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7日,星期五一早,红石榴战队和清华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修班的学员们,在北京莲花池公园晨练太极拳第十九式海底针,同时研讨如何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 莲花池公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西三环中路东侧,六里桥东北。丰台、海淀、西城三区交汇处,紧邻京门—西客站,属于北京市一级古遗址公园。莲花池是北京城的发祥地,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莲花池曾被称为“西湖”、“太湖”、“南河泊”,因为广种莲花所以叫“莲花池”,是北京古城供水的主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新建成的莲花池公园占地53.6公顷,1998年开始恢复建设,2000年12月正式接待游人。</p><p class="ql-block"> 袁大拿望着清澈的池水,做着海底针动作,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海底针这个式子的形状像是手往下伸,伸到海底去捞针,所以叫海底捞针。海底是指人体的海底,会阴穴位置,手指插向敌人的会阴穴。</p><p class="ql-block"> 裴迅腰胯带动着手,远望西客站,接龙道:金丝缠腕,画弧线,上步摆掌时吸气,向下穿右掌时呼气,内气由百会穴顺着小肠经来到右掌小指上的少泽穴,就是金庸笔下的少泽剑。海底针这个式子是疏通小肠经的,注意腰胯带手和开胯。手臂在行拳中要尽量放长,这就需要肩肘腕的放松,只有放松到位,才能对拉到位。对拉拔长做好了,所有的关节都会松开,使得经络通顺,气血流畅,还会有舒服感,形成内劲。</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左脚踢了一下裴迅的小腿,虚着步,左手画了一个小弧线,右手像一把利剑刺入大地,然后再给清华大学的学员们回忆起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野外调查的艰苦经历:在雁北地区,我们拿着比实物价格高十几倍的钱,求老乡给做一顿饭而没有实现,因为那里穷得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粮食。农民只有堆在屋角的一点土豆,那是他们全家的口粮,给别人吃了自己就得挨饿。</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左手臂和右手臂斜向对拉,补充道:我最感动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奋斗精神。梁思成总是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什么地方有危险,他总是自己先上去。这种勇敢精神已经感人至深,更可贵的是林女士,看上去是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准能上得去。长年调查和测量古建筑,经历过很多风险。我们调查应县木塔时,塔刹从地面上看不大,实际上很高。梁思成要拍摄刹顶,当时也没有广角镜,只能人尽量往后退,退到最后,差一点“一失足成千古恨”,才拍到了塔刹。在邢台测量天宁寺塔,这种塔爬上去很难,但我们还是勇毅前行,最终爬了上去。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前,梁思成感到这座雕塑同西方古代任何伟大的雕塑相比都毫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 晨练结束,大家进行了新春游园活动,观赏了老北京民俗巡游、舞龙、舞狮、魔术、杂技、汉服巡游、京剧、晋剧、俄罗斯风情表演等节目。</p><p class="ql-block"> 欣赏杂技时,章东乡打了霍保安一拳道:拳打好莱坞,力压阿凡达!我昨天认真观看的《哪吒2》,真是火爆啊!这部电影存在政治隐喻,哪吒、申公豹、东海龙族所象征的是我们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为了中华之崛起而拼命的普通人,所谓的无量仙翁等神仙,实际上是美国等霸权主义者。我们不能被那些自诩照世明灯高高在上的神仙们掌控命运,我们要走出自己的路。这是一部恰逢大国崛起时机的爽剧。情绪价值给的这么足,不火都不行!</p><p class="ql-block"> 霍保安回应道:我国已经成为事实性的大国,并且中国依然在以超出西方国家固有认知的速度进行着全方位的实力提升。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整个世界被美国引领,在经济、金融、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美国几乎都以绝对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制定规则,掌控游戏,既当裁判又当玩家,谁不服就把谁毒打一顿踢出去。但这个认知正在被颠覆。我们羽翼日益丰满,逐渐获得了能够与这个游戏流氓分庭抗礼的力量,我们不再甘于成为美国主导的这个荒唐游戏里命运被掌控的“棋子”,我们希望命运由自己掌握,不被指手画脚。哪吒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我们正在由“强”转向“盛”,象征着我们国家将在更多领域出现突破,象征着这个世界运行许久的底层逻辑正面临彻底的瓦解与重构。身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感到自豪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军神通品尝着游园会出售的巴基斯坦芒果,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1932年,在完成解读古代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的《清式营造则例》以后,梁思成意识到更深入的研究必须转向实物测绘,继而首先在京郊及蓟县、宝坻做了考察。正定是他新一程的古建调查之旅。</p><p class="ql-block"> 北京姑娘手拿一株近800年历史的莲花池“红莲”,正出神地欣赏着节目,无量仙翁突然从天而降夺走“红莲”,哈黑使出太极海底针绝招,右手指使劲插向无量仙翁的档部,无量仙翁痛得丢下“红莲”,撒腿便跑。</p><p class="ql-block"> 哈黑提醒丹慧:要注意保护好文物!《文物保护法》和《非遗法》的要义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对梁思成、梁文峰这样的大伽,我们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防止无量仙翁等坏蛋暗杀!就像军神通当年保护梁思成似的。</p><p class="ql-block"> 袁大拿边吃菲律宾香蕉,边舞动着济源穿越掌。</p><p class="ql-block"> 一阵微风刮过,大家一起穿越到了1933年4月。