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最浓是除夕

一个人

除夕简介 <p class="ql-block">  除夕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大晦日和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也就是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顾名思义,除夕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就另换新年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要击鼓驱逐疫疬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到除夕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在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也就是小年夜,那么除夕为大除,也就是大年夜。如果正巧碰上腊月是农历小月,为了不让大年三十缺席,腊月二十九就会自然填缺,升级为除夕。</p> <p class="ql-block">  除夕因为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所以,又被民间亲切地称为大年三十。古语说“岁穷月尽,挨年近晚。”除夕是除旧布新、另换新岁、阖家团圆和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同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与新岁首尾相连,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接家人都回家过年,并用饺子、年糕、元宵、鸡鸭鱼肉等丰盛的饭菜和三茶五酒奉祀祖宗,款待亲朋;除夕在我国人民心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是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要想尽办法赶回来与家人团聚,一起欢欢喜喜辞旧岁迎新春。</p> <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又称大年夜、年三十夜、除夜和岁除等,是年尾的最后一个夜晚,也是春节前一天晚上。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就叫年,它以百兽为食,到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便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使得百姓可不堪言,惶惶不可终日。多少年来,人和年斗争了很久,在这个艰难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年最怕红颜色、火光和响声三种东西。于是,到了冬天,人们便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在门口烧起火堆,整夜敲敲打打,甚至通宵不睡。有一天夜里,年又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被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张贴红纸对联,点起红灯笼,敲锣打鼓和燃放鞭炮烟花。这一天就是腊月三十除夕夜。</p> <p class="ql-block">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丰富多彩的民俗经久流传,延延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p> 历史沿革 除夕起源于我国四千年前的祭祀活动。传说公元前2000年,舜为天子,带领部下去祭拜天地,以感谢丰硕收成之恩,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祭祀天地的日子。夏朝时,人民使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为正月。 先秦时期,春节被称为上日和元日。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时已有相聚饮酒、宰杀羔羊等庆祝活动。 汉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使春节的日期逐渐被固定下来,相应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此后我国就一直沿用夏历,也就是阴历或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夕和春节习俗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人们开始在除夕前后贴春联和挂桃符,以驱邪避灾,还会互相拜贺、饮宴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隋唐时期,除夕和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唐朝时,除夕之夜开始有了守岁的习俗,人们整夜不睡,等待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宋朝时,过年吃饺子和放爆竹的习俗开始流行。人们称饺子为角子,爆竹也在此时开始普及。 明清时期,这些习俗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普及,除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许多传统习俗不仅是对古代庆祝活动的继承,也是对家庭团聚和新年美好祝愿的表达。 1912年,民国政府推行公历,一度将除夕定义为公历12月31日,但民间依然沿用农历庆祝除夕。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腊月三十为除夕,并在次年起开始实行。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因此,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农历腊月三十为除夕。2008年1月1日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3号,除夕被正式定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2014年1月1日起,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决定除夕不再作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2023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休息。2024年11月12日,根据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农历除夕至正月三为春节假期。 除夕习俗 拜神祭祖。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是过年的重要时刻之一,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不仅涵盖了所有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俗节日永恒的主题。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家庭会选择到宗祠拜祖,大多数家庭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照长幼顺序上香跪拜。祭祖时通常准备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象征丰饶和尊敬。虽然各地祭祖形式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至亲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 置天地桌。传说除夕夜为天上诸神下界的时候,所以民间有置天地桌的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专门为除夕设立。对于没有大佛堂的家庭来说,天地桌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年终岁尽时对神佛的一次大酬劳,也用于接神。桌子上的内容也与常年佛堂不同,除了挂钱、香烛、五供和大供外,还有百分、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画像以及福禄寿三星的画像等许多临时性偶像。这些偶像有的在接神后立即被焚化,有的需等到破五或灯节才焚烧。天地桌的位置不固定,取决于堂屋的空间大小,可以在屋中,也可以在院中。 贴年红。贴年红就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和窗花等物品的统称,因为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传说中的神荼和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都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和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联对和桃符等。一种说法是春联来源于桃符;另一个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逐渐发展为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在除夕前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和斗方等。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它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满足了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三个年画重要产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年画三大流派。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副《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春节贴年画在城乡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它具有祈福和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窗花是新春佳节必备之物,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把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在贴春联的同时,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和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和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和福气已到。