中国共产党立100周年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全国优秀书画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2023年篆刻作品入选西泠印社“艺迎亚运·印向未来”——全国各地印社社员作品网展;</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共吉林省委老干部局、吉林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书法报·书画天地》编辑部、吉林省图书馆承办的《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翰墨丹青 文化强国”吉林浙江两省老年书画联展》。</p><p class="ql-block"> 2024年作品入选《信仰·未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楹联书法征集大展”》。</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中华诗词杂志、中国楹联等报刊、公众号、媒体发表诗词、楹联数百首(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