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古驿道(新村至宾川),认定了《徐霞客游记》里的地名“松子哨”,看到两块石碑“宾川南界”“宾水云山”,很有收获。[太阳]✌✌✌</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9日,也就是农历腊月二十日,徐霞客386年前首次进入祥云宾川的特殊日子,于是两个县组织开展了寻找“宾水云山”,重走“霞客古道”,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重走霞客路”徒步活动,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p> <p class="ql-block">和“宾川南界”比个耶✌</p> <p class="ql-block">祥云县梁王山周围的箐、村、宫、殿、泉、河,均以“梁王”命名。梁王山下的村庄叫梁王村,村边的宫殿叫梁王行宫、梁王殿,自“梁王殿”北山岩间喷涌而出,清澈见底,周年不涸的小河叫梁王山河、梁王泉……</p><p class="ql-block">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云南县志》记载:梁王山“原称梁荒山,因元朝宗裔振寨戍守于此,改称梁王山”。梁王山村在梁王山脚,村舍依山临河而建,过去,古驿道呈南北向穿村而过,街面由石板铺砌,过去两旁有客栈、马店、饭馆、杂货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王行宫,即现在的“大兴寺”。梁王行宫在村西的梁王山下,建于元宋,火毁于明代。《云南县志》称:“元梁王行宫在县北三十里梁王山,今掘地有琉璃瓦。”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重修梁王行宫并改名为大兴寺,寺的南院定为梁王殿,曾供奉有梁王、梁王妻子、儿子的塑像。《云南县志》称其“喷吐如珠,为一县水源”。李树华先生在《徐霞客游记中的梁王山》一文中认为:元代的梁王山箐是昆明经楚雄通向大理、宾川的必经之地,梁王在风光秀美、地势险的梁王山建立行宫,供从昆明去大理巡视路经时居住使用,是完全有可能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梁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相传 当年梁王出巡来到时,前有“肃静”“回避”警示牌和龙头、金瓜、金矛、斧钺、方天画戟各一对开道,住下后分列于行宫大殿两侧,十分庄严、气派和威武。元朝灭亡时,梁王行宫遭大火,那套“仪仗执事”随之焚毁。清嘉庆二十五年修复梁王行宫时,人们又仿制了一套,陈列于梁王殿两侧,后又被毁,现在保存在梁王殿的“仪仗执事”是后人仿制的。神秘的梁王山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之谜,有关梁王的传说更是世代相传,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值得深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八里,松子哨。行半里,溪西去,路北上,半里,逾岭。又东北下者五里,则溪复自西来,又有一小溪,自幕山北麓来与之合,乃涉其交会处,是为云、宾之界。”(中华书局 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下>第1006页)。</p><p class="ql-block">当年,徐霞客从梁王山以东过山冈,从现在的新村下关坡,到松子哨,进入宾川的永福哨。与梁王山相对的是帽山,因地方口音等因素,徐霞客在游记中记成了“幕山”。帽山从祥云一直绵延到宾川,是宾川祥云相连的主要山脉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红映宾川》记载:1936年4月19日清晨,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占领祥云县城后,进驻祥云县城等待贺龙率领的主力部队入城。紧跟在红六师后的红四师没有进入祥云县城,而是作为先头部队,在师长卢冬生的率领下,马不停蹄地继续向北前进,经祥云的海沟头、小官村、象鼻,越过梁王山进入宾川。从关坡到永福哨,过响水河,沿途没有遇到任何敌人,于当日傍晚进入宾川县的上川坝。当年徐霞客从祥云到宾川走过的线路,也是红军长征过祥云宾川北上抗日的红色路线,是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我们从新村出发,沿关坡往下前行,一路对古驿道状况进行考察,并探寻了古驿道哨所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过松子哨坡,就进入宾川帽山半山腰的永福哨。386年前徐霞客从松子哨山岭东北方向往下,行五里,看到溪水又自西而来,又有一条小溪,从幕山(今帽山)北麓而来,与之汇合,徐霞客在两条溪水交汇处涉水而过,到了垭口,此处便是云南县和宾川县的交界。我们沿古驿道往宾川方向徒步前行,寻找祥云宾川和邓川交界的界碑。</p><p class="ql-block">在祥云宾川邓川交界的哨口,大家终于找到了宾川邓川和祥云交界的“南界碑”和小石崖上“宾水云山”的石刻。</p><p class="ql-block">此前,宾川徐霞客文化研究者君师独立考察了宾川南界碑,完成了考察文献《寻碑记》,其中记载:界碑上段从右向左横书大字“界止”二字。下段居中竖书大字“宾川南界”,右第一行竖书小字“置宾川州事题陞文山县正堂加三级纪录六囗王……(下字不清)”;右第二行竖书小字“云南永北营右军驻防宾川州汎左部厅李……(下字不清)”;左起第一行竖书小字“宾东乡汤囗立石”。在《界碑》右边小石崖上书刻“宾水云山”四个大字,清晰可见。宾川文化名家黄向实老师与大家一起详细考证了碑文和石刻,除确实看不清了的部分外,确认了君师此前的考证内容。但关于“宾水云山”的意思各抒己见,宾川响水河源头在祥云境内的松子哨、关坡,“山分梁子水分箐”,最后大家总体认为“宾水”是水的源头,“云山”是山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刘瑞升先生(左)</p><p class="ql-block">当地向导李国亮先生(象鼻村副支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起:杨建军,李雪,刘瑞升,李国亮</p> <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徐霞客离开洱海卫城(今祥云城),他在洱海卫城吃过早饭后,经西门往北,沿西山前行。“饭而行,犹寒甚而天复霁。由西门北向循西山行,五里,抵一村,其北有水自西峡出,遂随之入。一里余,稍陟坡,一里余,有村在涧西,曰四平坡。北转五里,渡溪桥,又北上三里,为九鼎山寺。又二里陟其巅,饭。”(中华书局 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下>第1006页)。在游记中,徐霞客十分详细地记录了离开洱海卫城后,经九鼎山到达云南县和宾川县交界的山川地貌。这段“流水账”般的文字,就是徐霞客在386年前写下的祥云、宾川山川地貌,虽然枯燥,却有独特的地理学价值。离开洱海卫城五里后,徐霞客到达一个小村子,看到村北有一条河,自西边的峡谷中流出来,于是就随此河进入山谷。走了一里多,稍微有点山坡,眼前出现一个村子叫四平坡。北转五里,渡过小溪上桥,又北上三里,到达九鼎山寺,登上九鼎山顶,在上面吃饭。</p> <p class="ql-block">松子哨</p> <p class="ql-block">祥云宾川古驿道旁合影(起点:新村)</p> <p class="ql-block">宾川南界</p> <p class="ql-block">宝泉宫山上的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八十五岁的看管寺庙大妈</p> <p class="ql-block">宝泉宫的会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