</p> <p class="ql-block"> 大家礼帽长衫,骑着毛驴从北京来到正定,路途中,饿了就蹲在地摊儿吃羊杂儿,困了就用旧报纸当被子取暖……</p><p class="ql-block"> 途中,梁思成告诉大家:我这次带大家来正定的考古之旅,源自于一本书——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1925年,老爸梁启超将这本当时无人能解的“天书”,寄给了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专业的我,这让我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归国后的我,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决心通过西方建筑学的现代田野考察、古建筑考古和测绘等方法,通过实例验证来破解《营造法式》,并撰写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建筑史》。</p><p class="ql-block"> 以保护梁思成为己任的军神通补充说:1931年,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活动日趋猖獗。一位日本学者建议中国和日本应“互相提携”地共同研究中国的建筑,中国人的工作以调查文献为主,日本人则以“研究遗物”为主。日本学者所谓的日本来中国“研究遗物”,就是由日本人对中国的古建筑实物进行调查、测量、绘图,进行整理和研究,中国人只能以调查文献资料为。在日本人看来,只有他们才懂得建筑学研究方法。日本学者说中国只有工匠、师傅徒弟这些称谓,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人只能当配角。在外国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没有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建筑师、设计师,只有工匠、师傅徒弟这些称谓,建筑仅是一门师徒传承的“工匠之术”。甚至有的外国人认为,中国的工匠不需要设计,中国房子都是随便盖出来的。正是营造学社的成员辛苦调查研究和潜心研究,经年累月才将中国建筑的“术”上升到了“道”,中国人自主进行的中国古建筑考古以及古代建筑史梳理,终于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建筑的发光点才被世界所接受。</p> <p class="ql-block"> 4月16日下午,戴着眼镜、身穿西式便服的梁思成,带着大家借住在隆兴寺的侧的方丈院。正好梁思成随身带了一张故宫摹乾隆年间重修隆兴寺图,与方丈纯三闲谈时便展卷共阅。方丈也和大家说起了,几规定前顾颉刚等人的来游。</p><p class="ql-block"> 和方丈聊完后,大家携带图纸工具穿梭在各个殿宇。日暮时分,古寺幽静,能够听见蝙蝠叫声,但是大家却不觉得阴森,不时还露出欣喜神色。</p><p class="ql-block"> 一周时间,大家早出晚归,寻访了城内的八大寺等古建筑,进行考察测绘。见到了赵云饮马的石槽。</p><p class="ql-block"> 在考察测绘隆兴寺摩尼殿时,梁思成告诉大家:这种布局,我平生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这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让我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特别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p><p class="ql-block"> 测绘完宋代所建的可以回转的佛经书架转轮藏后,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转轮藏前的阿弥陀佛依然笑脸相迎,于是绕到轮藏之后,初次登楼。越过没有地板的梯台,再上大半没有地板的楼上,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共同发起大规模抢救中国古建筑的普查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3年8月,梁思成将首次考察正定的成果整理为《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正定在古建筑领域的价值由此为世人所知。第一个以现代人的眼光发现正定这座古建艺术宝库的,就是梁思成。在如今的隆兴寺方丈院,特意布置了展览《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先驱·梁思成》,以纪念这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袁大拿见清华大学的同学们体验得差不多了,就又舞起了济源穿越掌,时光又从1933年又回到了现在。</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古建森森,松柏萧瑟。大悲阁东侧便门内别有洞天,蓝砖灰瓦红墙的清代四合院——方丈院,油饰彩画修缮一新,在门头上悬挂着“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牌匾。</p><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戴着眼镜的身材微胖的女讲解员站在门口向大家介绍说: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为正定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2015年2月,在对其所居住的隆兴寺内的方丈院进行修缮后,开辟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厅,由雨花堂、东厢房和正房、西厢房四座单体建筑组成,以大量的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先生毕生为中国文物事业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与正定这座千年古城的不解之缘。展馆的建立和开放,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怀念大师、告慰大师的平台,也对日后文物保护理念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女讲解员按顺序带大家参观了四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 掀开门帘,迈进第一展厅雨花堂,一幅梁思成拍摄的正定古建黑白老照片,被放大成一面墙,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标示着展览的主题“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先驱——梁思成”。