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主要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和龙凤呈祥等。 贴吊钱的历史由来已久,因为名称中带有钱字,所以,把它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 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和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它源自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进行团圆聚餐,它是年前的重头戏,既丰富多彩又讲究意头。在孩子们玩耍放鞭炮的时候,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就基本准备好了,年夜饭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吃年夜饭是过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和点心,有的地方还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萝卜俗称菜头,寓意新年都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示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饭的席面上要有鸡,寓意生活有计划;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蚝豉,寓意好市;有发菜,寓意发财;有腐竹,寓意富足;有莲藕,寓意聪明;有生菜,寓意生财;有生蒜,寓意会计算等等多种食物,目的是追求吉利。年夜饭是中国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这顿晚餐是一年中最丰盛和最重要的一餐。 除夕夜即使不会喝酒的,也会多少喝一点。自古以来,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都在忙着剁肉和切菜,包饺子还讲究全家无论男女老少,大家一起动手,寓意合家团圆,和睦齐心,共同把今后的日子过好。<br> 在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在除夕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对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让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响,小店铺子里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炮仗声,期间夹杂着爽朗的说笑声,真是此起彼伏,洋洋盈耳,共同交织成除夕欢快的节日乐章。 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压岁钱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然后伸手要红包;更有甚者,是儿孙们追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都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真是好不热闹。除夕给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它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发展到后来,更侧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也称爆仗、炮仗和鞭炮。爆竹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婚嫁、建房和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每当除夕午夜子时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整个中华大地上空就会爆竹声震响天宇。这是岁之元、月之元和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是旧的一年结束,新一年开始的重要时刻。放爆竹不仅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人们表达喜庆心情的方式。在这一刻,爆竹声响彻云霄,象征着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待。屋内灯火通明,庭前火花灿烂,屋外爆竹震天,空气中飘散着浓浓的火药味儿,让人们周身充盈着一片浓郁祥和的过年氛围。 守岁。除夕夜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和照岁等,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是我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和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的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叫照虚耗或照岁,据说照岁之后,来年家中就会财富充实。守岁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就是通宵守夜;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送财神和接财神。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活动。送财神的人们手拿着一张印着财神的纸在门外高声喊:“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会给来人赏钱,口中要说些吉利话。送财神的人口中也要说“金银财宝滚进来”和“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还有人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散发放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一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再起劲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接神后,主人家要把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响,称为踩岁或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寓意新春开始,驱除邪祟。 送年食。我国部分地区有除夕上坟的风俗,民间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日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提前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寄托全家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垒旺火。垒旺火又叫烧旺火,是内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传统春节习俗,它象征着红红火火、旺气冲天,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事业都能兴旺发达。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除夕时人们在自家院落门前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称为旺火。旺火内部放置柴火等易燃物以便点燃。除夕夜十二点鞭炮齐鸣时,各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会从煤炭的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全家男女老少围成一圈来烤火,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谁家的火堆大,谁家的旺,谁家的旺气就大。 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多种药材配制而成。饮用屠苏酒的方法很特别,一般是从最年少的开始饮用,这大概是因为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隔年饭。在我国北方地区,有的人家会在年前烧好一盆饭供过年吃,被称为隔年饭,寓意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一年到头吃不完。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北京俗话叫二米饭或金银饭,寓意有黄有白、有金有银、金银满盆。 各地特色 除夕全国各地的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北京除夕这天人们非常忙碌,要祭祖、接神和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鲁北一带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须坐在一起吃饭,这叫过团圆饭,必须吃。傍晚开始放鞭炮,家家门口点一堆火,街坊邻居在一块放烟花,特有气氛。三十晚上不许睡觉,守岁12点后卡着时间等待时钟一敲过12下,鞭炮立刻响起来,要看谁家鞭炮响的早,过年的鞭炮一直持续到初一早上5点多。然后吃团圆饺子,无论多少都要吃。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陕北除夕要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和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寓意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当除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会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要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的。有些老人除夕夜睡不着觉,会一个人静静地摸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瞭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要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叫作掘元宝,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叫元宝茶。