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弄岗见到白翅蓝鹊只有一处,在林子的边缘,共5只,1只为成鸟,另4只为亚成鸟。这几只白翅蓝鹊呈家族性活动,因个头较大,蓝白相间的颜色突显,又是群体出现,并且叫声不断,很容易被发现,在树枝上跳上跳下,稍远处则飞行,为杂食动物,吃野果、昆虫、动物的肉。不是很怕人,只有离它们较近才飞走。</p> <p class="ql-block"> 白翅蓝鹊(què) (英文名:White-winged Magpie,学名:Urocissa whiteheadi),是雀形目鸦科蓝鹊属的独特鸟类。以黑白色的羽毛著称,与同属的蓝色蓝鹊形成鲜明对比。两个亚种分布在中国南部、越南北部及老挝部分地区,其中xanthomelana亚种的分布范围更广泛。</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p> <p class="ql-block"> 成年白翅蓝鹊体长约43至46厘米,体重约200克。拥有健硕体型和相对较长且层次分明的尾巴,中央一对尾羽仅略长于邻近尾羽。喙部厚重且长,鼻羽柔软,眼后有一小块裸露皮肤。头部、颈部和胸部呈煤黑色,冠羽边缘有较淡的棕色。背部黑色,臀部黄色,上尾覆羽灰色,基部白色,尖端黄色。翅膀上部有大胆的黑白图案,较小和中等覆羽为白色,形成翼前缘的条带;较大的覆羽基部黑色,中央形成翼带。次级飞羽内部有浅色边缘,尤其在三级飞羽处最宽,形成翼下的白色斑块和次级飞羽的苍白边缘。尾巴大部分为黑色,中央羽毛灰色,有窄的黑色亚末端带,所有羽毛尖端为淡黄色或白色,中央对最窄,外侧对最宽。下体自胸以下灰色,腹部和肛羽变为淡黄色。下翼和腋下淡黄色。虹膜淡黄色,裸露的眼斑棕色绿色;喙橙色,基部绿色;腿黑色。雌雄相似。幼鸟和第一年的个体头部、颈部和上体为暗黄色,喙和虹膜为暗褐色;成熟个体在背羽变黑前获得红色喙和淡色虹膜。</p> <p class="ql-block"> 白翅蓝鹊栖息于常绿林和混交林,包括农田边缘和次生植被。它们通常在低地和山麓地带活动。白翅蓝鹊为留鸟,不进行迁徙。它们似乎杂食性,据报会吃各种无脊椎动物和浆果。群体非常社会性,由多个个体(处于不同的羽毛阶段)共同在森林中移动。觅食队伍相当活跃,从一棵树跳跃到另一棵树,进入溪流边的竹丛,前往水道饮水。</p> <p class="ql-block"> 白翅蓝鹊繁殖期在越南是4-8月。营巢于树木侧枝上,也在高大的竹林上筑巢。巢呈碗状,主要由枯枝、枯草、须根、苔藓等材料构成,距地高2-8米。巢的大小为外径17-24厘米,内径10-17厘米,高8-14厘米,深4-7厘米。通常外层为粗的枯草、藤条、细树根等材料,内垫以细草茎和须根。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为卵圆形,土黄色、淡褐色或绿褐色,被有紫色、红褐色或深褐色斑。卵的大小为31-36毫米×23-24毫米,平均32.7毫米×23.5毫米,重7-8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p> <p class="ql-block"> 白翅蓝鹊分布于中国南部(南四川、南云南和广西)、越南北部(西东顿金和北安南)及老挝北部和中部。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在海南岛南部的残留森林中,数量稀少。在海南中部高地的三个自然保护区(霸王岭、英歌岭和尖峰岭)中有所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