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事开始总很温柔/结局却配不上开头”……</p><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年底雪花飘落的12月,人手一部的手机上,时不时就会传出由女歌手艺凌首唱的流行歌曲《化雪总比下雪冷》(作词、作曲:龙奔;出品公司:Clever Music@克莱威尔)的歌声,那是有才的博主们制作传播的小视频上的配乐,而且不约而同地在那么多歌词中重点选择了这两句。那些缅怀琼瑶阿姨和蒋仁老师的小视频也是这样。让我从中读出琼瑶母女两代师生恋故事中藏有的传统世家与文化传承的深刻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琼瑶母亲的师生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琼瑶母亲袁行恕(1916年-1990年)出身于清末民初的名门望族,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常州科名之荣始于宋代,盛于明清,500多年间,出的进士足有776人,位居全国城市之首。袁家是典型的累世书香、仕宦之家,自她父亲袁励衡以上至少连续五代都是朝廷官员。她伯父袁励准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宣统帝师,新华门那块牌匾就是他写的。</p><p class="ql-block"> 袁行恕的祖父母就更牛了,祖母曾懿,四川人,自幼苦读,诗画俱佳,自学成为当时全国唯一著名女中医,20岁时嫁给江南才子袁幼安,悬壶济世,著书立说,红极一时。</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曾懿这么牛?因为她有一位更牛的老妈——左锡嘉。</p><p class="ql-block"> 这位左锡嘉女士,是大理寺右丞左昂之女,妥妥的书香世家,和自己的姐姐左锡蕙、左锡璇并称“左家三才女”,又是红极一时。</p><p class="ql-block"> 那么才情俱佳的丞相千金,著名画家诗人,怎么嫁给了一个知府做继室呢?</p><p class="ql-block"> 成都人曾咏,寒门书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做得最大的官也只是江西吉安知府。原配钟氏,还没有婚娶年纪就病逝了,后娶张氏、淡氏,都没生出一个孩子来,逼得没法过继了一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直到遇到才女左锡嘉,看中他的才华,不顾相府千金做第四夫人的落差,执意嫁给一个两袖清风的穷官。</p><p class="ql-block"> 左夫人陆续生下三子六女后,遭太平军祸害,知府大人不幸殉职。33岁守寡的她,带着一群孩子(9个亲生+1个养子)扶柩回乡,曾家只剩下两间茅草屋。</p><p class="ql-block"> 左夫人硬是凭着自己才华打拼,将一众孩子抚养成人:4个儿子,一个中了进士,其余三个做了知县。6个女儿个个才貌双全,都嫁给读书人。</p><p class="ql-block"> 其中,包括嫁给袁幼安的二女儿曾懿→才有了琼瑶的外公。[1]</p><p class="ql-block"> 袁励衡做过知县,是有名的清官。后来他改行从事金融业,大获成功,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交通银行行长,后被誉为中国银行业之父。</p><p class="ql-block"> 袁行恕的母系家族也很了得,母亲张仲芬同样出身书香世家,家族背景深厚。名门联姻乃是江南及各地历代盛行的文化传统。钱学森在1947年与我国的女高音歌唱家蒋英成婚。蒋家与钱家就是世交。蒋英的父亲是蒋百里、表哥是金庸、表弟是徐志摩,而表哥金庸的堂哥是穆旦,金庸的表外甥女就是琼瑶。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给了袁行恕的堂兄、历史学家袁行云,因此袁行云成为金庸的堂姐夫。金庸家族与琼瑶家族的联姻并非孤例。金庸所在的浙江海宁查家是显赫的书香世家,其家族成员也是通过婚姻与多个文化名门联结,正是因为强强联姻,才会英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袁励衡在子女教育上更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为国家培养出一群在社会上、文坛界享誉盛名的优秀儿女。