除夕守岁时,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早在唐朝,寒山寺钟声就已经出现在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动人诗情画意,是历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然遵循着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人们击钟以分岁迎春。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道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湛江年三十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和男女老少齐出动赶年晚圩。傍晚家家户户要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团圆饭后要分压岁钱。午夜12点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海南除夕至今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和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 安徽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到了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有的全家出动,有的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和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和烟花带到肉身宝殿进香。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 除夕在台湾叫过年日。午后要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礼仪 除夕守岁始于南北朝,是人们吃喝玩乐的好日子。北方人风俗比较一致,都会包过年饺子;南方各地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不同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所以,既是过年必备的美味佳肴,于是节日礼仪的具体寄托。 除夕不论士庶,各家都要洒扫庭院、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据《万历嘉兴府志》描述:“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写到:“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燕京岁时记》记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都说明除夕的礼仪习俗是非常讲究的。 有些地方讲究除夕之夜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和幸运,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贵州等地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而是较久一定要剩一些,寓意年年有余。这是一种因地而异的特殊除夕礼仪。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这是除夕必不可少的尊老爱幼的关爱礼仪。 除夕夜的灯火讲究通宵不熄,这一习俗在民间被形象地称为光年。这一称呼既形象地描绘了除夕夜灯火通明的景象,又寓意新的一年前途光明和希望。人们相信,灯火不灭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带来好运和吉祥。灯火通明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和期盼。人们希望新的一年能红红火火、顺顺利利。因此,通过保持灯火不灭来表达这一心愿。这一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在古代,人们通过点灯来驱邪避害、迎接新年。如今,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一传统习俗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春节期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一些地方,还要举行跳火群活动。具体仪式为:吃过年夜饭后,在神案上燃好香烛,庭院里准备好用来点火堆的春草,也就是稻秸秆和番薯藤。先用春草点火引燃番薯藤,烧起大火后,等候在庭院里的家中男丁由辈分最高的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跳过火堆,拾阶而上,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神厅内的天公灯下,就算完成了一趟。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点处接着跳。跳几趟都无所谓。待到火势渐歇,家中妇女会手持火钳和瓦片,从火堆里夹出一些带火星的番薯藤条放在瓦片上,放到夫妻住的房内眠床下面。辈分最高的男丁,要手持扁担,将火堆往大门方向一打,让火星灰烬散开。最后燃放鞭炮,如果把鞭炮扔进火堆,炸起四散的火星才最为吉利。火历来是驱邪的工具,跳火群的目的是为了驱逐邪魔、祛除旧年晦气举行的宗教仪式。夹火星置于床底是保留火种的意思。打火堆可以让庭院火星四溅,象征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所以,灯火是除夕非常重要的礼仪载体。 除夕禁忌 除夕夜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谁也不希望被外人打扰。除了送福队伍,乱串门都会破坏一家人的喜气。更不能去别人家过夜。 除夕不要穿黑色衣服,以免来年前途阴暗晦气。 除夕夜不要熄灯,寓意来年一片光明。 年夜饭上的鱼不能吃完,寓意连年有余。 大年夜不能扫地擦地,以免把财气扫没了。 烟花爆竹纸屑不要马上扔掉,最好保留一段时间,寓意财富不断积累。 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任何人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吃年夜饭时忌讳说鬼、死、杀等不吉字眼;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能说没有了。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这些吉利话是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吃完年夜饭后守岁时,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到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到地上,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味着这年会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在神案上放数天可化解灾难。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不断修缮。 除夕传说 恶兽夕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四角四足的凶猛怪兽叫夕,每隔365天就会在夜晚出现,因冬季大雪覆盖短缺食物,它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它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异常凶猛,吃掉牲畜甚至人类。它总是天黑后出现,破晓前返回山林,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为了抵御它的侵害,每到腊月底,人们都要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br>  有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恶兽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说:“我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烧火,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对大家说:“我有办法除掉恶兽,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了。”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回家,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恶兽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地按照孩子的话做好准备,然后各自回家了。<br>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人敢睡觉。人们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后,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碎竹节,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吃些带出来的东西。到了子夜,忽然听到一声震天巨吼,恶兽夕来了。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布条就没敢进,于是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时孩子让大家往火里扔碎竹节。由于竹节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声让夕吓得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但那个孩子却因被恶兽夕用角挑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摔死了。这个聪明的孩子叫年,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个救了整村子人的孩子,人们就把天亮后的那天早晨改叫年,因为这一天是正月初一,所以又叫大年初一。<br>  因为夕并没有死,所以每年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希望早日除掉夕,为年报仇。这也是把这一天称为除夕的原因。每到除夕夜,百姓们会提前准备好丰盛的年夜饭供祭祖先祈求保佑,全家围坐在一起表示团圆。