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乙巳蛇年的正月初一,我们相约登永嘉青龙山。</p><p class="ql-block">关于正月初一的登高望远活动,无关风霜雨雪,我们已经坚守了十二个年头,且每年都会精心选择登山主题,就譬如去年的龙年,我们就选择了大罗山的龙脊。今年是乙巳蛇年,民间亦称小龙年,我们左挑右选,决定登永嘉的青龙山,龙毕竟是传说中的神灵,而蛇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生灵,况且生活中习惯将蛇年称之为小龙年,与主题相符。</p><p class="ql-block">括苍山脉腹地的永嘉县岩头镇施家岙自然村(现在因乡村撤并,改名为四联村),三面环山,著名的(大)楠溪江主流从村前缓缓而过,是一个三角形的古村落,不过现在是新时代新农村的代表村庄之一,村舍面貌焕然一新。该村现有人口近600人。相传元明时期,一位“施姑娘”在此建庵修行,因乐行善助,长而久之,便被附近村民叫施姑岙。距今约五百年前,该村先祖黄太公从乐清市雁湖乡长桥村避难于永嘉,路见此地依山傍水,群山环抱,犹如燕窝之地,便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更名施家岙,意为施舍之家。再后来又有赵姓和李姓迁徙至此繁衍生息。80年代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采石场,主要与浙江工业供销公司共同开发生产硫酸缸、除尘器等产品。</p><p class="ql-block">青龙山就位于施家岙村的后山,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青龙山不仅石美,而且古迹众多,永仙乐古道穿越其中,当年留下的古驿站、石捣臼尚完整保存;几处红十三军时期的锅灶,似乎余温尚存。</p><p class="ql-block">至于青龙山名称的由来,当地流传不一,但都具有传奇色彩,且多与龙有关。为不落窠臼,现特择一版本:</p><p class="ql-block">话说当年水漫金山,白蛇被法海和尚压在雷锋塔下,青蛇侥幸逃脱后,避难到了永嘉岩头镇四联村后面的大山之中,但心有不甘,忧愤难耐,又怕被法海和尚找到,于是如龙般在荒山之下暴怒般游走,被拱出的顽石纷纷暴露于天宇之下。一天,唐僧师徒取经路过四联村后面的大山之中,见山中异动,火眼金睛的泼猴以为有妖孽作怪,于是招来天神准备捉拿妖怪,可当雷公电母作法,战鼓喧天之时,青蛇看看躲不过,就撑开大山,向唐僧师徒说明缘由。此时的师徒四人已然取经回来,功德即将圆满,于是大发慈悲之心,教化青蛇要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并掐指一算,泄露天机,说不久雷锋塔会倒塌,她们姐妹定会重逢,青蛇才静下心来,在神龙圣宫中重新潜心修炼,没有做出为害天下的蠢事。但师徒四人仍不放心,商量留下神龟驮经石压在此处,并唤来神雕和雪豹镇守四联。待诸事安排妥当,觉得万无一失后才升空赴大唐长安复命。(注:笔者凭空杜撰)</p><p class="ql-block">登青龙山有几条可供选择的线路,但都可以形成闭环。一是从岩坦村头加油站处古道上山,到山凹废弃的房子处右行,这就是大岭古道;二是从溪口原乡政府对面的竹林处上山,但都是机耕路;三是从施家岙村上山。我们今天是走施家岙村健身步道,该步道始于施家岙竹园山,经水泥硬化路、过采石场花岗岩路、原生态山间小道、过平坑溪接入永仙乐古道,终于赵氏宗祠。整条步行道为换线“乾坤袋”形,全程约5.8公里,最高海拔377.6米</p> <p class="ql-block">感谢的是施家岙村阿尧兄弟自告奋勇,热情地随手操起弯刀当我们的向导。这条步道前段是由不规则石条铺就,非常的宽敞,约几百米后变成了黄土夯实的山道,坡度不大,走起来颇为轻松休闲。期间,阿尧如数家珍的介绍青龙山的一草一木,这几年他和村里的几位志同道合者想把青龙山景区建设好,但由于资金短缺,所以至今尚未成功,落寞之情溢于言表,他希望相关部门及社会成功人士能为他们献计献策,共同达成心愿!