大女儿袁晓园(1901~2003)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1936年回国任厦门市税务局副局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税官,1945年任国民政府驻印度领事馆副领事,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1947年定居美国,1953年任联合国总部秘书。袁晓园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诗书画相互辉映,表现出她的满腔爱国情怀和艺术青春活力。袁励衡三女儿袁行恕是诗书画俱佳的江南才女,其女儿琼瑶受到外祖父袁励衡和她的影响颇多。袁励衡四女儿袁静(1914~1999)写了《新英雄儿女传》,影响了几代热血青年,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袁励衡两个儿子都曾留学法国,成为社会活动家和实业界人士。[2]</p><p class="ql-block"> 袁氏家族重视教育,袁行恕的堂兄弟袁行霈(1936年-)是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专研中国古典文学,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代表家族在学术界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袁行恕出生时,父亲就已经功成名就。她的幼年、童年跟随父亲的官职走遍苏浙、京津,最后因任职交通银行总长,全家落脚在北平。</p><p class="ql-block"> 做为袁励衡的女儿,袁行恕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袁行恕的成长环境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新式教育,为其后来的文学素养奠定了基础。她自幼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精通诗词书画,尤爱古典文学。她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后成为有名的江南才女。</p><p class="ql-block"> 十六岁的袁行恕进入“两吉女中”求学,而恋上了年长七岁的国文教师陈致平。</p><p class="ql-block"> 1908年生于湖南衡阳的陈老师是一介书生,生活清贫,但思想丰富。袁小姐看中他的才气,主动追求,其大胆的举动吓得陈老师差点辞职。但最终还是接纳了这份纯真的感情。</p> 一个高中生,与自己的老师谈起了恋爱,当袁行恕向父母摊牌,要嫁给陈老师时,行长大人发怒了,坚决不允许——袁家好歹是名门,你看看上数三代,代代有进士,最小的也做到知县。<br> 但是他究竟还是小瞧了陈致平,不是挑家世吗?陈致平写信给在辅仁大学做教授的父亲陈墨西,打听自己家祖上是否有拿得出手的事迹。<br> 陈父得知详情,亲自写信给袁行长,一篇洋洋洒洒千字文,将陈家上数三代也挖了个遍。陈氏家族开房远祖陈朝知,官拜明朝镇威将军,反清复明失败后,隐居渣江毓秀村。(爷爷)陈维之,进士及第做过江西九江知州,(父亲)陈墨西师范毕业后留学日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1912年随孙中山回国,推翻清朝后,任甘肃教育司司长。袁世凯复辟后,陈墨西辞官归隐,从事教育。后又遵照孙中山招领,任北伐总司令部顾问,大业得成后,淡泊名利,现在做一名大学教授。<br> 袁行长接到信后,惊诧不已,陈家的家世一点也不逊色于袁家啊。当即同意女儿与陈致平的婚事。[3]<br> 后来,陈致平很有成就,继北京两吉中学之后再任教于辅仁等中学名校和国立广西大学、同济大学等,到台湾后又任教于台湾师大、辅仁大学等,有《秦汉史话》《中华通史》等文史著作传世,是位著名的历史学家。<br> 袁行恕与陈致平育有四名子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女陈喆(笔名琼瑶)。