过去躲避时从家里拿东西出来吃的做法,被演变成了齐聚一趟欢声笑语如今的年夜饭。吃过年夜饭后,大家会聚在一起聊天壮胆,共同度过这个被认为是危险的夜晚。<br>  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谁都没有再见过夕,民间却留下了为防止夕的到来,在除夕夜守岁、燃放爆竹和门前挂红布条色,迎接新年的习俗。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齐聚一堂吃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等到正月初一天亮后,彼此走访邻里相互拜年与祝福,希望来年腊月夕不再来。后来人们过年的很多俗语与习惯都来源于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已经演变成除夕守岁、初一拜年的习俗,象征着驱走邪瘟病疫,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如意。<br> 七郎射夕。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罢手。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狗到处找夕。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所以,也没人知道它住在哪里。七郎找了一年,到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这样能把夕吓出来除掉。<br>  到了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它,夕就与七郎和狗打起来了。人们听到外面打起来了,都把东西敲得震天响。七郎越战越勇,夕越来越招架不住了,想逃跑了事,但它的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和放鞭炮,表示驱除凶煞,迎接祥瑞。<br> 创建历法。古时有一位叫万年的青年发现当时的节令混乱,决心制定准确的日历。通过观察树影和利用滴泉的灵感,他发明了日晷和五层漏壶来测量时间,并发现四季轮回周期约为365天。国君祖乙对天气变化感到困扰,万年解释日月运行规律后被留在宫廷,负责创建历法。在天坛边的日月阁,万年成功制定了太阳历,建议设立一个节日以庆祝新春的到来,祖乙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名为春节。多年以后,万年将完成的太阳历献给继任的国君,国君为纪念他的贡献,将此历法称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这个传说就成了春节挂寿星图习俗的起源。 贴春联和门神。史料记载,贴春联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据《玉烛宝典》和《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世界,鬼域世界里有一座山和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他们俩,人们也受到了民间的敬重。于是,人们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后来这种桃木板演变成写有对联的桃符,用于新年装饰,表达美好愿望。到了宋代,红纸上的对联取代了桃木板,成为新春时节门窗两边的装饰,象征着祈福迎祥。<br>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大门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于是,唐太宗便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br> 除夕诗词 作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记述除夕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游子在除夕之夜身处异乡旅馆,孤独难眠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 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创作于贞观年间,他说:“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一时期国家繁荣强大,皇宫内外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在除夕守岁之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皇宫内守岁景象的诗。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强大的自豪和对皇宫内守岁景象的热爱之情。通过描绘君臣欢聚、梅花绽放、蜡烛闪烁等场景,流露出一种温馨而充满希望的节日气氛,让人们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轼的《守岁》“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句以蛇比岁,细致地描述了人们守岁的情景与心情,把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表明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无疑是一首富含哲理、表达真挚情感的佳作。 陆游的《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的才情与匠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节习俗和节日文化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生动描绘了除夕和春节期间的典型场景和习俗,勾勒出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使人们如临其境,感受到新年的热闹与欢乐。 文天祥的《除夜》“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这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文天祥抗元失败,在五坡岭被俘,并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被囚在燕京。在除夕夜特别时刻,他深感悲戚,写下了这首诗。它是文天祥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写照,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思想,既有壮志未酬的遗憾,阶下之囚的凄凉和思念家人的孤独,又有舍生就义的决绝。其简洁凝练的语言、深沉悲壮的情感和高尚的精神状态,感染和鼓舞着后世的读者,不仅是文天祥个人的绝命诗,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 黄景仁的《癸已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此时正处于乾隆中期,社会贫富悬殊,矛盾交织。诗人在除夕之夜归家过年,从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中预感到了未来的忧患。他独自站在市桥上,无人相识,只能久久地凝视着夜空中的星星,内心充满了孤独和苦闷。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愤,而且展现了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钱钟书的《辛巳除夕》“不容灯火尽情明,禁绝千家爆竹声。几见世能随历换,都来岁尚赚人迎。老饥驱去无南北,永夜思存遍死生。好办杯盘歌拊缶,更知何日是升平。”这是钱钟书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作,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通过描绘除夕夜的景象和氛围,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无奈,展现了知识分子在逆境中不失乐观和期待的精神风貌。 鞭炮炸响辞旧岁,年味最浓是除夕。作为我国农历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除夕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时间节点,它是家庭团聚、表达亲情、文化传承和寄托希望的最佳落点。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地的人们都会跨越千山万水赶回家相聚,不为别的,只为那一份家的温暖与亲情的牵挂。在热闹温馨的除夕之夜,从黄河两岸到大江南北,从东海渔舟到西域高原,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笑语欢颜。那顿热腾腾的年夜饭,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每一道精心准备的菜肴都蕴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感恩与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老的守岁习俗,不仅是对时间的尊重,更是对生命延续与家族兴旺的深切祈愿。在这一夜,家人围坐一堂,既倾心分享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又共同展望未来的无限期望,这份温情与力量成为了每个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br>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除夕,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与精神力量,那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等传统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r>  在现代社会,除夕还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增进社交的重要时刻。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跨越地理界限,向所有的亲朋好友传递祝福与思念。除夕,以其独特的意义,成为了中华民族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让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能在岁月的更迭中寻找到归属感、前行的动力和社会的情感连接。除夕,是任何东西不可替代的民族瑰宝。<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2月7日 西山脚下)</h5><br><h5> <font color="#ed2308">【注】文字参考了网上资料,插图在网路基础上编辑制作。侵权必删,特此致谢。</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