</p><p class="ql-block">为确保徒步者能够安全地探索自然环境,避免迷路,过往的户外组织者纷纷在沿路特悬挂起丝带,看着山道边草木上的各色丝带在寒风中飘扬,一种特别温馨感从心底油然而生。约二十来分钟,左侧灌木丛中,一块上小下大的叠石呈现在眼前,那完美的组合,俨然一尊佛雕,面南而立,透过那笔直的后身板,想象着这尊佛像正专注的手敲木鱼,口中不停地念叨着“阿弥陀佛”,祈祷乾坤晴明、人民安居乐业,同时警示世人不可慵懒倦怠,早日修得正果,圆满圆梦!</p> <p class="ql-block">继之,爬坡的土路变成了步道,但这步道不是普通的步道,每道台阶外沿都是用原木镶嵌在土层中,原始中透着舒适和安全。原木的使用带来了浓郁的原始气息,它唤起了我们对古老、质朴生活场景的记忆或想象,在这荒郊野外沿着树木自然堆砌的小径前行,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单调和冰冷,回归到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走过原木桥,路外一石眼从巨石中突出,极似一只伸缩的乌龟头。在俯视的视角下,这个类似乌龟头的石眼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周围的环境仿佛都成了它的陪衬,无论是周围的植被、沙石还是远处的山峦,都围绕着这个奇特的存在而存在。这种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会让人瞬间被吸引住,仿佛进入了一个微观与宏观交织的奇妙世界。</p><p class="ql-block">也许是乌龟的出现,一只懒洋洋的海豚石抓紧游向山道旁,意欲上岸;而蹲在岩背上的那只青蛙石则发出“呱呱”的警叫声,看看那露出发白的肚皮和流出来的口水,我们知道这乃是一只善良的青蛙王子;前方的那只肥胖的大野猪石也不甘寂寞,冲下山来准备与乌龟大干一场,想抓住乌龟大快朵颐。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大战一触即发。大自然就是这样的奇妙,你可以展开无穷的想象力去捕捉它那动人心魄的玄机,让自己的旅途增加无限的童趣。</p> <p class="ql-block">天赐奇石立凡尘,鬼斧神工诚奇迹。移步换形,上行不久,刚才山下看到的佛雕石,也就是“圣僧赐福”的头部叠石,则变成了“战鼓”石或“擂鼓石”。只见空旷的天宇下,一块重逾吨级的铜鼓状石头变戏法似的横立于帽状石峰上,大有摇摇欲坠之感,哪怕被清风轻轻一吹或是走路的脚步声稍微重一点,也有可能翻滚下去的可能。可神奇的是数以亿万年来,无论经历何种大风大浪都岿然不动,屹立不倒。这就是青龙山标志性石头之一的风动石。</p><p class="ql-block">所谓风动石是指位于山顶或山梁之上单独或叠摞起来的巨石,或其底部被一块甚至数块小型支撑石加以撑垫竖立的巨石,依靠一种精巧的内在力量保持平衡,用很小的外力,甚至风吹便能使其摇晃,但用更大的外力却难使之移动。可见,风动石属于叠石,支撑点的面积相对较小,处于重力平衡状态,看上去,似乎风都能将之吹动。有学者认为中国风动石的最早记录是《汉书》“武帝纪”和“郊祀志下”中的泰山“石闾”,即仙人居住之所。“石闾何晻蔼,明堂秘灵篇”(谢灵运《泰山吟》)。按《五音集韵》的说法:闾者,聚也,而且是一种“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的立方体巨石。</p><p class="ql-block">见此奇观,老友们忍耐不住,纷纷爬上战鼓石底部,有的使出吃奶的力气用双手去推、有的用坚实的肩膀去顶,更有三五成群的合力去推搡,可就是蚍蜉撼树,战鼓石自然是纹丝不动;有不怕危险者,竟然在帽状石峰上和着战鼓石跳起了舞蹈;罗山好汉呢则搬出无人机尽情的飞舞。可回头看看几位女眷和发哥竟然脱离组织,不知笨鸟先飞到哪了。</p> <p class="ql-block">意犹未尽,我与阿尧兄弟继续在前带路,不远处,见一奇特的石墩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平坦的大山之中,就好像是古代哪一位达官贵人遗落的官帽。