一束束阳光透过花格窗照射在主题墙上,让人不禁放缓脚步,怀着崇敬的心情,跟随这些老照片,追寻大师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雨花堂展示的主题是梁思成的出身、童年,以及他求学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的照片,以及幼年梁思成依偎在梁启超身旁拍摄的全家福等等。 </p><p class="ql-block"> 北墙上展览的是少年梁思成在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书,以及青年梁思成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时的系列老照片。那时的梁思成,书生意气,文质彬彬,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赴欧洲参观古建筑,真是学贯中西。除了老照片外,还有梁思成中学时期画的英文漫画、风景写生、宣传画,以及赴美留学时期,手绘的西方建筑图。</p><p class="ql-block"> 在梁思成老照片前,军神通爬到章东乡肩膀上,俯视着清华大学的学员们讲:梁思成在清华念书的时候,体育老师马约翰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位学生必须用手用脚爬杆爬绳,这个技能后来对梁思成帮助很大,使他练出测绘古建筑的本事来。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我们没有被野草丛生、蝙蝠乱飞的环境所吓倒,面对北魏至北宋特别是盛唐时代留下的伟大艺术杰作,兴奋不已。在古阳洞中,梁思成几乎跪地临摹。你们在校学习期间,也要注意锻炼身体,练就独特的技能。艺不压身嘛。</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半,走出雨花堂,进入一个古雅精致的传统四合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倒座三间、角门四座、后罩房八间。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均为硬山顶式,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院中的一棵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攀松古藤状如华盖,枝繁叶茂,见证了当年梁思成先生来此考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厅东厢房,展示了梁思成先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古建筑调查的情况,以及他在正定调查时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东厢房大屋展示的是,1928年梁思成学成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从1937年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东厢房南屋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主持、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老照片。1950年初,梁思成与陈占祥一起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令人痛惜的是,他们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梁思成的学问,都是他一步步走出来的。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p> <p class="ql-block"> 东厢房的北屋非常狭小,只有十来平方米,摆放着方桌、太师椅、床铺等简单的家什。这里就是梁思成三赴正定居住的小屋。梁思成在其《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写道:“今(1933年)春四月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除隆兴寺及四塔之外,更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的发现,计摄影或测量的建筑物十八处,详细测量者六处,略测者五处,其余则只摄影而已。……我们就以方丈的东厢房做工作的根据地。”这篇洋洋万言的学术论文,更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梁思成轻描淡写、不以为苦的背后是战乱频仍的社会。在梁思成弟子的回忆录中,说起梁思成住在东厢房的情景,棉被太破了,梁思成就盖着旧报纸御寒……</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展厅,哈星双手灵巧地抛着三个红石榴,向目瞪口呆的游客介绍说:正定古城建筑蕴含了古人的思想智慧,而梁思成对正定的调查,体现出学者潜心研究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后代有巨大的教育意义。梁思成的身上,体现了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对我们的历史心存责任心和敬畏心。而这些,恰恰是当今时代最需要弘扬的。对梁先生这样的大师,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的精神,守护好我们的文化家园。</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抢过哈星手中的红石榴,接龙道:2014年5月,梁思成的长女、80多岁的梁再冰沿着父亲走过的足迹,考察了正定古城。在梁思成住过的东厢房,梁再冰流着热泪,深情回忆起父亲说过的逸闻及在正定调查时的点滴情景,她由衷地表示,正定在文物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正定古城保护得非常好,她替父亲感到欣慰。</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正房,详细描绘了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进行古建筑调查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讲解员捡起掉在地面的一颗石榴籽后,认真讲道:1933年到1963年,梁思成先后三次来正定考察古建筑,以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图纸记录了正定在那时的古建筑真实状况,尤其是他撰写的《正定调查纪略》,更为正定的文物保护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谈正定的文物保护成果,离不开梁思成;研究梁思成的思想学术,必须来正定。