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

戎马书生

<p class="ql-block">年纪大了总会忘事,自己放的东西过些日子就找不着,老伴说这是"老年痴呆前兆"。但几十年前上大学时读过背过的古人名篇,如《前后赤壁赋》,《出师表》,《阿房宫赋》,《醉翁亭记》等等,复读几遍仍然能背诵如流。近日看央视节目介绍初唐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其中的"大医誓言"触动了我,急忙打开微信读书寻读:"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1500多年前古代名医的仁人之心跃然纸上铮铮有声!几天来这些文字总在耳边回响,散步时也在默念背诵。</p><p class="ql-block">古人名篇为何能传诵不衰,不仅是文字优美,语句通畅,更是其人格人品人性的表达。苏轼的豁达,诸葛亮的忠诚,杜牧的深邃,范仲淹的刚正,欧阳修的平实,孙思邈的高尚,无不在他们留下的文章词赋中闪耀着具有独特个性的光芒。反观现在,个性语言除了村妇骂街,听到看到的大多是套话,过多讲究修饰对称排比,剩下的也只是空洞无物的词语框架。语言本是思想的镜子,人格的反光,语言表达退步的背后谁知道藏着多少丑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