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情怀 伴随一生

斌少

<p class="ql-block">《流金岁月》</p><p class="ql-block">星光不问赶路人,何妨且慢回头看。</p><p class="ql-block">风雨兼程道途上,总有难忘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机务经历,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喝着茶刷微信,看到名为“海天雄鹰说”的视频号,其中的一辑《机械师不帅吗》《三零标准》,罕有地见到有叙述关于机务人员的工作情况。深有感触,勾起脑里面当年曾在机场风吹日晒时一些情景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机务人员在维护战机时都是严格执行零故障、零疑点、零缺陷的标准,故障不过夜的机务作风,杜绝麻痹大意与散漫,默默奉献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机务人员着实一手托管国家财产的责任,一手把着战友生命的使命,因此在工作中容不得半点含糊。</p><p class="ql-block"> 我原是39696部队72分队的机械员,日常挂副油箱,向飞机加油后盖好油箱盖和装减速伞,每个机身的检查囗盖打开后的关上,放下空速管的锁定等看似简单操作但不能马虎,稍有不慎都会造成飞行事故。更换机轮轮胎和刹车片更是一丝不苟不得有误。拆装零件时必须是自始至终中途不能换人,怕不经过程会有错漏。重点位置如发动机的一人工作另一人在旁观察确保万无一失,而且扳手解刀钳等必须系着长绳或铁线,以免工作中失手滑入机身内。爬进气道检查飞机发动机叶片和机尾喷气管道的涡轮叶片,那是经常的事,可印象最深的还是隆冬和盛夏在外场的时候。飞行不会因为夏天酷热而不进行,寒冷的冬夜也照样加紧飞行训练。因此外场所有的机务人员都是在露天工作,火辣辣的夏天机场跑道上滚滚热浪,人被晒黑是肯定的,那银白色的机翼被晒到耀眼发烫,如果打鸡蛋下去肯定马上能熟。虽然汗透衣衫,但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的环节。爬飞机进气道不仅费劲还要巧妙,在里面那种狭窄和闷热的情况下,要把每一片发动机的叶片详细地检查看一遍,没有耐心和责任感是难以完成的。从进气道出来后的第一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冬天,虽然穿身羊毛皮大衣脚登羊毛皮大头靴,但打在脸上的风有如刀片般刮的痛。白天有阳光还算好,寒夜中要坚持几个小时,这样的工作也许是在社会上为数不多的群体。在0℃左右或更低时的机械日,为起落架的机轮轴承压机油时,不能戴手套,完成之后用煤油清洗手上的油迹,那种十指冻归心的感觉一生难忘。部队里内务整洁的要求是一致的,机务人员多一项,就是工作中需要的扳手解刀等工具井然有序摆放整齐,每次工作结束后返营房前,必须清点工具数量一件不能少并签名做好日期记录,确保工具不能遗留在飞机上形响到飞行安全。机务人员这种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严谨态度和观念,虽然时隔40年,在现今的生活中仍受影响和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爬进气道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一晃就老。好多在职物上的事忘了,也不值得追忆,但在部队却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曾是空军航空兵的一员,是在外场干地勤机务的。机场位于山东胶东半岛,冬天偶尔也会冷到零下十来廿度。盛夏时机场的地面温度,高到热浪逼人有如在火焰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春去冬来地和机械师及军械仪表无线电特设的战友们一齐为战机作维护工作。</p><p class="ql-block"> 虽然事隔四十年,但有些事却无法忘记。就是机械日是全面检查飞机的工作日,其中一项工作是要爬进飞机的进气道去检查发动机的压缩器叶片。由于我年轻和个子少,还可以从里面调头爬出来,但是这过程并不轻松。</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歼六飞机由于构造的原因,从进气道口到发动机的压缩器叶片大约有4米左右的距离,中间还横平着加强隔板,本来就狭窄的进气道,人必须趴着慢慢爬进去,到了隔板的位置绝对不能急,要一点一点的将身子扭动着蹭进去。如果急的话就很容易被卡住进退两难。夏天虽然穿着单衣套着专用防护服,但进气道里面的空间本来不太又不透风,人很快会觉得异常闷热满头大汗。隆冬时也不能穿得太多,尽量少穿衣服免得难以钻进去。可飞机里的金属铝蒙皮早已冻得像冰块,人趴在里面如在冰窖,寒冷无比,人体热量逐渐被吸走,时间一长手脚身体被冻得发抖。