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风中瘦竹 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五律·立春</p><p class="ql-block"> 风中瘦竹</p><p class="ql-block"> 四季由春始,</p><p class="ql-block"> 东风解冻飞。</p><p class="ql-block"> 鱼游知我乐,</p><p class="ql-block"> 柳舞映霞辉。</p><p class="ql-block"> 观候蛰虫振,</p><p class="ql-block"> 赏梅香雪围。</p><p class="ql-block"> 迎新萌绿意,</p><p class="ql-block"> 万物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居节气之首,开四时之始。</p><p class="ql-block"> 把阳历全年按季节时序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是古代中国伟大的创造性发明,二十四节气具体名称见图。有一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歌</p><p class="ql-block"> 春雨惊春清谷天,</p><p class="ql-block"> 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 秋处露秋寒霜降,</p><p class="ql-block"> 冬雪雪冬小大寒。</p><p class="ql-block"> 每月两节不变更,</p><p class="ql-block"> 最多相差一两天。</p><p class="ql-block"> 上半年来六廿一,</p><p class="ql-block"> 下半年是八廿三。</p><p class="ql-block"> 这首儿歌有助于加强二十四节气的记忆,前四句说的是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后四句说的是节气的大致阳历日期。</p> <p class="ql-block"> 由于立春的阳历日期相对固定,而春节日期随阴历,其阳历时间不固定,按农历就会有所谓的“双立春”、“无春年”,即该农历年从头至尾有两个立春,或者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日。民间认为:双立春大吉大利;无春年不吉利,是“寡妇年”,最忌三件事,不宜结婚,不宜建房,不宜远行,这完全是反科学的迷信。代替“不宜远行”,另有不宜搬家、或不宜生子、或不宜迁坟、亦或不宜立碑等多个版本,皆没有科学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现在一般通行从冬至日起数九,对应不同年份,立春日不是五九尾就是六九头。如果依据古法,冬至后第一个壬日数九,每年冬九九的开始日期也是变化的,立春日具体对应五九、六九的哪一天就更不确定。民间有“春打五九尾,家家活见鬼”、“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等谚语,认为前者年成不好,后者是丰收年,这些经验之谈显然不足为信,即使少数年份应验了上述俗语,也不能由之归纳为普遍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立春的农历日期不固定,参照农历来看立春,有早立春与晚立春的区别,以前在民间竟然产生“早立春堆满谷,晚立春堆满人”的大谬论,其狭隘与愚昧,令人同情与感叹!</p><p class="ql-block"> 从四季循环的角度看,立春是新年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立春日期与农历正月初一非常邻近,或在其前,或在其后,不是立春开年,就是新年迎春,因此,中国年被视为春天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旦。民国时,为与西方通行的公元纪年法接轨,明确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而把正月初一的古名元旦改称春节。所以,把传统的过大年正式定名为“春节”的,始于民国。</p> <p class="ql-block"> 春的甲骨文是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屯”表读音,三“木”一“日”是形,表示“太阳抚照,万物滋荣”的含义,这是一幅“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春天景象。</p><p class="ql-block"> 春回大地,春暖人间,春天给世界蓬勃的生机,春天给人们崭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春是一首诗,春是一幅画,春是美好的象征。四季最美的是春天,人生最美的是青春。正如《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所唱的,春天有红花,春天有绿草,春天有青山,春天有碧水,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鸟,春天的一切都是多么的动人。</p> <p class="ql-block"> 如果每个节气约以十五天计,古代把每一节气依次按五天再划分为三候,对应每候时段,挑选出一个典型的物候现象作为代表,以物候来表征节气的变化特色。