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于2015年正式建成开馆的木心美术馆坐落在乌镇的西栅。美术馆旁边是乌镇的大剧院。美术馆以修长的、高度现代的极简造型,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 成为乌镇西栅一道宁静而清雅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先生曾以“风啊、水啊、一顶桥”高度概括预见了今天建成的美术馆与周边故乡的景致,而“桥”的隐喻,正可为木心毕生融汇东西方文化与美学艺术实践的绝佳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厅1展出了包括他在文革末期的书法、彩墨肖像、中型风景画,以及旅美初期的人体素描和石版画抽象系列。东西墙案桌的五个展柜,摆放木心的画具笔砚和相关文稿,其中有木心描述梵高画展和他将赴自己画展的诗作原稿,有回忆青年时代美专生涯的《战后嘉年华》手稿,还有木心收藏的塞尚画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厅2展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二幅</span>木心七十二岁至八十三岁期间绘制的微型彩墨风景画,是他晚年的成熟超迈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厅3<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示了七十年代初期,木心关押期间的文学创作的的狱中手稿,约六十五万字。这些手稿不允许拍照。</span>2001年,耶鲁大学美术馆曾全部展出了这批手稿。</p> <p class="ql-block">以前来过乌镇几次。这次来乌镇一方面是想深入体验过年时节乌镇的风情,更主要的是想到木心美术馆来观展。</p> <p class="ql-block">木心,原名孙璞,字玉山,又名孙仰中,1927年出生于乌镇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家庭背景显赫,文化氛围浓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家里有自己的藏书楼,使他饱读诗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心自己回忆,他从小是家里请家庭教师授业的,曾有六名家塾教师,有教古典文的前清举人,有教西洋现代文的文科学士。他家里藏书很多,使有系统地阅读古文,还读了《圣经》、希腊神话、莎士比亚作品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自幼酷爱绘画、文学,习练钢琴和谱曲。12岁写诗,16岁在当地报刊发表散文。即使在战乱的年代,他依然保持着对文化艺术的热爱,流连于书本与音乐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木心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三年制西洋画专修科;1949年,任杭州绘画研究社副社长;1956年,任职于上海美术模型厂 ;1959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农业展览会的设计工作;1978年,任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命运于他如此地残酷。他曾三次入狱。29岁时被冤屈入狱。监狱的阴暗与压抑让人窒息,但他并没有消沉和自暴自弃,而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狱后的木心似乎重获了新生,他重燃对文学的激情,成为一位备受尊重的作家与艺术家,但他的生活并未就此平坦。10年后,他因艺术品的原因再度被捕。这一次,他依然没有选择屈服,正是在这样的黑暗中,木心用纸与笔构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他利用给他写检查的纸,通过写小字的方式,写下65万余字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无论风云变幻身陷囹圄,他依然不懈追求理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艺术与创作,一次次治愈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1982年定居纽约,重启绘画与写作,分别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诗集、文集三十余种。晚年归根故里乌镇。2011年12月21日,木心在浙江桐乡逝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木心是中国当代画家、文学家、诗人,被海内外华人视为理解东西方艺术传统的传奇人物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素履之往》;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 [9];画集《木心画集》 [4];绘画作品《浦东月色》《纠缦卿云》《渔村》《舞蹈者》《晴风》《朝霞》《战争前夜》《歌剧》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在台北《联合报》副刊发表《大西洋赌城之夜》文章;1985年,在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纽约州政府画廊举行水彩画展;1986年,从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毕业,并在纽约市政府画廊举行版画展;1989年,获得美国奈希·珂恩版画奖;1999年10月,《马拉格计画》《同情中断录》《鱼丽之宴》由翰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月,“木心的艺术—风景画与狱中杂记”巡回展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7年1月,《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爱默生家的恶客》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英译小说集《空房》在美国出版,2012年,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坚韧不拔的意志,成为一次次重生的艺术家。他不仅成为教授,还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在中国与国外被广为流传,他的人生经历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说:世人只知道我的诗歌和绘画,却不知音乐才是我的命。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名文学家,其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独特的哲思与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自嘲自己是“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这个文学的鲁滨逊一口气霸占了《联合文学》1/3的篇幅,剩下的2/3则平摊给了余光中、梁实秋、凌叔华等40多位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哀愁是什么呢?要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你追求的是达芬奇”。在中国追求的是北宋,欧洲那方面追求的是达芬奇。宏大的意象在小小的方寸间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是我的男孩。绘画卖出去了,等于女儿出嫁了。画比较贵,因此比较有钱。文学是比较穷,要靠他姐姐抚养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了木心上个世纪80年代写得《上海赋》手稿(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的《上海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要表达了对旧上海的复杂情感和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span>通过对旧上海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旧上海的畸形繁华与市井百态,既有对繁华景象的描绘,也有对市井生活的调侃和感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在书中还表达了对老上海风情的深刻理解。