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冀鲁观山海】曲阜三孔</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来曲阜三孔,不知说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再来曲阜三孔,还是不知道该说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被后世两千多年无数人相说,你还能再说点什么?因高喻大也罢,因大喻高也好,一些人还再喋喋不休,无非是籍这个人混口饭吃。只是浓彩重墨,一遍遍涂来抹去,这个人面目全非,早就不是这个人了。直到离开时,看见曲阜师范大学(大名鼎鼎的考研神校,考研率高达95%),想起了民国初年时和这个人有点干连的一桩旧事:新文化运动中,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曲阜师范大学前身)上演了林语堂独幕剧《子见南子》,引起孔子后裔不满。孔府越级上告二师至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后又通过孔祥熙转呈蒋介石,蒋立命教育部“严办”,遂酿成轰动全国的《子见南子》案。这场新文化、新道德与旧礼教和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冲突,当然以孔府胜利而告终。鲁迅先生在《关于<子见南子>》一文中,不但详细记录了整个事情的全过程,还不满地说到:“(校长)只得调厅,另有任用,其实就是‘撤差’也矣。这所谓‘息事宁人’之举,也还是‘强宗大姓’的完全胜利”。</p><p class="ql-block"> 案:子见南子,两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司马迁《史记》里记述:“灵公妻子有南子者,让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弟兄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迫不得已而见之。妻子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边稽首。妻子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史书上也还另有一些记述:孔子“居卫月馀,灵公与妻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路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末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因此丑之,去卫,过曹。”当事人对弟子子路的不满,《论语·雍也》中是这样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正是这个矢(通誓)字,让人遐想。</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个绯闻粉丝见了见偶像大学者、大思想家,就这么个事。小的方面讲:学的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推销自己。在卫国,孔子想当官、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面对南子这道关,夫子选择了过,子路不认可。《论语注疏》也说明白了:“此章孔子屈己,求行治道也。”只是到了后来啊,后来的衍圣公毫无底线,“世修降表”,不惜频繁改换门庭来延续一己家族的荣华富贵。金来时降金,元来时投元,到清时,孔府的生活更是奢靡到令人啧舌的地步,道光年间孔府的一次生日宴就花费了六万两银子。日本鬼子来了,恭恭敬敬地迎接,并积极协助日军举行祭孔大典等活动。甚至民国了、共和了,孔府的封建势力仍然享受着封建特权,包揽词讼,鱼肉乡里,和旧礼教一样,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人们必须打碎的桎楛枷锁。</p><p class="ql-block"> 曲阜师范的学生们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吼声,其实针对的是吃人的礼教。那时的曲阜师范学生,手不离《国家与革命》、《语丝》,口不离鲁迅、郭沫若、胡也频、巴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甚至卧轨截车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抗日……曲阜师范学生,没有辜负那个大时代。回来,找看了林语堂《子见南子》剧本,只不过通过幽默的方式,赋予了孔子七情六欲的常人思想,还原了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是在提倡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的大环境下,重新审视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剧本的结尾部分,仍具现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孔丘 不,我走了!</p><p class="ql-block"> 子路 到那里去?</p><p class="ql-block"> 孔丘 不知道。离开卫,非离开卫不可!</p><p class="ql-block"> 子路 夫子不行道救天下百姓了吗?</p><p class="ql-block"> 孔丘 我不知道。我先要救我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曲阜师范大学的学子们,以为然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