袁行恕的古典文学修养、丈夫陈致平的历史研究,共同塑造了琼瑶作品中融合历史感与浪漫叙事的独特风格。<br> 袁行恕出身于常州袁氏这一兼具金融实力与文化底蕴的家族,她本人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培养出琼瑶等子女,成为连接传统世家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桥梁。袁氏家族的兴衰与转型,堪称近代中国名门望族文化传承的典型缩影。 <br><br> 蒋仁老师的家族身世<br><br> 在琼瑶母女两对师生恋中,最让读者意难平的是蒋仁老师的际遇,凄美而又悲凉。<br> 蒋仁老师民国元年即1912年10月13日出生在湖南一个书香世家。蒋仁老师家族,三代办学兴教。蒋仁老师爷爷创办学校为永州三中前身;蒋仁老师大伯创办学校为永州一中前身;蒋仁老师父亲在历经浩劫后在永州四中教数学;蒋仁老师本人以及弟弟都曾先后在这些学校任教担任领导职务。这些学校仍在当地,都是名校。<br> 蒋仁老师毕业于大夏大学,源自于厦门大学离校师生在上海组建的私立大学,也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这位21岁就当中学校长的一零后教育界英才,在1933年—1935年先后担任零陵县中校长、教导主任;1935年—1949年担任省立七中(今永州一中)教导王任。即使烽火连天,颠沛流离,蒋仁老师一如既往地坚持教育事业!学校对他的评价是治学严谨,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在他的学生的回忆录当中,提供出来的几张他们校长和教导主任蒋仁老师的旧照。这些照片就连琼瑶可能都没有见到过。 <p class="ql-block"> 蒋仁为什么抛下妻儿一个人逃到台湾?在踏上台湾这片土地之前,蒋仁已在老家结过婚。他与妻子的相识相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抗战时期,他们都是流亡学生,患难中结为夫妻。妻子才华横溢且容貌出众,两人感情深厚,育有一女二子,第一个孩子是女儿,1941年出生,两岁时夭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是解放战争,国民党最后败退到台湾,蒋仁因政治因素(国民党身份,是要被当局清除的对象之一),无奈之下,他于1949年逃到台湾,与家人永别,此时,大儿子7岁,小儿子4岁。临走时,他的妻子把身上仅有的最值钱的五钱重的金镯子交给了他。1951年,当局针对国民党及去台湾的大陆家属搞清算,她的娘家人便逼着她改嫁,但她对蒋仁的爱坚如磐石,最后选择了绝决的方式——跳河自杀。地点是永州八景之一的香零山上,她以死铭誓对丈夫的忠贞和爱。由于尸体没有找到,所以最后是衣冠冢。另有一个小视频补充称:他的妻子并非是因娘家逼改嫁而如此決绝,而是因为当时的时局,要求她交出学校藏匿的武器,并且多次批斗她。战争年代,多数学校做了战备,而事实上她什么都没有做,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蒋仁老师1954年才得知妻子过世。</p><p class="ql-block"> 蒋仁老师1949年—1957年7月 在台北第二女中教书。他每天除了教书就一个人独来独往。他长得文质彬彬,有一种书生气息,诗词歌赋信手拈来。</p> <p class="ql-block">琼瑶就读台北第二女中时,蒋仁是她们的国文老师。琼瑶其他科成绩都一般,就国文很好。</p><p class="ql-block"> 18岁的琼瑶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这个比自己大25岁的老师。蒋仁也在不知不觉中因怜惜她的才华与脆弱产生感情。琼瑶自述这段关系为“崇拜与怜惜”的柏拉图式恋爱。有人说,蒋仁之所以对琼瑶产生怜惜的感情,是因为琼瑶比他小二十五岁,他看到琼瑶就会想起自己在战乱中失散的儿女。关于“怜惜”这个词,是琼瑶在《我的故事》当中自己坦露心声说出来的。她说:我对老师是崇拜,老师对我是怜惜。只是后来,两个人的感情发展成了师生恋,也是始料未及的。琼瑶还和老师合写了一本日记。后来就是这本日记作为证据被琼瑶的母亲拿着告发到了教育局,最终蒋仁被学校开除。两人分离后,蒋仁曾长期给琼瑶写信,但信件被拦截未能传达。