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芬兰电影《枯叶》,2023年上映,由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主演是阿尔玛•波斯,尤西•瓦塔宁。影片讲述了在阴郁严寒的赫尔辛基,处在社会底层的两个孤独的人在一天夜晚偶然相遇,为了能够得到相互慰籍,尝试着是否能够结为伴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枯叶》获得第76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获得第57届美国国家影片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此外,该片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23年度十佳电影之一。</p><p class="ql-block">豆瓣评分7.9</p> <p class="ql-block">《枯叶》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两个男女主角展开,男主角姓霍拉帕,没有介绍名字;女主角叫安萨。二人都是单身中年人。安萨是一家超市理货员,有一次,因为拿了超市一小袋过期食品,被发现后遭解雇。霍拉帕是一个小型作坊式企业的工人,他是一名喷砂工,从事的是最脏,最辛苦的工种。霍拉帕和安萨晚上没事,在和同事去KTV唱歌时相遇,互相有了好感,不过并没有语言交流,只是多看了几眼。</p><p class="ql-block">安萨住在一间公寓房里,室内陈设十分简单,桌子上摆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收音机每天都在播报俄乌战争战况,时刻提醒观众现在是2022年。安萨去网吧想在网上找工作,店主告诉她半小时收费10欧元,安萨包里只有8欧元,求店主给她打折,这才上了网(她家里没有电脑,也没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她在网上找了一个在一家小饭店洗碗的工作,可是,上班没几天,老板却因为贩卖毒品被捕了,安萨再次失业。她找的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机械厂当清洁工,每天清理垃圾,并推着小车运垃圾,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她干的是重体力活儿,很辛苦。</p> <p class="ql-block">霍拉帕很喜欢喝酒,他在工作时喝酒,造成操作机械失误,胳臂受了伤,被老板解雇。老板命令他第二天晚上之前必须从宿舍搬出去。霍拉帕收拾自己的东西,只有简单的几件,他委托同事替他保管,说:“在我找到新的住处前,你帮我保管一下。”(说明他没有住的地方)霍拉帕找到的第二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他在干活时仍忘不了喝酒,被老板发现又被解雇。他没有地方睡觉,晚上只好睡着路边的长椅上,就像流浪汉一样。</p><p class="ql-block">一天,霍拉帕遇到安萨,他请安萨喝咖啡、吃饭,还一块看了一场电影。分手时,他表示过几天还想和安萨见面,安萨给了他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她掏出包里的小本子,用笔写上号码(我还以为她没有手机呢,后来发现她有手机)。可是霍拉帕不小心丢了号码,几天过去了也未能联系安萨。安萨等了他几天,不见他来,以为他是个靠不住的人。她与朋友一起议论说,“男人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不值得信任”。她朋友说,男人就是猪,安萨说别污蔑了猪。</p> <p class="ql-block">两人都去电影院门口等,这天终于见到了。安萨请霍拉帕去自己家吃了一顿晚餐,餐后霍拉帕偷偷喝酒,被安萨看见,她说,我的父亲、哥哥都是因为酗酒死的,母亲因为伤心也死了,我可不想和一个酒鬼在一起。霍拉帕怼了回去:“我也不想听别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穿上外衣就走了。安萨以为二人的关系到此止步。</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过了几天霍拉帕打电话给安萨,说自己已经下决心戒酒,想继续与安萨来往。安萨同意了。霍拉帕借了一件外衣,郑重其事地去赴约。</p><p class="ql-block">安萨左等右等不见他来,以为还是不靠谱。这天,安萨在路上遇到以前和霍拉帕一同去唱歌的同事,同事告诉安萨,霍拉帕那天去赴约时被电车撞了,昏迷不醒,现在躺在医院里。</p> <p class="ql-block">安萨去医院看望他,给他读书,希望他能早日醒来。过了一段时间,霍拉真的醒过来了,安萨接他出院,继续他们的交往。二人后来是不是真走到了一起,影片没说,故事到此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影片结尾部分有一首歌曲,似乎在说明“枯叶”的含义:“我们的回忆是枯死的树叶,随风而去”。“枯叶”既是指过去,应该也是暗指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现实状况,他们的生活没有一点“生气”,只能像枯叶一样随风飘零。</p><p class="ql-block"> 看了《枯叶》这部电影,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芬兰的现实情况和头脑里的固有印象大为不同,影片展示出的芬兰人的生活状况很是出乎意料。因为很早就知道,芬兰是北欧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并不低,可是,《枯叶》这部电影展示给观众的现状却与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生活水准相差甚远。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022年,并不是数十年前。我知道,《枯叶》是一部故事片不是纪录片,导演是可以发挥自己主观创造性,为了剧情需要而设计出这样的场景的,而不必像纪录片那样拘泥于真实性。不过,任何艺术创作也不可能离现实太远,难道芬兰的社会现实果真如影片反映出的情景那样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真的并不高,其二是芬兰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底层百姓生活并不幸福。</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一点,我看到有评论这样解释,他认为导演是故意把场景设计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模样的,这样,就与广播里一再提示的俄乌战争的时间(2022年)发生时空扭曲的现象,这是导演刻意为之。评论是这样说明导演意图的,他认为,影片要反映的是男女主角之间真挚的感情,这样的爱情只能发生在数十年前,现在已经难觅其踪。那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爱情与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恋爱观是格格不入的。</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理解和阐释,不过我不敢苟同。我以为,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离真挚的感情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他们二人的交往不过是两个孤独的心灵在彼此寻找温暖而已,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需要,还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动物除了吃食物维持生命之外,不会有其它需要,而人却不同,人除了吃饭穿衣等物质需求以外,他们还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一个与社会隔绝的人是很难活下去的。在霍拉帕和安萨身上都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点。霍拉帕不愿出去活动,就喜欢一个人呆着,无聊之极唯有喝酒买醉打发时间。同事问他,你为什么总是喝酒,他的回答是无聊。安萨也是一样,下班回到家,一个人独守空房很无聊,后来她把一只流浪狗带回家,当宝贝一样养着,晚上狗就睡在她的床上。</p> <p class="ql-block">无论霍拉帕还是安萨,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工作不稳定,收入很微薄,不仅生活拮据,而且除了劳动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唯一的活动是偶尔去KTV唱唱歌。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霍拉帕和安萨都是一个人孤独的生存(只能叫“生存”,不能算“生活”)着,他(她)的内心里对别人的关爱必然有着强烈的渴望,当他们二人相遇时,自然会产生相互倚靠的心理需求。在他们仅仅见过几面,彼此还很不了解(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会产生多么深的真挚的感情。以后会不会产生不好说,仅就影片内容来说,说真挚的感情还早。把他们二人的关系说成是“抱团取暖”可能会更贴切一点吧!</p> <p class="ql-block">霍拉帕和安萨交往的原因,除了上边所说,他们作为“社会”的人需要保持必要的人际关系之外,同时,他们作为“生物”的人,必然还会有自己的生理需要。一个孤男,一个寡女,相互之间产生吸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枯叶》的二位主人公走到一起,既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也有生理方面的需求,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远远达不到值得讴歌的高度,只属于低层次的初步的感情互动,后果尚未可知。所以,我认为,把这部影片理解成是在歌颂超越物质的一个爱情故事,真的有点拔高了它的境界。</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评价这部影片的意义呢?我以为,影片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出,在芬兰这个国家里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中国观众看了这部影片,会认识到,尽管是在像芬兰这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底层百姓依然生活十分艰难,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样完全美好。社会现实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多样的,不会有什么千篇一律的人性和社会存在。仅此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