他详细描述了旧上海的租界、十里洋场、人的衣着和生活习惯,勾勒出一幅老上海的风情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提到旧上海的弄堂、亭子间、澡堂等生活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评论家评论,木心是个“异数”,是双重性质的“异数”。木心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而偏偏落在最宿命地埋没个人才华的历史时期,然而他并没有失落沉沦,在沉默几十年后终于扬名海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评论说,他的文字,是那样的一种富有人类感情与文化表情的中国汉字,优雅、从容、洗练、蕴藉,极为讲究。他洋粹国粹都懂,但不是简单的中西合璧,就像他用水墨来描画他的风景,他是用纯粹的中文书写思维,来表述他对世界的体认与感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村指出,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在美做讲座时谈及,“文学是可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说,他身上有三个“我”: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作家和画家联手“杀”了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月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1989-1994年在美的文学史讲座中提及,他的阅读,他的知识背景,他的世界观,受惠于五四时期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量文学刊物,其中包括《小说月报》。这本对他影响很大的刊物的主编茅盾正是他的同乡。</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柜中展出的是少年木心的读物。</p> <p class="ql-block">木心收藏的达•芬奇古画版画册</p> <p class="ql-block">木心画作</p> <p class="ql-block">木心画作</p> <p class="ql-block">木心画作</p> <p class="ql-block">木心画作</p> <p class="ql-block">木心画作</p> <p class="ql-block">木心的书法也很棒</p> <p class="ql-block">木心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木心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视频中的木心</p> <p class="ql-block">木心谈及艺术家的快慰是自信,包括塞尚、梵。他提及这几位生前未成为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境界,唯一的快慰就在于自信,知道将来会荣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在文学上他是艺术家,在绘画上他是魔术家</p> <p class="ql-block">木心在狱中写得65万字的手稿,通过缝在棉裤里的方式带出来。2001年耶鲁大学为木心举办了个展,其中展品包括他的三十三幅风景画和狱中手稿。</p> <p class="ql-block">木心谈及他的狱中手稿</p> <p class="ql-block">木心美术馆介绍,木心的三十三幅画收藏于耶鲁大学美术馆。在展馆中展出的是十四福画为高仿真作品。</p> <p class="ql-block">木心谈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p> <p class="ql-block">他的俳句同样体现了这种风格。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木心俳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p><p class="ql-block">这句俳句展现了木心对于世事的宽容与理解,即使面对不明所以的事物,也选择以原谅的态度去接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p><p class="ql-block">这句揭示了木心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在探寻人心的深度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人心的浅薄,这种反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p><p class="ql-block">这句俳句表达了木心对于岁月的感慨与不屈,他承认岁月的无情,但同时也表示自己也未曾对岁月手下留情,展现了他的坚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俳句<span style="font-size:18px;">简洁而富有内涵,</span>都体现了木心独特的文学风格,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木心的俳句</p> <p class="ql-block">木心的俳句</p> <p class="ql-block">木心的俳句</p> <p class="ql-block">木心的《从前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早先少年时</p><p class="ql-block">大家诚诚恳恳</p><p class="ql-block">说一句是一句</p><p class="ql-block">清早上火车站</p><p class="ql-block">长街黑暗无行人</p><p class="ql-block">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p><p class="ql-block">从前的日色变得慢</p><p class="ql-block">车,马,邮件都慢</p><p class="ql-block">一生只够爱一个人</p><p class="ql-block">从前的锁也好看</p><p class="ql-block">钥匙精美有样子</p><p class="ql-block">你锁了人</p><p class="ql-block">家就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前慢》这首小诗是木心1982年移居纽约期间作的。</span>木心半生都在外漂泊,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又从纽约重回故乡,这首诗带有淡淡淡淡的乡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诗句,表达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心的怀旧之情。</span>木心想把美好的东西锁起来,让它们慢慢地随时间前移,如同豆浆店里的“热气”和那些不紧不慢的邮件。期望生活多些“慢”;慢了记忆里就有了故乡的味道,就有了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文学家评论,说这首诗中意象透着“从前“词与物的美,以及奇妙的隐喻,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木心小诗中的精彩之作。正因为这首诗雅俗共赏,在2015年春节节目征集中,得到了56个代表性城市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观众的高分评价,最终入围春晚节目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木心美术馆,似乎对木心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不仅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文学家、诗人、音乐家。观展回来查阅资料,对木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曾谈到,浩劫中多的是死殉者,那是可同情可尊敬的,而我选择的是‘生殉’——在绝望中求永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从前有信仰的人最后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在与某人对话时也说:“我如此克制悲伤,我有多悲伤。