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市区游览结束后,乘车前往有“北方巴黎”之称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立陶宛与拉脱维亚是申根国,过境没有边卡,没有哨兵,只有公路边上的一块牌子,还没看清上面的字车便开过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5点多,天开始下雨。朦胧中观景,田野、树林,黄绿相间,偶有一两处白色的小房子,隔着雨水漫漶的车窗玻璃看,犹如抽象画般一闪而过,已经不能拍照,真可惜了这些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车子开到里加时天光已晦,雨亦停歇。一条条长街上路灯阑珊,人影幢幢,雾失楼台,烟雨暗千家,又是一幅夜色朦胧的画卷。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你看不清时更迷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拉脱维亚国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与我国的宁夏差不多,不及山东省的一半。周围与它接壤的国家由北往南顺时针依次为: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立陶宛,西邻波罗的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大约在我国五代十国末期与北宋初年期间,才刚刚建立起封建公国。然而,12世纪便被日耳曼十字军侵占;16世纪又被瑞典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瓜分;1710年至1918年,先后被俄罗斯与德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了短暂的独立,1940年,又被苏联吞并。直到1991年,才再次恢复独立,2004年成为北约成员国,随即加入欧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拉脱维亚国名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这从它屡被周围强邦霸凌的历史看好像有点儿黑色幽默,但从新闻宣传角度看,拉脱维亚正需要这样一个霸气的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是波罗的海三国最大城市,藏于里加湾深处,不仅是拉脱维亚的中心,欧洲最精美的“新艺术”建筑风格中心, 还是波罗的海三国的中心地带,又因道加瓦河水常年滚滚滔滔的由此入海,使其成为不冻港,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加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中世纪古城,起初是利弗人的居住地,1201年,德意志不莱梅的大主教阿尔伯特受罗马教皇委派到波罗的海一带选地建城,他选中了道加瓦河畔的里加,因为道加瓦河直通伏尔加河流域,与丝绸之路连接,这样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波罗的海沿岸的琥珀运往东方或中东,再将丝绸与瓷器带回西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段“琥珀之路”与“丝绸之路”的串连,使里加很快成为波罗的海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且加入了汉萨同盟。此后,贸易规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终于这块商贸繁盛之地,沦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是日耳曼、波兰、立陶宛、瑞典、沙俄等不断侵入,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在一次次硝烟弥漫中,东西欧文化也渐渐于此生根蔓延。在城市景观中,更是呈现出多样性。上世纪30年代,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游历波罗的海三国后,发出“里加,北方巴黎”的感慨,由此“北方巴黎”成为里加的美称。 它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古城随处可见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新文艺风格的建筑,还有骑士团城堡、教堂等古迹。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着铺满鹅卵石的街道我们走进市政厅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里加最著名的两座连体建筑——黑头宫。黑头宫建于1334年,其后的数百年间又不断地对外墙加以装饰,成为当时里加地区最华丽的建筑,1713年归黑头兄弟会所有。黑头宫遭遇多次天灾人祸的破坏,二战期间又被毁,甚至在苏联时期被彻底推倒,1995年按照历史资料重建,2001年纪念里加建市800年时已经完工。早期黑头宫的大门上方,曾刻着一段文字:“如果有一天我倒塌了,你必须重新再把我竖立起来!” 这句话果真应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这样艳丽漂亮的建筑怎么叫黑头宫?名字的来历,要追溯到公元三世纪。</p><p class="ql-block"> 当时罗马军团下辖的底比斯军团,有6000多人,包括军团长莫里斯大都是黑人,驻扎在埃及南部。整个军团在莫里斯的倡导下秘密信奉了基督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来罗马皇帝命令他们在平定叛乱中杀死基督徒,军团抗命不遵;皇帝怒,对军团实行十一抽杀律,仍无人执行;皇帝怒不可遏,将军团6600人全部处决,莫里斯成为殉道的圣人。这一切发生的地方是今日瑞士瓦莱州的圣莫里斯,而被保护的是德国马格德堡,从此马格德堡人一直礼敬圣人,感念他和底比斯军团的拯救之恩。后来在汉萨同盟时代圣莫里斯又被尊为日耳曼商人行会的主保圣人,在德、法、意和西班牙的许多城市,主保圣人也都是圣莫里斯。因为莫里斯是埃及黑人,所以这个行会叫黑头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里加城里最富有的生意人是德意志商人,黑头会是他们的行会。入会者不仅要有商人身份,而且必须是年轻未婚者,最好还能打仗,很有汉萨同盟半军事化的气息。