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街是北京前门街道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起源于明代,街里户户有传奇,家家有故事,不能不去探秘。两年前的秋天和同学走进了这神奇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街如今打磨的熠熠生辉,成了北京的一张金卡片,北京人,來京的旅游者纷纷去打卡。(网图)</p> <p class="ql-block"> 明朝年间,从房山来了一批石匠,在前门崇文门之间整日为皇宫打制石料,研磨石器,于是就有了"打磨厂"的街名,它与西河沿,鲜魚口,大栅栏并称"前门外四大商业街"。</p><p class="ql-block"> 据我知京剧名家侯瑞春,韩世昌,韩慎先,作家肖复兴都曾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 百年来因西打磨厂街离前门火车站近,便汇集了会馆,旅店,饭庄,票号等企业,如今仍有旧址存留。据说前门一带旅馆和客栈最多时有70余家,西打磨厂街就有30余家。当年学者邓云乡,诗人邵燕祥,北島,都曾在这里的旅店小住过。</p><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街门门有故事,我们走在这明朝就有的老街上触摸历史的脉博,感受传奇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西打磨厂街西口开始游览,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这"共享际"灰色的三层小楼。这是清未旅店旧址,时称义成店。近代旅店商业建筑的代表,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现在是集办公,居住,美食,娱乐为一体的共享空间。</p> <p class="ql-block"> 223号,日本宪兵队驻地旧址。民国建筑,一进院。西侧有两层小楼。日伪时期,日本宪兵负责火车站所谓的安全,驻扎在此。</p> <p class="ql-block"> 222号现为民智事务所。前身为银号,至今还保留戏台,银库遗迹,晚清四大汇号之一。如今这里成了察哈尔学会新的事务所。其领导是民建中央委员陈明键。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参加揭牌仪式。这里汇聚了学术精英,研究全球化,中美贸易及港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20号。清末是协和医院旧址。先后又为苏联医院,日本医院。</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隈(wei)研吾事务所。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事务所装饰特别,用了镂空掛檐板,西式隔窗等。</p> <p class="ql-block"> 211号冯氏家宅。冯氏清庭宦官。民国时期建成。解放后,瑞蚨祥东家孟老先生曾住此。</p> <h3>214号。谦和泰银号旧址,晚清四大汇号之一。</h3> <h3>213号。乔家票号全国总号"大德通"所在。前身是大德兴茶庄。民国时期建筑。</h3> <h3>212号。天福店,民国时曾是旅店,产权是中国人民银行。未来可能成为钱币博务馆。</h3> <p class="ql-block"> 216号。三山斋,因三人合伙经营愿像三座山一样雄峙北京。同治年间开业的著名眼镜店,经营的水晶眼镜在民国时走俏京城,吴佩孚,段祺瑞是此处常客。</p> <p class="ql-block"> 210号。瑞华染料行旧址。门外有圆雕石刻为颐和园旧物,八国联军侵华时盗走至此。除了门头三字看不清,两旁分别有"靛青颜料","零整批发"字样。</p><p class="ql-block"> 建筑受西方新古典主义影响,是近代中型商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肖公庙。肖公生于元末。为人侠义好施,曾挺身救过朱元璋,明封其为王爷,殁后再次封肖公菩萨。</p> <p class="ql-block"> 46号,同仁堂的门诊部。46号旁门,乐家老宅的老北楼。民国以前建筑。</p> <p class="ql-block"> 乐家老宅仿古二层楼,木质连廊连接两座楼。据说地下室曾经是北平地下党的金库。纪录片《红色地图:同仁堂乐家老宅》有详细介绍。同仁堂13世乐元可夫人李铮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平津情报组成员,为地下党组织保管兑换经费,被誉为地下情报组织的"金库主任"。</p> <p class="ql-block"> 205号,临汾会馆。原称临汾乡祠。由临汾旅京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筹资兴建。用于商业活动,同时兼祭神,演剧,联谊等功能。</p> <p class="ql-block"> 会馆在清乾隆,光绪年间重新,馆内仍存重修碑记。这是北京唯一一家会馆陈列馆,介绍了独特的会馆文化。1906年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行业商会,会馆由此废弃。</p> <p class="ql-block"> 会馆约800平方,现在正在进行"桑梓之情一一北京会馆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金龙和玺彩绘是皇家所用,但此会馆祭关公,故也用这种彩绘。</p> <p class="ql-block"> 会馆记录了北京所有的会馆。这里介绍的是安徽会馆。李鸿章及兄用安徽籍官员的集资购买了清初著名学者孙承泽的别墅,通过改造于同治十年会馆落成。</p> <p class="ql-block"> 这里介绍的是绍兴会馆。始建于道光六年,时为文学青年的鲁迅在绍兴会馆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1917年周作人受蔡元培之邀北上,也入住绍兴会馆。在会馆时期周氏兄弟关系为黄金时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供奉的关公,据说初建时那把青龙偃月刀是铁制的真家伙,每年都要请刀剪店师付磨刀,以示祭祀。</p> <p class="ql-block"> 这是记载着当年会馆与牙行打官司的石碑,佐证了会馆存在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展出了第一甲第一卷的状元卷。</p> <h3>科举试题。</h3> <p class="ql-block"> 在重修临汾会馆碑记里有这样的记录:"重整殿宇以妥神灵,外及厅庑戏台等处咸加修茸"。这说明乾隆年间这里是有戏台的。会馆有唱戏的动能,会馆一般都掛有"浩气长存“匾额,来标榜梨园弟子们精忠团结。这块匾是蒋弘道书写,但我认为此匾虽写的是"浩气长存",但未必是写给梨园的,因为四大徽班进京是乾隆五十五年,京剧正式形成是道光二十年,而蒋弘道是福临时期的进士,显然不是写给戏剧界的,可能是据自己坎坷经历有感而作吧,此题需继续关注。</p> <p class="ql-block"> 这里表示年份的用语有硬伤。"岁次"表示纪年的用语,用它前面一定写上年号和年份。而此匾只写了年号"康熙",而设写年份,即使后面写了`嘉平"(腊月),"上浣"(上旬),但也只是月期,旬期,未写年,这对匾额来说是不对的。我想蒋弘道是学富五车的进士,这点知识对他来说不足挂齿,认为是刻匾的工人落下关键数字。是不是如此又是一道作业题需关注。</p> <p class="ql-block">这份重修临汾东馆记表示纪年的方法是对的。在岁次前有年号年份。</p><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百余年过去了,繁华事散,今古两悠悠,但需我们知其兴废事。</p> <p class="ql-block"> 和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90号,粤东会馆,建于明末清初。在临汾会馆斜对面。目前只剩下老门了。作家肖复兴从初生到去东北建设兵团,21年生活在这里。从兵团回京后他一年要走上西打磨厂街三四次。</p> <p class="ql-block"> 当年行走在这条老街上的人不在了,但老街仍在,它在诉说着自己的沧桑岁月,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