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请各位博友做个小测试,请你在心中将下面这句话默默读出声儿来:<br><br>“<b>昨夜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发生三起爆炸……</b>”<br>――――――――――――――――――<br><br>看到以下几个汉字,不知各位有什么联想:<br><br><b>笨死 哥巴卓夫 莫三鼻给 戈斯塔鲍 </b><br><br>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个商标、一个人名、一个国家名、一个“组织”名,你会锁定目标吗?<br><br><br>如果我把“笨死”(几十年前写为“本茨”,老百姓习惯称之为“笨死”)换成“奔驰”,相信多数人不陌生了(这是德国的汽车品牌,其LOGO很像是汽车方向盘)。<br><br>将哥巴卓夫换成戈尔巴乔夫,中老年同志也会想起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br><br>将莫三鼻给换成莫桑比克,可能还会有人不太熟悉,但至少说它是一个国家名总看着不那么别扭了吧。<br><br>戈斯塔鲍是德语“国家秘密警察”(Geheime Staatspolizei)的缩写Gestapo的音译;民国时期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酆悌创造性地将其翻译为“盖世太保”,寓意为“无人能比”和“有权势、霸气”;二战时期的影视剧让我们对“盖世太保”不再陌生。<div><br></div><div>商标、人名、国名的翻译多是音译,但至于用哪些个字,相关部门应该会有一定标准、一定要求。<br><br></div><div>一说“…斯基”,我们常会想到波兰、苏联(俄罗斯)人,一说“…库”会想到罗马尼亚人,一说“金贤哲”“朴勇燮”会想到韩国/朝鲜人……</div><div><br></div><div>可如果把上述的字换成“…司机”,换成“…裤”,换成“今闲者”“剽用蟹”,我们就可能会不知所云。也就是说,翻译外国人名地名国名似乎大家有一种默契,有一些约定俗成,有些规范。仿佛有些字是专门用来翻译人名地名用的。<br><br></div><div>可不知当初怎么会选用“莫三鼻给”这几个字给人家当作国家名的(这样的称呼在我们的官方媒体上使用了多年---参见图2)。还有,南美国家“秘鲁”,读音为(BiLu),我不明白,为什么不用“碧鲁”或“毕鲁”,非用这么个多音字,而人们看到这个“秘”字首先会想到“秘书” “秘密”的读音,甚至根本不知它还有“Bi”发音。<br><br></div><div>本文开头的测试,重点在“的黎波里”(利比亚首都)的“的”这个字的读音(同样的问题还有“波罗的海”)。<br><br></div><div>“的”在汉语中,如果不是跟着“确”字(“的确”),通常发 “De”的音,而且,它的主要作用主要用途是助词,用在定语之后,表示从属关系。碰到这个字,别说普通老百姓,就是电视台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如果事先未做功课,上台之前未看看稿子,也会读错。这个,我们在央视、央广及地方电视台电台中都听到过错误的读音。我很好奇,当初为什么不用第、帝、迪、狄、地....这些个不易产生歧义(音)的字呢?<br><br></div><div>咱们国家对于翻译的规范不知哪家是权威,是新华社还是外交部?或者还是其他机构?<br><br></div><div>大家或许记得被美国视为头号恐怖分子的头戴小毡帽留着大胡子的人,在我们的媒体上有两个名字,一个称为<b>拉登</b>,一个唤之<b>拉丹</b>,尽管用不同称谓的媒体都知道是一个人,可谁也不肯让步,以“你”那个称呼为标准,将人名统一。可能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还是大些,于是央视用的称谓“拉登”成为老百姓更为熟悉的名字(新华社的《参考消息》用的是拉丹)。<br><br></div><div>当然,同样是使用汉字,港澳台与内地就称呼不同,或说用的字不一样,哥巴卓夫就是他们的称呼,还有雷根(我们称里根)、布殊(我们称布什)、欧巴马(我们称奥巴马),还有平治(我们称奔驰)。没有什么对错,如果统一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br><br></div><div>题外话:诗词,特别是其中的对仗句、排比句、对联、歇后语、谐音,最难翻译,意境可以翻译,可韵味、文采、幽默、巧合、典故、文化....则不是在短短的几个字十几个字中可以说清楚的。<br></div> 2. <font color="#167efb">近期上传《粉墙黛瓦》</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