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坐落在伏牛山脚下,干净整洁的小院,仿佛诉说着父母的勤劳与质朴。这个小院,承载着我们一家五口人的生活,虽不豪华,却充满了家的温馨。每天母亲都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回家,一到家就有满屋飘香的饭菜等待着我。在这个院子里,承载了我们小时候的记忆,父母就像那盏不灭的灯火,无论我们在外面遭遇多少打击,这里永远是心灵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那座用石头和青砖砌起的平房,是我魂牵梦萦的家。家里有我日夜牵挂的爹和妈。五、六十平方的四间小屋,虽不大,却被母亲打扫得一尘不染,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那时我的家境虽然清贫,但充满了温馨和暖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房前西边的墙角处,有父母用木桩和铁丝搭建的葡萄架,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就像家人的爱,永远那么甜美。东侧是父母用泥土和青砖垒起来的两间小屋,一间是厨房,另一间是两个弟弟的住所。竹子在父亲的编排下,变成了厨房的门。每到冬季,竹门上覆盖的塑料纸在寒风中哗哗作响,那声音仿佛是岁月在低语,诉说着生活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 父亲高高瘦瘦的个子,不拘言笑,给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小时候,我特别胆小,在学校一直被同学们欺负,造成学习成绩差。遇到考试前几天,父亲就会抽空给我辅导功课,我总是提心吊胆。遇到我心不在焉时,一道题父亲能讲两、三遍,我还是一片茫然。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会绷着脸,让我专心听讲。我总是用泪水来抗议,父亲立马换种温和的语气,询问哪里不懂,再细心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完全明白为止。这就是我敬重的父亲,他那严肃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温暖的心,他的爱就像那不灭的灯火,照亮了我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上学少,文化水平不高,但身上饱含着女性特有的干练和坚强。我从小承受着全家几十口人的宠爱,娇生惯养。家里的活,大到农忙时去地割麦、放牛,小到洗衣、做饭,我从来没有动手过。农忙的时候,母亲天不明就起床去地里割麦,中午吃过饭后就早早地把晚饭准备好。冬天,我村百姓都在家织燕帘。我家也不例外,母亲一个人坐在织帘子架前,手飞快如梭,一天能织十个左右,期间还不耽误给我们做饭。有一次,母亲打扫屋顶,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脚肿得如发面的虚糕,也没停止为我们做饭。想起母亲用两个凳子挪动着做饭的情景,忍不住泪水婆娑。母亲的爱,就像那不灭的灯火,无论多大的风雨,都始终为我照亮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 后来,父母把小弟寄养在姑姑家,家庭条件才稍微轻松点。95年我考上了洛阳一所学校,面对高昂的学费,父母陷进两难之间。左邻右舍在父母面前抱怨,女孩上嫩多学有啥用。父亲毅然决然地告诉那些人,“歪闺女好不容易考上学了,就算我在没钱,砸锅卖铁我也要供她上学”。面对父母脸上的愁容,我内心纠结万分。</p><p class="ql-block"> 通过此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这句话真正含义,现实好残酷,人情好露骨。参加工作以来,父母不断地呵护着我,每当我受到委屈或者遇到难题,他们都会出现在我身边,用自己的大爱默默地支持着、鼓励着我。不管他们再苦再累,也不在我眼前表露出丝毫的眷恋,生怕影响我的情绪。父母的爱如涓涓溪流渗透了我的心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今生,我是一个招惹你们担心、生气的女儿。来生,我一定做你们乖巧、懂事的女儿。父母的爱,就像那不灭的灯火,永远在我心中燃烧,照亮我人生的每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