我很想把它拿起来试戴,可谈何容易?</p> <p class="ql-block">心猿归正见佛性,桀骜不驯成史篇;愿为苍生除疾苦,笑傲乾坤孙悟空。前方山坪,一块方形石不知何年何月由底部成反7字型开裂。阿尧兄弟说到:这是悟空出世石,看看谁的体型标准,能模仿悟空从裂缝中钻出来。于是小部分人跃跃欲试,大部分人则只能站着傻看,看别人的“笑话”,罗山好汉是一个不服输的老头,见前面的人都能钻出来,他也开始行动,前段还算顺利,但在出口的时候,则卡在石缝间,进退维谷,任凭使出屠氏祖传的缩筋、缩骨、收腹功,都不能奏效。阿尧兄弟见此,就随手捡起一根木头,要求罗山好汉漫漫将脚抬起踏在树木上,以抬高上身,结果还真的奏效,总算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我这个86公斤的人也绝不服输,第一次挑战就以失败而收场,后受到罗山好汉“出世”的启发,第二次快要到出点时,则双手紧握住那倒7的岩缝,尽量将自己身体的腹部上移,结果挑战成功。</p><p class="ql-block">每一个英雄的出世都有一个不平凡的独特命运的,坚强的性格和独立自主的特质,敢于打破命运的桎梏,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人性、文化和命运的深刻探讨。</p> <p class="ql-block">蛇行千里,不逐风云,但灵活自如;不求惊天动地,但步步坚定。绕过“犀牛角”石,我们进入洞穴之中,青龙山的洞穴波诡云谲,千姿百态,它是洞中套洞,地上乱石毫无规则的叠加,顶上有的有大石覆盖,有的是尖利的石头,有的如一线天,有的非常的空旷,变幻莫测。我们躲迷藏般在石缝间蜿蜒而行,一会儿匍匐、一会儿仰头、一会儿翘臀、一会儿伸张龙背骨,偶尔还要登上木梯,像蛇之姿,贴地潜行,迂回与折返,而不是急功近利,直线冲刺,有时绕远,才能避开障碍,积蓄力量,走的更稳、更远。</p> <p class="ql-block">青龙山的裂石缝那是亿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据专家推测青龙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深成岩,原本是位于地壳深处的,随着造山运动裸露出地表,从封闭环境到开放环境,压力释放,就会导致花岗岩的冷凝裂隙呈节理出现,形态犹如刀劈斧砍、电击雷劈一般,给人以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这些石蛋堆叠在一起形成的景观和洞穴,通常称之为倒石堆,它们构成了青龙山最主要的景点,移步换景,横岭侧峰,洞中天地,洞外世界。典型者如“八戒诵经”和红军洞。红军洞有大小三个,因当年红十三军战士曾在洞中避难而得名。当中的一个红军洞就是由上百块花岗岩石蛋叠摞在一起形成的天然洞室,洞中不但有泉水,还有红军灶,更有四通八达的通道。天佑红军,在这个意义上说,青龙山也是一座红军山和革命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阿尧兄弟他们的团队别出心裁地将此处的洞穴称之为“斜月三星洞”。须知“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是《西游记》菩提祖师所居之地。所谓“斜月三星”是心的写法,即指“心”字,“斜月三星洞”指的是心洞,心胸。“灵台”即心,六祖慧能的“灵台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讲的就是只要心中没杂念,就不会被干扰。“方寸”,也指心。方寸之间,指的是心地大小。灵台方寸山,其实就是一个心山,说白了,就是心之境。这里有“三心”,即斜月三星、灵台、方寸,成语“三心二意”里“三心”在法相宗里面讲的“心、意、识”。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里,那就是心山里有心洞,说白了,就是住在孙悟空的心里!