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观众们沉浸于明清背景的古装剧时,目光往往被官员们那庄重的官服所吸引,尤其是前胸后背那方正或圆形的“补子”。这小小的补子,承载着区分官员品级的重任,使观者一目了然。文官以飞禽为绣样,象征着文雅;武官则以走兽为绣样,彰显其威猛。从一品到九品,每一种动物纹样都严格对应着不同的官阶,成为明清官场独特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王朝建立之后,官服制度逐渐走向完善。经过多次调整,补子最终成为官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官以禽类为绣样,寓意文明;武官以兽类为绣样,象征威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明会典》与《明史》对此均有详细记载。文官的绣样依次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鹏,六品鹭鸶,七品溪鵜,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每一种飞禽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在官服制度上基本沿袭了明朝的传统,但在某些细节上进行了调整。文官的绣样从一品到七品与明朝相同,八品则由黄鹂改为鹌鹑,九品则使用了明朝不入品的练雀。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清朝对官服制度的细化,也反映了其对官场秩序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的补子纹样设计独具匠心,文官绣单禽,武官绣单兽,前后对称,庄重而和谐。补子的形状也有所区分,亲王、世子等使用圆形补子,而一般官员则使用方形补子。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等级制度的严谨,也使得官员的身份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的补子尺寸较明代有所缩小,约为30厘米左右的近方形。此时的官服不再以颜色区分品级,统一采用石青色,仅通过顶戴花翎和补子纹样来区分官职。这种变化使得补子成为官员身份的唯一标识,更加突显了其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中国对于纹饰的运用都讲究“逢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明清时期的官员补服上所绣的禽与兽,不仅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是高尚道德品质的体现。这些动物形象或是外观美丽壮伟,或是具备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习性,寓意着官员应具备的美好品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的寓意逐渐被官场的腐败所侵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时期的官场腐败和黑暗,使得“衣冠禽兽”这一原本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美好形象逐渐堕落。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导致国家政治黑暗,官员的所作所为与其身上所穿的禽兽纹样本有的美好寓意越来越不匹配。官员们渐渐堕落为外表锦绣华服、内心却肮脏不堪的贪官污吏,使得“衣冠禽兽”一词逐渐沦为贬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官场中,狐假虎威、以贱充贵的现象屡见不鲜,违制现象屡禁不止。例如,江苏江阴市明代薛氏家族墓出土的两件官服,补子的图案分别为仙鹤和孔雀,而墓主人薛如淮生前最高官职仅为正六品,明显僭越了制度。武官更是混乱,不论品级都敢用狮子麒麟补。官僚队伍的混乱和鱼龙混杂,滋生了许多招摇撞骗、欺压百姓的行为,使得百姓对身穿补服的官员产生了极度的厌恶和痛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有成语“衣冠枭獍”,出自《北梦琐言》,用来形容忘恩负义、狠戾忘恩之人。传说枭为恶鸟,生而食母;獍为恶兽,生而食父。衣冠枭獍比喻那些忘恩负义之徒或极其狠毒之人。随着“衣冠禽兽”一词逐渐成为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伪君子”的代名词,它也逐渐与“衣冠枭獍”同流合污,最终沦为一个贬义词,象征着那些外表衣冠楚楚、内心却品德败坏的人。</p> <p class="ql-block">(请勿送花 谢谢分享)</p><p class="ql-block">2025年02月07日 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