</p><p class="ql-block"> 当爬到发动机压缩器叶片前打开聚灯光,人要长时间地趴着从压缩器的右下方的空间看叶片,另一只手拨动压缩器叶片使压缩器叶片轮旋转,逐一把一片片的叶片检查看是否完好,有没有异常和裂纹,仔细看有没有被外来物如飞鸟撞击后的损伤。那个年代只有人工去完成,现在肯定有好的设备和方法去检查。歼六发动机的压缩器共有九级,进深较大,因此必须尽量地往里面看。待检查完毕后还要费力地在进气道狭小空间里,把身体弯曲翻转调头过来,从原来的通道中爬出去。</p><p class="ql-block"> 歼六是双发动机,因此发动机的检查工作需要爬两次进气道,整个检查工作没有一个小时左右是完成不了的,再艰难困苦也要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这是机务人员的职责和使命,是对飞行安全和战友生命的负责。</p><p class="ql-block"> 检查发动机锅轮叶片是从尾部的喷气管道往里爬,看叶片是否有裂纹或挂铝。虽然比爬进气道时轻松得多,但细心观察检查都是一致的,因为所有的隐患和故障都是影响到飞行安全。</p> <p class="ql-block">试车</p><p class="ql-block"> 在视频号里看了一辑海天雄鹰说《机务地面试车》的视频,脑里随即想起当地勤机务兵的往事。第一次的试车,感觉光荣又责任重大,既兴奋又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了试车过程。地面试车是检查飞机发动机是否正常的一项重要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试车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大约在81年的下半年。尽管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些操作大致忘不了。地面试车必须胆大心细,那时地面试车检查没有防噪音的措施(耳机),站在发动机检查口旁观察,那高分贝的轰鸣声差点震到耳膜穿孔还要坚持。关上座仓盖检查座舱密封时,气压增到令耳膜疼痛不矣,异常难受。也许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的听力早已下降。</p><p class="ql-block"> 试车前看起落架轮胎前的轮挡是否放好,进气道和喷气管道的盖板是否拿开,放下空速管,打开机身上方发动机检查盖板并撑好,把灭火器放在离飞机不远处的地方。在确保机头机尾附近没有人和物件后,我登上飞机坐在窄小的座仓内,顷刻难免有点紧张,昂贵的飞机将在自己的手里试车。于是精神集中地在机械师悉心指导下,打开飞机电源开关,相联着双发的油门手柄从锁定位置放在初始起动位置,按下起动按钮后慢慢推动油门,按检查项目要求,观察发动机的转速表、液压表、温度表等仪表的指针状态,看双发的转速和温度足是否一致。过程中将左右发动机的油门分开推,并听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和看仪表指针摆动有否异常,当合并左右油门推至最大,发动机的轰隆声响彻整个机场。按下加力按钮后,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随之工作,这是飞机飞行最高时速时的发动机状态,看速度表是否在最高的转速状态,温度表是否在正常值等。随着试车的过程,发动机那巨大的轰鸣声震天动地震耳欲聋,整个人的心胸随之亦被震动。</p><p class="ql-block"> 发动机起动的初期要“暖车”一阵子,退出“加力”后油门回到初始位置时,亦要这样操作才“熄火”停车。十分钟的试车,这过程,既严谨又认真。这轰鸣声既巨大又强烈。时至现在,每当有飞机低空从头飞过时,不由自主地又想起当年在机场时的情景,无法忘记。</p> <p class="ql-block">特殊的黑皮大衣</p><p class="ql-block"> 一身黑乎乎的装束“远看像要饭,近看是机务”。当兵配有军大衣,而航空兵机务人员多一套黑皮大衣和一双大头皮鞋,外面是皮里面是羊毛的大衣和皮鞋,工作服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厚厚的羊毛。这是7080年代航空兵地勤机务人员的服装配置,我有幸地穿上过。这身衣服很厚重,在北方极其寒冷的冬天,在机场忙碌维护保养飞机尤其是在夜里保证飞行工作时,穿在身上伴随战机起飞降落,起到极大的抗寒抗风保暖作用。由于经常接触到润滑油液压油煤油汽油等,衣服难免会沾上油污,时间长了油渍斑斑油亮油亮的,戴上大棉帽,黑乎乎的一个人,像个煤炭工人出矿时的模样,却成了在机场环境中,是地勤机务人员身份的“标识”。黑皮大衣在当时的环境下算是贵重物品了,因此老兵退役时是要收回工厂翻新的,只能记在脑海里带回家,偶尔回想起来那段经历,曾经穿过黑乎乎却又暖和的黑皮大衣。</p> <p class="ql-block">文章写于2024年12月。</p><p class="ql-block">2025年正月初十编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