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经歧视旁听生

夜莺在歌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偶翻过往杂志,目光被2006年的一本《随笔》所吸引。其中有一篇唐小兵的文章《哲学家的两副面孔——李泽厚、汤一介印象》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教员到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去旁听胡适的哲学课,在课堂上提问时,胡适因教员是旁听生没有正式注册为由,拒绝回答问题。</p><p class="ql-block">在该文中,作者唐小兵没有对胡适的举动进行评价,而是对教员的反应进行了激赏:“毛当时自然心里不快,可也没有如熊十力等湖北人那样‘大打出手’而是回到湖南搞革命去了。”“而湖南人则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形下,静悄悄地走开,养精蓄锐,往往另外‘开天辟地’,自成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毛有大胸怀、大境界,自然不屑于“大打出手”之类的睚眦必报,而是另辟蹊径、自创他途,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中心,可谓匠心独运,自然值得称道。</p><p class="ql-block">倒是对比之下,胡适的歧视举动未免显得狭隘。作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分内之职,无论提出这个“惑”的人身份如何,当老师的都应尽力解惑。然而拒绝回答,不合师者的身份。此其一。其二,孔子曾倡导“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理念,胡适对“注册生”与“旁听生”的区别对待,不能不令人侧目而视。其三,胡适作为讲授哲学课的大学者,思接千载、视通古今,应该胸怀丘壑、海纳百川,结果却没有接受“旁听生”提问的雅量,实在有点胸襟狭隘,让人匪夷所思。再说,当时的北大正是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时候,胡适这种做法也与北大的办学思想背道而驰。所以,胡适的这个举动实在是为他“瑕不掩瑜”的人生增添了小小的瑕疵。</p><p class="ql-block">众多书写民国学人的书籍文章中,大都对胡适歌功颂德,极少提及他的缺点,这种“千部一腔”多少有点不正常。胡适曾言,看一个人,要“恶而知其美,美而知其恶”——这是臧否人物的中肯之言。同样,这句话对胡适也是适用的:看胡适也不能只看到他美的一面,还需看到他“恶”的另一面——尽管这一面很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