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泉州古称佛国</b>,<b>是个“半城烟火半城仙”之城</b>,拥有<b>丰富的宗教文化。泉州至今仍有6000余座庙宇,供奉着佛、道、儒、天主、新教、伊斯兰、摩尼、印度、犹太等宗教的神祇</b>。泉州这座被誉为“宗教博物馆”的城市,浓厚的闽南文化和海岸线风光共同织就了泉州的古韵与仙气。<b>即便不信教,关注了解一下,你会看到一个更丰富精彩的佛国世界</b>。</p> <p class="ql-block"> 走过<b>泉州西街</b>:这是一处<b>千年古街区</b>,也是泉州有名的<b>步行街,</b>这里有众多文物胜迹,依旧保留着泉州老城区的样子,街上分布着很多福建特色的骑楼建筑,古味悠远的建筑错落有致,漫步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可感受古街的浓厚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泉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也为佛国称号提供了支撑。泉州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曾是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种商贸与文化的交汇在泉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泉州的历史和文化通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编织着千年的故事,红砖古厝、层层叠叠的建筑如同历史的书页,记录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泉州的商业气息和生活气息融合得恰到好处,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有充满烟火气的老街小巷。泉州“<b>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b>”(东西两座塔是指开元寺的镇国塔和仁寿塔,南北一条街是中山路),保留着浓郁的广式风情,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南北串联起钟楼、泮宫(西周诸侯所设的学府。后也用来泛指学校),见证着泉州的芳华岁月和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br></p> 泉州的美食文化极为丰富,东街西街等美食街汇聚了各式各样的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p class="ql-block"> 西街有很多簪花店,满街到处可以看到美丽优雅的簪花女。</p> <p class="ql-block"> 一、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176号,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b>,始建于唐垂拱二年,是该寺中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开元寺可以说是唐朝开放包容的一大明证,走在这座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中,除了稳居C位的佛教,还可以看到印度教、婆罗门教、伊斯兰教等建筑、文化元素,可以说是众神护佑。</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以其悠远的历史和迷人的景致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泉州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寺庙内的主体建筑都是在明、清两代修建的,大致是个方形。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为78000平方米。</p> 泉州素有“南泉佛国”之誉。 泉州<b>开元寺东西塔。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b>,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塔身上有精美的浮雕。<b>明万历年间经历了泉州八级地震,又经历了多次台风考验,至今屹立不倒</b>。 <b>寺中东西双塔为宋代遗构,建造的时间彼此相差十余年</b>,两者的规制基本相同,均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其中<b>镇国塔(东塔)高48.24米,仁寿塔(西塔)高44.06米</b>,<b>二塔相距约200米</b>,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 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两座塔的基座、梁枋,以及各种门亮、各部位的图案、装饰,均为花岗岩精雕细凿而成。 东塔镇国塔和西塔仁寿塔,都是五层八角形的石塔,但内部实为七层。塔身雕刻精湛,展示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 龟池 <b>弘一法师</b>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二、泉州<b>天后宫</b>:<b>一座诉说着妈祖信仰与泉州历史的古老宫殿。泉州这座被誉为“宗教博物馆”的城市</b>,总能为热爱探索的旅人带来无尽的惊喜。而<b>在这座城市的众多古迹之中,泉州天后宫无疑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b>。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妈祖信仰,更见证了泉州历史的沧桑变迁。每一次的探访,都能让人在感受古老宫殿的庄重与神秘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泉州文化的博大精深。</p> 位于鲤城区的<b>泉州天后宫,</b>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妈祖信仰与泉州历史的深远故事。这座古老的宫殿,<b>不仅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无数人的信仰与敬仰</b>。踏入其中能感受到那份庄重与神秘,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也能触摸到信仰的力量。 <b>米龟</b>:在闽南沿海地区,一年到头都是人与神的狂欢,四季里酬神谢恩活动层出不穷,当天后宫“乞龟”民俗童谣声响起,春节期间最有趣的民俗活动便开始了。 <b>摸“大米龟”祈福</b>,还有一个富有趣味的说法:若绕着米龟顺时针转上一圈:摸摸不同位置便能获得不同祝福。有这样一首<b>民俗童谣</b>:摸龟头,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龟尾,吃到有头又有尾。 <p class="ql-block"> 一帆风顺</p> <p class="ql-block"><b> 三、承天寺</b>:从天后宫出来,乘小白车(春节期间全市公交车免费)去往承天寺。</p> <b>泉州承天寺</b>,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b>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b>。 承天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b>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别是</b>:<b>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b>。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 <p class="ql-block"><b> 泉州承天寺</b>,位于福建泉州鲤城区南俊路36号,始建于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公元957-958年),是闽南三大丛林之一,<b>承天寺与开元寺和崇福寺齐名</b>。</p> 承天寺山门面西,寺院坐北向南。中轴线近300米,有<b>弥勒殿、放生池、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b>。东翼依次为<b>圆常院、广钦佛教图书馆、僧寮、客堂、龙王殿、大悲阁、五观堂、一尘精舍、祖堂,以及公园式的“南园故址”</b>。西翼有檀樾王公祠及其他建筑物。 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曾题有十奇诗,明代大学士张瑞图书写。现嵌于“南园故址”南边廊壁上。承天寺内十奇之“瑶台明月、榕径午荫、塔无禽栖、方池梅影、鹦山暮云”等历史景观正在逐步恢复。整座寺院颇具“城市山林”的风貌。 <p class="ql-block"> 承天寺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神秘庙宇,独特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这里供奉着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以及孔圣人。承天寺的建筑风格和供奉的神祇都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探究竟。</p> 承天寺在历史上屡经重修,<b>鼎盛时期拥有40余座殿宇和千顷田产,僧众达1700多人。寺内曾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b>,并保存有隋唐年间的铜铸阿弥陀佛和明代铜造观世音菩萨等珍贵文物。<br><br> 承天寺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布局规整对称,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包括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和文殊殿等。<b>寺内还有弘一法师的居所遗址和宏船法师纪念堂等重要场所</b>。承天寺被誉为“城市山林”,环境清幽,是闹市中的一片净土。<br> 承天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b>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b>,池旁有两座“飞来塔”。 近年来,承天寺进行了修复和扩建,保留了历史遗迹的同时,逐步恢复了“<b>瑶台明月、榕径午荫、塔无禽栖、方池梅影、鹦山暮云”等历史景观</b>,使整个寺院更具古朴的风貌。承天寺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8:00至18:00,<b>是游客了解泉州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好去处</b>。 承天寺和开元寺 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承天寺也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化身之所。弘一法师在承天寺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并通过书写佛经来弘扬佛教文化。他的书法作品在承天寺内随处可见,包括“<b>有无量自在</b>”“<b>入不二法门</b>”等墨宝。此外,1930年,弘一法师在此创办了“月台佛学院”,吸引了众多求学者前来学习。 “<b>月台别院</b>”,是弘一法师的旧居,在承天寺西侧。承天寺是法师在泉州主要的住锡地。在他居留闽南14年中,法师的户籍就落于泉州承天寺。 <p class="ql-block"><b> 四、关帝庙</b></p> 只可惜关岳庙内部不许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