</p><p class="ql-block"> 蒋仁后来远走他乡,临走他跟琼瑶说等到你20岁,我在嘉义车站等你。你一天不来,我等你一天;一个星期不来,我等你一个星期。后来不知道他在车站等了多久,琼瑶始终没有去。后来在《情深深雨蒙蒙》当中,琼瑶写了一首歌《离别的车站》,大概是有感而发吧。</p><p class="ql-block"> 蒋仁老师这时与此后在台湾的工作轨迹:1957年9月一1958年1月 台北师大附中;1958年3月—1959年7月 新竹芎林中学;1959年9月—1963年7月 桃园中坜中学;1963年9月—1979年高雄左营高中。无论到哪所学校教学,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极力想争取上他的班级,他上课时窗户外面围满了喜欢听他讲课的学生。许多学生因为他而疯狂迷恋国文这一学科。他一生治学严谨,为人忠厚,乐善好施。温文尔雅的蒋仁老师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继承者。</p><p class="ql-block"> 琼瑶21岁的时候嫁给了庆筠。婚后根据自己的初恋写了《窗外》。《窗外》火了,蒋仁也看到了。但是他拒绝在同学面前谈论到琼瑶的名字,他觉得那不是谈资,那是心痛的感觉。后来的学生说我们老师中等身材,喜欢穿长衫,头发梳的很齐。后来烟瘾很大,乡音也很重。蒋仁并非贫困潦倒,其拒绝琼瑶后期资助是因情感释然,而非经济需求。网上有传言琼瑶每月定期给老师寄钱,事实上是不符的。琼瑶陆续寄过几次,开始老师是收了,到后来再寄就拒绝了。蒋仁老师也不是缺生活费的人,他之所以开始愿意去接受琼瑶的钱,那对于他来说不是钱,是一段感情的羁绊。后来不收,是因为没有必要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照片,我们就可以看到,蒋仁,无论在何种境地都是文质彬彬,西装革履,仪表堂堂。这个人并不是颓废的,而是积极向上的。所有的合照中,蒋仁都是在c位,说明他的能力和受人尊敬的地位。</p> 1965年,左营高中的老校长退休,新校长上任,带来了蒋仁老师。左营高三学生回忆,蒋仁老师亲和风趣,文采斑斓,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蒋老师也有一方《窗外》男主角康南老师同样的砚台。后来同学们都知道了他就是男主原型,但是,他从不在学生面前提起琼瑶。上图就是蒋仁在左营高中与高三师生合影。那个时候蒋仁53岁。<br> 多年的孤独凄苦,妻离子散,蒋仁的生活中唯有三样东西:烟,酒,学生。琼瑶在自传里曾经说老师本来是不喝酒的,后来喝酒麻醉自己。而蒋仁的生活无论经历这样的变故和不幸,他在工作上从来没有颓废。学生对他的喜欢和敬仰让他感受自己的价值。[4]<br> 此后,原本儒雅英俊,温润如玉的蒋仁老师对与琼瑶那段遗憾爱情的执念,让他愈发沉溺于酒精之中。他时而清醒,时而昏睡,最终因长期饮用劣质米酒导致肝中毒,最后一次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喝醉返回学校路上,猝死在了台南的路边,结束了他充满苦痛与遗憾的一生。令人宽慰的是,蒋仁离世后,在十多年前,被大陆的亲人带回原籍湖南与他的妻子合葬在家乡。<br> 蒋仁的家族与身世折射出时代动荡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其与琼瑶的情感纠葛也成为后者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小说《窗外》)。<br> <br> 琼瑶产业链影视帝国<br><br> 琼瑶这一生凭借一支笔创设了琼瑶式浪漫王国,还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商业帝国。在成名之初,琼瑶就敏锐的捕捉到运营内容产业链的商业底层逻辑。她和第二任丈夫皇冠杂志社社长平鑫涛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早早布局,吃尽了红利。七十年的时间,皇冠集团已发展成跨文学出版、有声出版、电视、电影、剧场、画廊、现代舞团的文化集团;同时琼瑶夫妇打造了一个横跨文学电影电视剧的琼瑶IP王国,捧红了几代明星。琼瑶夫妇通过内容商业化赚到了巨额财富,2019年平鑫涛去世,根据他的遗嘱大致可以看出琼瑶夫妇的财富规模,琼瑶平鑫涛共同经营的皇冠文化集团曾传估值超过一亿美元,营收额度超过百亿新台币,但该信息并没有得到其公司确认。