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见闻】古围新貌

小夜曲

<p class="ql-block">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年前去惠东县博物馆正在翻新,预计春节重开。今天前往,仍然在装修,可能延至今年五一或十一。</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对面的惠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看到了碧山村围屋的图文。碧山村不是我们经常经过的公交站点吗?于是立即乘车而去。</p> <p class="ql-block">村道旁的宣传词。</p> <p class="ql-block">  站在风水塘前拍的修旧如新的围屋。围屋尽管依山而建,平面拍摄还是看不出它的恢宏。</p> <p class="ql-block">  从围屋的平面图看,它整体呈腰圆形,正前方是半圆风水塘,山脊上的龙头围屋也是半圆,中间则是厅堂、正屋和天井。大小房间99间。</p> <p class="ql-block">  古祝山的来历。早在明朝这个小山沟就入住了三五户人家,他们房前屋后栽种了许多竹子,形成一个个竹坑。然而经不住匪患侵扰,住户纷纷离去。到了清雍正年间,附近岀了个武举人陈鹰杨,有了战功和资财,便买下这里的山地,建起围屋。把“竹坑”改成谐音的祝山,再添加一个“古”子,便有了围屋名。</p> <p class="ql-block">  从正门前禾坪围墙的客家迁徙图看,陈氏的这一支属客家历史上五次大迁徙中的第四次。</p> <p class="ql-block">围屋正门。</p> <p class="ql-block">禾坪。</p> <p class="ql-block">武举人陈鹰杨是五世祖。</p> <p class="ql-block">所获的亚魁功名。</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喜欢用这个字自称,读ai。</p> <p class="ql-block">门联表明他们来自何方。</p> <p class="ql-block">  围屋里细分了厅、堂、屋、影壁、天井、水井等。</p> <p class="ql-block">  屋有横屋(腰圆的直边)和围屋(腰圆的半圆,主要作仓库、厨房、厕所和养牲畜)。横屋都有几根圆木分隔空间,让我想起曾经分得的单间也是这般,上卧下厅!</p> <p class="ql-block">绕过影壁,龙头围屋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这片由鹅卵石垒起的半圆坡地,就像孕妇的胚胎。对,陈家也正是这个意思,陈家世世代代要人丁兴旺!半圆取名就叫化胎。化胎之地平时用于晾晒和堆放杂物。</p> <p class="ql-block">  围屋正中,也是最高建筑,叫龙厅。顾名思义,那是家族祭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古祝山围屋近代经历了几次大的维修,但是,到本世纪初,大部分已经破败和倒塌。2023年又进行了划时代地重建重修,去年竣工,有了今天的崭新面貌。我家领导说,应该保持原貌的。我以为它的格局没变,游客观赏到了完整安全的围屋,陈氏家族心情一定比原来更舒畅。蛮好!</p> <p class="ql-block">  陈氏家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搬到了围屋对面的排屋,近年借着围屋改造的春风,排屋内外也粉饰一新。陈氏第十六代的小伙子对我说,要感谢现领导。</p> <p class="ql-block">  沿着新修的山路往山里再走1.3公里,是碧山村的一个畲族组。畲族是一个人数非常少的少数民族,全国只有70余万人,大部分生活在福建和浙江。广东的畲族人很少。这个组只有39户,250人。畲族人在清代基本上已汉化,房屋也和我们结构一样。这个组的房屋看上去是统一新建的。估计要与围屋绑定为一个特色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