似乎亦以之纪念当年底比斯军团的战士,因此这里经常云集着钻石王老五,而看门的门童最初是一位波罗的海地区极为罕见的黑人。</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不止里加有“黑头宫”,爱沙尼亚的塔林,德国的汉堡也都有类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黑头宫没有开门,但它的外墙及广场周围的每一幢楼房的建筑,从门窗到廊檐直至楼顶的金鸡风向标,无不精致得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头宫门前是建于13世纪的市政厅广场,这里曾是手工业者交易、集会和城市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心是“罗兰德”的雕像,这是一位公正的法官,从14世纪时,罗兰雕像大量出现在东欧、北欧地区,被视为正义和自由的象征,并被当做商业保护神。二战时这里的建筑均受到重创,唯独这尊雕像毫发无损,所以罗兰德又有了“幸运之神”的美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头宫的正对面是市政厅的三层楼。建于1334年,18世纪时重建,后来毁于二战,眼前这座是2002年依原貌重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未想过世界上第一棵圣诞树起源地在哪里,是棵什么树。1510年圣诞节,黑头兄弟会的年轻商人们在行会庆祝节日,有人砍来一棵树,在今天的市政厅广场上点燃,大家围着它狂欢。此后,以圣诞树欢庆圣诞节的传统传遍世界。只是那棵被燃烧的圣诞树不是我们常于圣诞节观赏的松树,而是一棵枞(cōng)树,又叫冷杉,《说文解字》释为:松叶柏身。广场地面上还有世界第一棵圣诞树的纪念标志,用8种语言写着“1510年,第一棵圣诞树在里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广场外,在道加瓦河畔有一组高大的花岗岩雕像,这是纪念前苏联时期拉脱维亚近卫步兵团的一组雕像,也是前苏联时期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痕迹之一。对于它依然矗立在这里,目前还颇有争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组步兵雕像旁,有一排墨绿色坡顶建筑,曾叫作红色步兵纪念馆,现已更名为占领博物馆,馆名的更改,有明确的政治指向。里面有拉脱维亚被前苏联、纳粹德国吞并、占领期间的照片、历史文件等,展示着历史的另一面。其中一块无名碑文上写着:他们把所有东西都拿走了,我们故乡的土地、我们的荣耀、以及我们的名字。波罗的海三国都有类似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正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侧面</p><p class="ql-block"> 黑头宫向东不远即是圣彼得教堂,自从走进里加,已无数次看到它那深绿色哥特式塔尖,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欧洲的最高建筑。它还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古老的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正门旁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侧面的门</p><p class="ql-block"> 听名字就知道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建于1209年,当时是欧洲最大的木制结构教堂,曾经被烧毁、震倒,楼顶也坍塌过。1721年发生火灾,彼得大帝还亲自指挥救火并组织修复;二战期间又被炸毁(真不知二战毁坏了多少人世间珍品),再度修复后就是今天的模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的钟楼曾多次遭遇火灾和雷击,1973年重建时改为金属结构。</span>123米高的哥特式青铜尖顶上,有一只生铁铸的公鸡<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158公斤</span>。鸡身一面为金色,一面为黑色,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当公鸡金色的一面对着城市时表示顺风,海上的船只可以进港;当黑色一面对着城市时,表示逆风,船只不能进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里加的天际线上会看到许多金鸡独立的画面,这些耸立于楼顶的金鸡,被当地人称之为“风信鸡”。从13世纪开始,里加居民就把公鸡作为吉祥标志用来驱鬼避邪了,天亮之时鸡叫三遍,预示着魔鬼返回地狱。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公鸡的寓意很相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圣彼得大教堂的一侧有一座来自德国不莱梅的雕塑,从上到下由鸡、猫、狗和驴组成。说实话开始我真没看出这狗与驴,直把他们当成了猪,直到听说雕塑源于格林童话《不来梅的城市乐手》才发现它们真的是狗与驴。这是讲述四个动物皆因年纪太大了,将被主人宰杀,于是从家中逃出,意外地碰在一起的故事。根据驴的提议,它们逃往不莱梅去做城市乐手。路上发现一间森林小屋,四个强盗正在那里享受不义之财。于是饥肠辘辘的它们一个站在一个的背上,决定演奏一曲音乐,乞求一顿饱餐。没想到,“音乐”得到了意外的效果,强盗们闻声而逃。他们四个进屋美餐了一顿,并决定在此过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深夜强盗们返回小屋时,黑暗造成的误会使四个动物又把他们吓跑,逃出的强盗向同伙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不仅被一群怪物围攻,还有一个魔鬼对着他们的耳朵嚎叫。从此强盗放弃了小屋,动物们在那里愉快地生活了下去。故事传达了合作与勇气的重要,告诫人们,弱者即使遇上强盗只要齐努力也能战胜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个四体组合的雕塑已变为祈求好运的吉祥物,看看它们被摸得锃光瓦亮的鼻子就知道,摸它们的鼻子会有好运,而且摸得越高,运气越好,这对矮个子很不公平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接下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