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谣谈年俗

老仲

<p class="ql-block">作者/老仲</p> <p class="ql-block">【读童谣谈年俗】</p><p class="ql-block">——社会变革中传统的阵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正月初十,春节已过,各行各业也陆续按部就班地回到各自正常的秩序。可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心里总是会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年味正在慢慢地淡去……</p><p class="ql-block">我正坐在卧室的阳台上饶有兴致地看着外面的雪飘,厅里闲播的电视忽然传来稚嫩清脆的儿歌声,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些记忆里的儿歌童谣和蕴藏在其中的年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孩小孩你别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p><p class="ql-block">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p><p class="ql-block">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p><p class="ql-block">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p><p class="ql-block">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p><p class="ql-block">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大都对这首童谣是有记忆的吧。小时的我虽然记不全,但是印象依稀。也没有考究这童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传下来的,但却把小孩盼望过年的心情和民间在腊月特别是小年后迎年的习俗节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童谣是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腌腊八蒜、喝腊八粥、过小年、大扫除、供“灶神”、挂灯笼等。童谣里说进了腊八就是年,腊月是忙碌的、欢乐的、期盼的。</p><p class="ql-block">记忆里,姥姥到了腊月就盘算着过年的计划,按照习俗一天天忙碌着。印象深刻的是过小年这一天,把屋里的各种家具、物件搬出来试擦,清扫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姥姥是主角,我就是个小跟班,跑前跑后的帮忙。现在想一想老一辈人对年俗的那种信仰、敬畏、执着,真的很令现在的我们感叹!这其实就是一种热爱生活的形式,并从这种形式中感受一种精神层面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可现在的我们呢?懒惰了,空洞了,荒芜了。就是在临近春节了简单地擦擦窗玻璃,打扫一下卫生,准备一些比平时稍微好些的食品,用一种时尚的说法,叫松弛感吧。慢慢的,节日的习俗被简单化,甚至被忽略。</p><p class="ql-block">从腊月到春节,儿时的记忆是充满了趣味的快乐,令人难以忘怀。即便辛苦着,劳动着,拮据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九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九不算九,</p><p class="ql-block">三九四九冰上走,</p><p class="ql-block">五九六九棍打不走,</p><p class="ql-block">七九八九河边看柳,</p><p class="ql-block">九九耕牛遍地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另一种版本:</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九不出手。</p><p class="ql-block">三九四九冰上走。</p><p class="ql-block">五九六九沿河看柳。</p><p class="ql-block">七九河开,八九雁来。</p><p class="ql-block">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还有其它的版本吧,哪个是标准版本,我不知道,反正差不多,也可能是地域的不同使得内容略有差异吧!</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最早背诵的是第一种版本。最初完整的内容是从当时一本《烟台地区小学生范文集》里的一篇作文里看到的,作者是莱阳县姜格庄公社的一名小学生,名字忘记了。多少年过去了,这个细节我依然记得。</p><p class="ql-block">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从冬至节气起开始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p><p class="ql-block">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出了九,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到了春耕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目前,虽然立春了,但是还在“六九”天中,真春正一步一步的向我们走来,让我们慢慢地去感受吧!感受时令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细节。去河边走走,看看柳色的变化,去郊外的田野走走,看看正在返青的麦苗,偶尔抬头望望,能否有幸看到北归的雁行…眨眼之间,就到了春耕时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月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p><p class="ql-block">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面,</p><p class="ql-block">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p><p class="ql-block">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炸丸子,</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元宵圆。”</p><p class="ql-block">无需赘言,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在外忙碌的人们、四面八方的游子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停下旅途的脚步,回到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家人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除了吃团圆饭,还有一些饮食习俗。这首正月歌,写了初一到十五的美食习俗,从正月初一吃饺子,到正月十五吃汤圆,是一首完整的年味童谣。至于吃什么,已基本成为定式。</p><p class="ql-block">饮食的习俗我们今天有遵守吗,显然没有。除了初一吃饺子,十五吃元宵,大部分人还能遵循外,其它的日子吃什么,可能每家就会有所不同了。我们把传统的习俗内容省略了又省略,不知是时代进步了,还是传统落伍了。反正吃出来的年味离我们的记忆越来越远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衣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p><p class="ql-block">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p><p class="ql-block">大家乐,乐淘淘,</p><p class="ql-block">大家一齐迎接新年到。”</p><p class="ql-block">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自从民国引进公历后,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草木复苏。大家穿新衣戴新帽,吃团圆饭,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穿新衣戴新帽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这些野小子虽然不像那些爱美的小姑娘那么愿望强烈,但是还是有些期望的 ,一件面料新鲜、式样新颖的服装还是有着不小的诱惑力的,穿在小伙伴面前还是倍有面的。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没有这个概念了。好像现在的孩子也不太在意这个了。这得益于经济发展,得益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审美需求不再局限某一个节点。</p><p class="ql-block">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多样,信息面的扩展,春节,这个节日的一些传统习俗也在一点点的丢失,传统意义上的年味也在渐渐的淡薄,这应该是不可避免的吧!但这不也正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现实中我们物质生活的富足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吗!但我想,春节,这个我们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精神实质和文化意义则会不断地传承下去。大家认可吗?</p><p class="ql-block"> 2025、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