历史在向前进,个人的悲喜祸福都化掉了。木心,就是这么一位以不死殉道的艺术家,终身始终不渝坚持对艺术的追求,最终在他自己的身上汇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八十四岁时,给乌镇的周乾康先生的一份简历中提及,罗森科兰兹先生曾引用布克哈特描述“文艺复兴式人物”的话,借以称赞木心:“当这种高度自我实现的意愿与强健而丰沛的天赋结合,并精通一个时代的文化的各种要素,一个‘全方位的人’,一个通达世界精神的人应运而生,木心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世界精神、又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萧邦是我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晚年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代时,</span>曾说:音乐是我的命,爱情是我的病。贝多芬是我的神,萧邦是我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非常喜爱萧邦的音乐。从他的言论和作品中可以看出,在木心心中萧邦的音乐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在《文学回忆录》中提到的音乐家包括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舒伯特、勃拉姆斯、约翰斯特劳斯、德彪西等,其中他最钟爱的音乐大家只有三位:贝多芬、莫扎特与肖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曾说、萧邦的音乐,就是对上帝说的。乐史上,若将浪漫派喻作一塔,萧邦位于顶尖。可见他对萧邦的高度赞赏和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是这个原因,木心美术馆自去年举办了“萧邦之心”的特展。展览中呈现了萧邦的珍贵展品,包括书信、雕塑、绘画作品,乐稿、手模等。我们也观看了这一特展,了解萧邦的人生,走入萧邦的音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邦(1810一1849)是19世纪波兰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自幼就展现出独特的音乐天赋,7岁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就登台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钢琴作品以抒情见长。宽广如歌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和声,充满了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给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的光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受巴赫的影响,以及融合了波兰民间歌舞的精髓。他的音乐色彩斑斓,展现了独特的音乐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30年,刚满二十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邦</span>10月前往巴黎。一个月后,他的祖国波兰爆发了反抗沙俄侵占的起义,有的同行青年马上归国参加战斗,萧邦为之所动也想回国参战。这时他的父亲及友人劝阻他,你是波兰文化使者,你的武器是你的音乐。由此,萧邦创作了风狂雨骤的C小调练习曲第12号,即著名的钢琴曲《革命》。后来波兰起义失败,<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此萧邦再未踏上故土,</span>迁居巴黎直至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邦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加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活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span>他的许多音乐作品中,都饱含着浓烈的、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情怀。《c小调(革命)练习曲》就是他此方面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波兰起义失败亡国后,萧邦再未踏入故土。1848年他因病去世前,热爱祖国的他的遗愿是将他的心送回祖国安葬。他的姐姐完成了他的心愿,把他的心脏用白兰地浸润后放在一个小水晶盒中带回了波兰,并且辗转将其埋在一间教堂的一根柱子下, 即位于克拉科夫郊区街上的华沙圣十字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油画:萧邦最后的和弦</p> <p class="ql-block">萧邦肖像</p> <p class="ql-block">萧邦雕塑</p> <p class="ql-block">萧邦的母亲、姐姐和妹妹的图片和介绍</p> <p class="ql-block">萧邦肖像石板画</p> <p class="ql-block">萧邦肖像</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萧邦</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木心美术馆,从乌镇回来之后仔细阅读来波兰萧邦研究院院长在《萧邦之心》简介中的介绍,深有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长提及,萧邦的作品植根于欧洲音乐传统,具有鲜明的波兰特色,同时又极具个人风格,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让全世界听众都得以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邦的出生地距离华沙五十公里,他的一半生涯在波兰度过、母国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31年波兰反额起义失败,萧邦一直定居巴黎。他再也没能重返家园。但是他的音乐成为波兰的象征,也成为他与祖国之间互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邦之于波兰,较莫扎特之于奥地利更为重要。很难找到一位音乐家如萧邦这样被视为国家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心美术馆提及,萧邦的十九年亡国之痛后人无法亲历,但萧邦的音符和旋律,懂得他。愈百年来,在全世界天才钢琴家的演绎中,人们早已确认那是萧邦,是波兰的萧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前只是喜欢萧邦的音乐,仅仅把他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但现在对他有了更全面的、立体的认知。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不仅仅带给人们浪漫愉悦的享受,还会让我们感知他的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类和平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木心美术馆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在美术馆的阶梯图书馆中坐下来,阅读木心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没来之前,就听说了木心美术馆的萧邦咖啡很有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心美术馆咖啡店配合“萧邦之心”特展,推出了3D打印拉花咖啡。</span>今天品味一下果然很惊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但是咖啡制作的精妙,尤其是浮现在咖啡杯中的萧邦肖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晰度高,</span>栩栩如生,令人难忘;木心语录也展现在咖啡杯中。咖啡的山茶花清香口味也很独特香醇。</p> <p class="ql-block">木心美术馆咖啡店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