全年二十四个节气,共计有七十二候,物候法很形象生动,是在实践中,经仔细用心观察后,经验和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p><p class="ql-block"> 立冬的第二候是“地始冻”,现在春天来了,东风是春天的象征,尽管立春时依然春寒料峭,但是必竟东风送暖,气温逐渐上升,大地解冻。</p> <p class="ql-block"> 对应霜降第三候“蛰虫咸俯”,立春日五天后,洞穴中冬眠的蛰虫开始苏醒,伸伸腿,振振翅,跃跃欲动。</p><p class="ql-block"> 如同霜降第三候有“蜇虫咸俯”的版本,立春第二候也有“蜇虫始振”版,本文采用的是“蛰虫始振”。</p> <p class="ql-block"> “陟”是上升的意思,立春后河流的水温渐暖,此时河冰虽未完全消融,但是沉潜于水底的鱼已感受到阳气来袭,快乐地上浮到河面,像背负着河冰在水中戏游。这就是立春第三候生动描绘的河鱼负冰游乐的画景。</p> <p class="ql-block"> 东风吹,春花萌动。立春有三番花信风,一候迎春花,二候樱桃花,三候望春花。</p><p class="ql-block"> 迎春,顾名思意,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花喜爱阳光,在春天的百花中抢占先机,最早卖萌开放,赢得喝彩点赞,被起美名“迎春”,当之无愧。迎春怒放于原野,细长下垂的枝条上,绽着黄艳的小花,在早春的寒色中显得特别俏丽惹眼。</p><p class="ql-block"> 迎春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并称为“雪中四友”,象征着不畏寒威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初中时,我阅读过一份十二月性格花语,按出生月份共有十二种花语,每个月对应一种当月开放的名花,据花的品格给出当月出生人的命运和性格。对这份资料中的内容,并不完全相信,但在那个年代,读后觉得新颖。在那份花语中,一月是迎春花。我是正月出生,看了迎春花花语,对号入座,颇为自得骄傲,很是开心,从此对迎春花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按开放的月份挑出每月一种花代表,有不同的选美结果。下面是唐代无名氏眼中的月度花仙:</p><p class="ql-block"> 花开四季</p><p class="ql-block"> 唐·佚名</p><p class="ql-block"> 正月迎春花儿开,</p><p class="ql-block"> 二月杏花送春来,</p><p class="ql-block"> 三月桃花片片红,</p><p class="ql-block"> 四月梨花白如雪,</p><p class="ql-block"> 五月石榴花像火,</p><p class="ql-block"> 六月荷花水上排,</p><p class="ql-block"> 七月茉莉诱人爱,</p><p class="ql-block"> 八月桂花香满怀,</p><p class="ql-block"> 九月菊花色彩艳,</p><p class="ql-block"> 十月芙蓉露笑脸,</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无花无人采,</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梅花斗雪开。</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通俗流畅,简直像一首现代白话诗。针对“十一月无花无人采”,有人以水仙花作为十一月的花仙子,凑全了十二钗。</p> <p class="ql-block"> 樱桃树肖似桃树,而不是桃树,故称之为樱桃。樱桃花素色淡雅,作为观赏,不那么明艳俏丽,不太吸人眼球。</p><p class="ql-block"> 樱桃红果,小而艳,秀色可餐,恰巧一口一粒,不但美味好吃,而且营养丰富。红果与素花,对比鲜明,也属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樱桃花与樱花,一字之差,切莫混为一谈,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品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提到樱花,自然想到她是日本人的醉爱。</span>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但原初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这一点掌故,恐怕未必人人皆知,特此说明。</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得不惊叹,经日本人的用爱用心去培育,日本现在的樱花脱凡超俗,品味极高,美艳之至,观赏性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望春花与迎春花相比,芳名仅相差一字,一迎一望,倒也搭配,可是望春的知名度远不如迎春。迎春在《红楼梦》中是位大小姐,大观园中却没有叫望春的淑女。笔者孤陋寡闻,也是写本文时,才首次知悉望春花。</p><p class="ql-block"> 望春花还有一个名字叫“白玉兰”,由此便知,望春花是玉白色的。广玉兰更为大家所熟悉,其花的芬香更较白玉兰浓郁,两者不是同一种花。</p> <p class="ql-block"> 讲完了立春三番花信风,下面讲讲与立春及新年有关的风俗,分庆年与贺春两部分叙述。