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提及家有病人,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慨与痛楚。时光倒流至三十多年前,家中的老妻正值生育旺盛之期,却遭遇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生育政策。面对“只生一个好”的大标语,她不甘心,试图躲避,东藏西躲,历经数年的折腾,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不得不引产。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抑郁,整个人变得恍恍惚惚,仿佛失去了灵魂。我带着她四处求医,肝胆脾肾均无异常,直到侄儿建议去精神科检查,才发现她是患上了精神类疾病。从那时起,家中的氛围便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p> <p class="ql-block">那年,她开始服用以氯丙嗪为主的药物,病情似乎得到了控制,睡眠改善,幻觉减少,甚至能像正常人一样上班,外人也看不出她的异样。然而,这份平静背后,是我们全家难以言说的痛苦与自卑。那一年,孩子中考成绩优异,被县中录取,而我被领导选中到一所中学担任副校长。尽管我一再强调家中情况特殊,但领导还是坚持让我上任。于是,家中只剩下她一人,夜晚的孤独与恐惧,我至今无法想象。孩子住校,我只能在周末绕道回家,那一年的夜晚,她是否有人陪伴,是否害怕“闹鬼”,这些都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教授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常常想起当年备课、上课、课后的感受。我曾以为,或许有一天,我也会从这篇课文里找到夫妻之间的情感共鸣。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近年来,她因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副作用逐渐显现,行动变得迟缓,最终失去了语言能力,甚至瘫痪在床。她多次住院,被误诊为糖尿病,但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医生们怀疑,这可能与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且不可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接受,她再也无法恢复如初。我拼尽全力,照顾她的日常生活,直到实在无力支撑,才将她送入养老院,由专业人员护理。我们尽一切努力,为她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p> <p class="ql-block">近期,有热心人告诉我,像她这样的重度失能失语老人,可以通过申请评残,享受政府部门的助残补贴。春节后,我一直在等待社区的通知,准备相关材料。如果她能够享受到这份补贴,我相信她的心情会有所好转,我们全家也会心怀感激。家有病人,何其痛哉!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煎熬。每一次看着她逐渐失去自理能力,每一次为她擦拭身体,每一次扶她起身,我都感到无比的心痛。但我知道,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紧紧握住她的手,陪她走过这段漫长的路,直到生命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家有病人,何其痛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