梁思成不仅为正定的古建筑研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画卷,也为保护这些文物付诸了多年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往嘴里抛了一颗石榴籽,接龙道:梁思成在正定考察时,对正定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和拍照,并解决了一些存在争议的古建筑断代问题,肯定了隆兴寺摩尼殿、开元寺钟楼、文庙大成殿等一批古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梁思成的三次正定之行,对正定这些古建筑的建造年代、构造形制、艺术价值作了科学的评价,为正定的古文物保护、修缮和评介提供了权威的不可移易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真定补充说:梁思成当年曾经调查过的各处古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和修缮,各级政府分别将它们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我们正定的隆兴寺、开元寺、天宁寺凌霄塔、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等古建筑,都得到了妥善保护和修缮,逐步恢复了千年古郡的历史风貌。现在登上城墙,正定古城风貌一览无余。古街、古寺、古塔、古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厅西厢房,介绍了在梁思成先生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十点半,讲解员双手摆弄着红石榴,深情地介绍说: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时,国内外建筑学家再次来到正定,重走大师当年的考察之路,畅谈对大师的缅怀之情。梁思成与我们正定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敬重呢?这也是正定建设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馆的初衷。为了搜集布展资料,我们专程去北京,拜访了梁思成的夫人林洙。当年86岁的林老为我们提供了梁思成的大量老照片、手绘图纸、著作书籍等一手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真实全面地为大家展示了大师梁思成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人走进展馆,了解大师、缅怀大师、学习大师。</p> <p class="ql-block"> 中午吃饭时,军神通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蔓延到了华北,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与此同时,日本建筑学家狂妄地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建筑,想看只能去京都和奈良。正是在此背景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决定亲自去山西、四川等地寻找国内现存古建筑,狠狠打脸日本学者。</p><p class="ql-block"> 闹同学起哄说自己没有去过山西,闹着要沿着梁思成的足迹,去一赸山西。</p><p class="ql-block"> 下午,大家坐上满天星驾驶的神器,来到了位于山西大同古城东城墙带状公园北侧的梁思成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走进外表古香古色的纪念馆,首先看到的便是天井中立着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铜像雕塑,定格在他们进行野外考察的情景,身边还摆放着考察时所需的测绘仪器等测量工具。</p><p class="ql-block"> 女讲解员在雕塑前,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梁思成永远是我的男神,他和林徽因的爱情永远是理想爱情的典范。他们既是夫妻,又是战友,一起寻找,共同进步。每当他们发现一座座古建筑,迎来一次次事业的高光时刻时,彼此都在身边见证和分享。每一个日夜步履不停的他们,该是多么浪漫的朝朝暮暮啊。</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是四合院布局,中式风格的建筑青砖灰瓦,屋顶上青瓦朴素、脊兽典雅,正好映衬夫妇二人的文人气质。</p> <p class="ql-block"> 整个展馆设有“一代宗师”“不愧山河”“大同调查”“告慰先师”四个展厅,其中包括许多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p><p class="ql-block"> 展馆内着重介绍了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山西的考察成果。</p><p class="ql-block"> 在“大同调查”展厅,讲解员介绍说:梁思成、林徽因1933年的大同之行一共19天,他们在大同城内仅停留了9天,却完成了6座建筑的详测和9座建筑的略测。那是特别紧张非常忙碌的9天,这样的高效率,即使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也让人望尘莫及。</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送给讲解员一个红石榴,润润喉咙,并借机补充道:7月7日当天,梁思成以及保护他的人等一行有了古建筑调查以来最重大的收获,那就是在五台山豆村的深山之中,发现了唐代佛光寺东大殿。为了获得确实建造年代信息,我们只能借着檐下空隙攀爬进天花板以上的空阁。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用手电探视,发现檩条已经被蝙蝠盘踞。蝙蝠千百成群地挤在上面,无法驱除。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生怕探索不周到。</p><p class="ql-block"> 在“告慰先师”展厅,军神通继续介绍当年他保护梁思成的所见所闻:1942年,在四川李庄,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当时他40多岁,但身体一直虚弱,多病缠身,弱不禁风。除了患有脊椎骨硬化症外,又患了颈椎灰质化症。梁思成在胸部配了一个钢架,是用钢条敲打而成,类似人的肋骨的框子,外面缠以纱布,套在胸间。四川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梁思成还要伏案作图,其难受程度可想而知。那时候梁思成还在拔牙,需要拔掉全部牙齿。当时医疗条件不好,再加上梁思成身体很虚弱,每拔几颗牙就要睡一两天。尽管身体很差,但是一种爱国热忱与民族自豪感激励着他一直坚持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