</p><p class="ql-block"> 立春与传统的春节,时间上紧密相连,迎年与迎春活动交织在一起,各自庆贺的内容并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一、庆年祝福</p><p class="ql-block"> 在写大寒节气的文章中,我陈述了腊月迎年的一系列民俗,现在接着讲正月里过年的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春节终于申遗成功,“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荣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传统春节成了世界非遗。因此,2025的中国年,是我们首次欢度的非遗版新春佳节,巳巳如意,金蛇狂舞,值得大举庆祝,值得留念!</p><p class="ql-block"> 广义的春节不限于正月初一,而是一直持续到元宵的十五天年,甚至还要到留个落灯仪式拖至正月十八才收尾。</p><p class="ql-block"> 初一是新春佳节的正日,从早晨刚起身就有讲究。晨醒,未开口说话前,先吃几片云片糕,以求新年步步高的吉兆。起床后,晚辈先向长辈拜年,高声问好,送上恭喜身体健康、精神力壮、长命百岁之类的祝寿语,长辈也要回贺,祝福晚辈学习进步、工作顺利。</p><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初一空锅,除夕晚在锅内预放五颗红枣,初一揭开锅盖就有喜色迎面而来,寓意五福临门、五子登科、早早发财。</p><p class="ql-block"> 除夕备足了饭菜,初一不烧新饭新菜。初一不洗衣服,也不在庭院凉晒东西。按旧时的说法,初一做这些杂役,就预示一整年沉陷于家务的劳苦。</p><p class="ql-block"> 以前,初一不倒垃圾、不倒水,腌水盛在水桶里,到初二才泼掉,可能是担心年头把财气倒掉,破了财运。现在人已不信这一套规矩了。记得1972年,我在五叔家过年,初生牛犊不信邪,为破迷信,在初一当天,我挑战似地把桶里腌水给倒了。五叔见此一笑,我并未遭骂。</p><p class="ql-block"> 按旧时习俗,大年三十及初一有许多忌讳。例如,如果小孩说某样东西用完了,大人就会纠正,教孩子不能说“完了”,而应该反过来说“满了”,为了图吉利,如此的别扭!</p><p class="ql-block"> 初一出门,见到邻居,格外亲热,要相互问个新年好,或说句恭喜发财的吉利话。</p> <p class="ql-block"> 从初一起,亲戚、朋友乃至同学、同事之间相互拜年,现在时髦电话、微信上祝新年快乐。正式送礼登门拜年,以及宴请亲朋的活动,要等到初二才启动。出门姑娘带着女婿及孩子,一般于初二回娘家省亲。初二及以后,民间走亲访友的异常活跃,趁此新春时期,叙亲情增友谊。</p> <p class="ql-block"> 民间有个五天年的说法,即过大年到初五结束。从年三十至初五的中晚餐,几乎顿顿摆家宴办酒席,中国酒文化很丰富。</p><p class="ql-block"> 初五接财神,家家抢早放鞭炮,都想争先把财神接到家,这是对发财和幸福的渴望。节后,店铺最迟于初五必须正式或象征性开门营业,为了讨个开门大吉的彩头,在店前隆重地燃放鞭炮,信佛的店家,还会烧上一柱高香,祈福纳财。</p> <p class="ql-block"> 灯节从十三上灯,至十八落灯,其间天天晚上要点下灯笼。十五闹元宵,掀起玩灯最高潮。灯节是小孩的最爱,家里小孩玩灯瘾大的,十八落灯前,天天晚上拎着灯笼上街转一圈。十五这天,民间亦称之小年,再掀年气小高潮,晚餐要小丰盛,主食吃元宵。十三上灯和十八落灯,晚餐约定俗成,“上灯圆子,落灯面”。上灯的圆子,是包馅心的大圆子。</p><p class="ql-block"> 为了落灯时,家里人齐全,落灯的日子可灵活按排,不必非在正月十八,但最迟上半年必须把灯落掉。迟于十八落灯的,过了十八就不玩灯笼了,但落灯这天晚上要象征性地把灯笼再点一下,落灯的当晚是要放鞭炮的。落灯时,如果遇特殊情况,一家人聚不齐的,要替那位缺席的家人摆上一双筷子,虚席以待,图个此人还健在的吉利。</p><p class="ql-block"> 过了元宵,年事尽,年气消。在乡村,正月半后,春天农务逐渐展开,外出打工的离家远行。总之,年过了,为幸福为希望,大家又开始新的奋斗!</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舞龙和舞狮是民间传统的欢庆活动,舞龙更为常见,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中国龙上下翻舞,激扬腾飞,气势轩昂,场面非常鼓舞人心。</p><p class="ql-block"> 在里下地河地区,春节唱麒麟是特色文化,在特殊时代,旧的民俗受限制,我幼时此演唱曲艺在家乡已失传,仅是从大人言谈中耳闻有“唱麒麟”这回事。写此文时,搜索网络,得知唱麒麟在南通地区有传承,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纪年动物,这是中华特有的传统文化,与每个人都相关,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按出生年份,必定有自己的属相。生肖文化丰富多彩,有积极的也有迷信的,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婚配择偶。</p><p class="ql-block"> 根据十二生肖,每个农历年就有了牛年、龙年、蛇年等等的称谓。