在遗嘱中平鑫涛把价值人民币六亿元的可园别墅、别墅内的各种古玩字画等文物、六亿新台币现金、皇冠文化旗下的皇冠影业分给了琼瑶,此外琼瑶和儿子陈中维儿媳何秀琼名下还有可人公司宜人公司和上海众杰公司,分别从事影视制作艺人经纪业务。琼瑶所有财产加在一起规模大概在人民币三十亿元左右。<br> 琼瑶出道正赶上了好时代,碰到了对的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电影监管制度放松,允许创办民营电影制作公司,健康写实成为电影圈的风向。琼瑶的言情小说不关注现实只关注男女情爱符合监管要求,也满足了公众对情感的需求。琼瑶的伯乐平鑫涛是当时台湾通俗流行文化的旗手,给她提供平台,帮她打开了知名度。平鑫涛的堂伯是被称为民国沪上出版枭雄大财的万象书屋老板平吉亚,创办了上海滩知名的万象杂志。1954年2月,平鑫涛继承伯父衣钵,在台湾创办了皇冠杂志社,出版皇冠月刊。到1962年皇冠杂志社已初具规模,从翻译转向创作并参照欧美作家的经纪人制度建立了自己的经纪人制度,网罗了一批作家。1963年6月12日平鑫涛接替《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从那时起左手报纸右手杂志的平鑫涛成为台湾最有权势的文化人之一。1960年皇冠杂志刊登了琼瑶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情人谷》。1963年7月21日琼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刊登在皇冠杂志上。平鑫涛还帮琼瑶在联合报副刊上连载《烟雨蒙蒙》《菟丝花》等小说,扩大了琼瑶的知名度。琼瑶小说的流行吸引来电影人改编拍摄电影。1964年台湾三家电影公司购买了琼瑶小说《追寻雅记》《菟丝花》《烟雨蒙蒙》和《三朵花》的电影版权。1965年8月由《追寻》改编的电影《婉君表妹》一炮而红。1966年改编自《窗外》的同名电影又获得成功。 1967年香港邵氏电影翻拍了琼瑶的三部电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成功刺激了琼瑶,她要做自己的电影。1968年琼瑶和平鑫涛成立了火鸟影业公司,琼瑶亲自担任编剧和监制,拍摄原汁原味的琼瑶电影。此时围绕琼瑶小说平鑫涛也打造了四个平台:皇冠杂志、联合报副刊、1965年成立的皇冠出版社,加上火鸟影业公司,基本形成了包括杂志报纸出版电影等多个业态的内容产业链雏形。琼瑶跨界电影的道路走的并不顺利。香港武侠电影的冲击,加上台湾电影业本身的竞争激烈,琼瑶又是入行的新人,导致她拍摄的《月满西楼》《陌生人》卖座率很低,琼瑶赔光了积蓄后公司难以为继,1969年火鸟影业关门。<br> 火鸟影业关门后琼瑶继续写作小说,到1976年琼瑶在电影圈沉寂七年后再度出山,此时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又火起来了,《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一帘幽梦》和《秋歌》等改编电影的票房大卖,琼瑶和平鑫涛、台湾电视圈收视率大神盛诸如等人合资成立巨星影业公司,琼瑶不再把小说版权卖给电影公司,全部由自己改编拍摄成电影。她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流程,先选演员再改编剧本,而不是先有剧本再选演员。琼瑶的身份转变为编剧和经纪人,在巨星公司,从改编剧本,选演员,签合同,拍摄到发行,精力超人的琼瑶都亲力亲为。在她的操持下,公司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我是一片云》票房大卖,随后推出的《月朦胧鸟朦胧》《聚散两依依》等影片也获得了成功。 到此时,琼瑶夫妇的内容产业已包含杂志出版,电影和艺人经纪等业态。平鑫涛的皇冠杂志、皇冠出版社在全力捧琼瑶的同时,也相继签约了张爱玲、三毛等知名作家,逐渐成为台湾出版界的头部公司。1966年起,皇冠杂志和出版社连续刊载张爱玲作品,掀起张爱玲热,琼瑶负责的巨星公司也越来越成功,制作的电影部部大卖,捧红了大批明星,如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归亚蕾等等。不过,琼瑶电影在连续红了六年之后,遭到市场的淘汰。1982年,琼瑶拍摄的三部电影上座率都不理想,巨星公司出现颓势。