想想,正月初一,来此青龙山,爬爬”斜月三星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钻出斜月三星洞,我拨开左侧的荆棘杂草,见上方一石突出,初看如阿尧兄弟手里的弯刀,细看则如《西游记》里描述的大鹏鸟的鹰嘴,赶紧招呼国华兄弟过来欣赏---。</p> <p class="ql-block">沿土路而上,见发哥及几位女眷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与大部队汇合,罗山好汉、柯总则是各占有利地形祭出无人机在”中华第一裂”石床上飞翔,其余人等心无旁骛,载歌载舞,把幸福和快乐装入无人机镜头之中。</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中华第一裂”,是指一块长约十米、宽三米、高七米的巨石稳稳的坐落在大山之中,奇怪的是该巨石的南边有一条由平面上方至底部的裂缝,边缘整齐,好像是什么大力神通一刀劈开似的,令人惊叹。好奇心极强的国华兄弟展开他那如燕般的轻功绝技,“蹭蹭”的攀至裂缝顶端,我本想拍下他那飒爽的英姿,结果一看那裂缝的顶端极似一只下山的猎豹,想想国华兄弟还真的是身轻如燕,形如猎豹阿!</p> <p class="ql-block">裂石上方就是青龙山的最高点,也是青龙山的著名景点之一。它是由七块叠石组合而成,这些似乎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的叠石,经受风霜雨雪的剥蚀、地震的考验,仍旧巍然屹立!如一座雄立千年的巨型感叹号,神秘而古老,引人浮想。阿尧他们将此处取名为“神龟驮经”。不说不知道,经这么一指点,还真是的,那形态活脱脱像《西游记》通天河里的那只大乌龟,身上驮着唐僧师徒从西天取回来的经卷,慢悠悠地在过通天河,嘴里好像在问“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结果唐僧的回答,致使老龟当场石化,就这么痴痴地愣在了青龙山。</p> <p class="ql-block">绕着老龟驮经石走一圈,发现底下有一个菱形光影点,于是就猫下身子,像考古学家发现史前文明一样,只见一个诺大的洞穴,可容纳近二三十人,顶部被大石所覆盖,洞口左右均由两块相对对称的叠石支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某位建筑大师的神来之笔,我们对准光影向外探究,拍照以供研究。心想,那四个叠石的光影(光影四叠),莫非是在告诉我们正月初一群的队友们,人生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如何在离别中寻找新的机会,如何在相聚中珍惜彼此!</p> <p class="ql-block">离开神龟驮经石,我们左转开始下山,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土路尘土飞扬,加上坡度较大,什么企鹅嬉龟、八戒诵经电母吐司、神龙圣宫等等奇石怪洞,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但走到所谓的黄蜂洞的时候,一位队友看到洞内一石似乎像一只神秘的雄性动物露出它强壮的蛋蛋时,结果一不留神,来了个四脚朝天,所幸并无大碍。</p> <p class="ql-block">约二十余分钟,我们来到山脚,从永仙乐古道鱼贯而出,在古亭外发现一处早年过往旅人就地打造的舂米的遗迹后,返回起点。</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恰逢队友黑哥的生日,中午我们在四联村阿尧兄弟家为其举办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日礼,同时在酒桌上连线远在海南旅游未到场的旭哥,遥祝他节日快乐!</p><p class="ql-block">“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韶华常在,明年依旧相与笑春风。”在热闹的祝福声中,我们结束了乙巳蛇年正月初一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