当年的生肖就是年度的象征符号,人们往往以此为主题举办各种庆年活动,并用诸如“牛途无限”、“龙行天下”、“蛇序吉祥”四字吉祥语,送上新年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从正月初一,就换了农历年份,在新一年出生娃的属相也随之变更。过年时,有的大人会用属相拿小孩打趣,比如新年是龙年,大人就哄不属龙的小孩说“你今年属龙了”,竟然有小孩信以为真。</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换属相,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却有别出心裁的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应该从立春起变属相,此“立春派”大有哗众取宠之嫌,只会增加混乱,不会带来任何正向收益。</p> <p class="ql-block"> 二、贺新迎春</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立春岁首,万象更新,新一轮周期的农事即将启动,围绕春天的主题,在古代,立春备受重视,民间会热烈地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 1、迎春神。句(gōu )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是春神、木神及东方之神,他人面鸟身,御乘两条龙出行。他主管春事,负责树木的发芽生长,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归句芒管辖。原初句芒赫赫有名,在历史上逐渐默默无闻,失去影响力。但是立春时,有的地区仍有迎春神的遗风。在祭祀仪式或年画中,春神已变成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也称为芒童。</p><p class="ql-block"> 春神的牧童形象更可爱,更有人间烟火气,牧牛童三位一体,意味着春天的浪漫、春色的诗意及春耕的农事。</p><p class="ql-block"> 春天是万物生长及繁殖的季节,春天是美好的,美的不仅是风景,美的还有春心荡漾和爱情缠绵。春天的神就应该青春洋溢、朝气蓬勃和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的句芒是位男神,现代有人创意地把句芒画成女神的形象,以彰显春天的温柔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2、糊春牛。糊春牛是古时立春的习俗,临立春时,由县衙安排,做一纸扎春牛展示,骨架是竹篾,用春木做牛腿,外表应糊吉祥的红纸或黄纸,忌涂黑色。红色喜气,黄色象征金光灿烂的谷物,黑色晦暗不吉祥。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设立香案,顶礼膜拜,祈求年成丰收。</p> <p class="ql-block"> 3、打春牛。打春牛亦称鞭春牛,是古时迎春的一项隆重的仪式,旨在提醒农民春耕播谷。在郊区选择一个开阔的风水宝地,中心搭春棚,四周插红旗,棚内供奉泥塑的春牛。立春当天,万众集会于此,拜春牛完毕,泥牛被众人打碎,纷抢一把泥牛土带回去,撒在自家牛栏内,相信该春牛土可促使牛的繁殖。</p> <p class="ql-block"> 4、送春牛。旧时,有“送春牛图”的习俗。送图者称为“春官”,游乡串村,挨门挨户去送“春牛图〞。图上印有春牛以及当年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对农民按排农事非常实用。</p><p class="ql-block"> 立春送“春牛图”,而秋分则送“秋牛图”,这两个民俗很相似,有趣!</p> <p class="ql-block"> 5、送春。与送春牛图类同,立春当天,民间艺人给各家各户送泥塑的小春牛,称为“送春”。也有的地方,立春时农家往墙壁张贴春牛图,所谓“春牛图”很简单,是画在黄纸上的耕牛,黄色代表土地,耕牛代表农事。</p> <p class="ql-block"> 6、咬春。咬春即吃春饼,是民间迎春的尝新。春饼为立春日的特色食品,用薄面皮卷绕多层而制成。</p> <p class="ql-block"> 7、踏春。踏春又叫踏青,字面意思就是践踏青草。踏者,用脚步行踩踏;青者,春草碧绿之色。春天终于来了,人们到郊区去散步游玩,探春色,寻春光。</p><p class="ql-block"> 如果穿越回古代,骑马春游别有情趣,那就不是“踏青履〞,而是信马由缰,马蹄踏青,一幅田园诗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下图中那位世外高人特立独行,“人坐宝马我骑驴,夕阳西下踏春归”,让人眼前一亮,好个悠闲的光景。</p> <p class="ql-block"> 好了,说完踏春,立春的漫谈于此收笔。最后附一首迎新春的七律小诗收尾:</p><p class="ql-block"> 七律·新春</p><p class="ql-block"> 风中瘦竹</p><p class="ql-block"> 开年个个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笑看长空碧玉新。</p><p class="ql-block"> 斗酒驱寒留醉影,</p><p class="ql-block"> 杯茶叙暖恰迎春。</p><p class="ql-block"> 惊鸿一瞥浮香过,</p><p class="ql-block"> 跃马千嘶浩气伸。</p><p class="ql-block"> 华夏龙腾云彩美,</p><p class="ql-block"> 东方劲曲唱红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