此时港片和好莱坞大片冲击台湾市场,观众有了更多选择,因为了琼瑶套路化的电影,1983年,琼瑶找来了郑少秋、陈玉莲、费翔担纲主演,试图挽回颓势,但拍摄的《昨夜之灯》再遭票房惨败,琼瑶对市场失去信心,宣布退出电影业。退出电影后,琼瑶也拒绝把小说版权卖给别的电影公司拍。从此,琼瑶电影彻底告别了电影圈。1965~1983年,琼瑶电影撑起了台湾的电影市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18年间,根据琼瑶小说改编或由琼瑶自己编剧制作的电影多达50部。<br> 1986年,琼瑶开始跨界进入电视行业,转战小屏幕。当时平鑫涛担任电视剧《亲情》的制片人,遭遇剧本荒,找琼瑶救急,结果电视剧火了,琼瑶和平鑫涛顺势成立了怡人传播公司,正式开拍电视剧。公司拍摄的第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在台湾华视首播结果创下高收视率。此后,琼瑶又翻拍了《烟雨蒙蒙》《庭院深深》《在水一方》《海鸥飞处》《彩云飞》等都获得了高收视率。1990年,《婉君》《哑妻》《三朵花》和《雪珂》等四部琼瑶剧先后被搬上了台湾电视荧屏,又创下了收视新高。在琼瑶夫妇打造的商业版图里,内容版权是核心资产,无论出版还是影视制作、发行都以琼瑶的内容版权为基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琼瑶创作能力下降,她的小说反响一般,但改编成电视剧却很火,这样她更重视内容版权。琼瑶对版权的强势体现在影视剧改编的全过程,她不但决定演员的选用以及剧情的删减,甚至如果拍摄不如她意,她也可以要求重拍。1989年起,琼瑶与湖南卫视合作翻拍电视剧,进军大陆市场,她还是一直把控版权、话语权。当时琼瑶为大陆翻拍的电视剧提供资金、技术和演员,湖南电视台负责拍摄。到1992年,双方合作模式改为合拍,琼瑶身在台湾,也会严格把控拍摄质量,会针对细节提出修改要求。双方合拍的电视剧《六个梦》、《梅花三弄》等都获得了高收视率。1996年4月28日,琼瑶宣布放弃台湾市场,彻底转战大陆市场。琼瑶在大陆最成功的版权运作案例是《还珠格格》,《还珠格格1》创下47%的收视率,《还珠格格2》更是获得惊人的65%的收视率,还珠热还从大陆烧到了港台,此后更传播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还珠格格》系列电视剧的热播带动了相关音像资料VCD、同名小说、影视歌曲光碟、挂历、明信片、笔记本等产品的销售。许多出版社重新重磅推出琼瑶小说集带动了纸书的销售。琼瑶的相关产品以内容版权为基础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兴旺。在大陆的版权运营为琼瑶带来了巨额收入,至今琼瑶在大陆版权的收入虽没有官方数据但规模应该不小,有一个可参考的公开数据,截至2007年大陆电视剧版权为琼瑶带来了两亿元收入,这还不包括其他市场的版权收入。<br> 2019年第二任丈夫平鑫涛去世后琼瑶马上从皇冠集团收回琼瑶商标和65部著作的版权。因为根据平鑫涛的遗嘱,皇冠集团分给了自己与前妻生的三个孩子,琼瑶始终要把内容版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丈夫在世时可以丈夫代管,丈夫去世了就自己管。在琼瑶自杀去世后,她给自己唯一的儿子陈中维留下了巨额的个人财富和所有作品的版权,以及4家公司,可人公司、怡人公司、中杰公司和皇冠影业。在这些资产中,最重要的资产无疑是琼瑶的内容版权,没有内容,其他资产都是空壳。[5]<br> 至此,袁行恕和琼瑶母女的师生恋故事,跨越了民国动荡与台湾文化转型期,精彩地演绎出了书香世家在师生间文化传代的精典言情版。<br> 注释:<br>[1][3]浮玉笙:《琼瑶母亲袁行恕:常州袁氏五姐妹,为何她生出了位“言情教母”》,“今日头条”2022-04-14 16:09。<br>[2]袁励衡_武进近现代名人袁励衡-电商名人网页。 <br>[4]晓徙历史:《蒋仁21岁当校长,与师妹相爱成家,分离于战乱,死后夫妻同葬家乡》,网易2024-12-25 11:22 •河南。<br>[5]摘要自“犇爷瞎扯”小视频《琼瑶建立数十亿商业帝国 言情教母琼瑶的璀璨人生》。<br><br> 二0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二0二五年二月七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