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陪爱人去乡下看望她舅舅。她舅舅今年九十二岁,她舅妈前年冬天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七岁。老两口一辈子一儿一女,表哥今年七十一岁,表姐六十八岁,嫁到了十里外的另一个村子。表嫂三年前因病去世,所以父子俩相依为命,一直住在村子里。尽管刚过了年,但村子里静悄悄地。她舅舅说现在村里只剩七八口人了。都是年龄大,不愿随孩子们去城里生活的老人。听着老人的叙说,看着清冷的村子,我不由地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爱人三个月大时,她母亲在从娘家返回婆家途中因中产后风而撒手人寰,年轻的生命在十九岁的那一年被按下了终止键。几经波折,在三岁的时候,爱人被外公外婆收留。所以外婆的村子就成了她永久的故乡。从1990年结婚起,我就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都要抽时间回村子里几次,一是回去看看她外公、她舅舅舅妈以及表哥一家,二是在工作之余短暂地离开纷繁嘈杂的城里,享受几天乡下宁静而安逸的世外桃源似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除了在外工作和上学的一少部分人外,大多数的人都在村里生活。农村人大多延续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耕读传家。人们家里养着鸡、猪、牛、以及狗呀猫呀之类的东西。家家户户都守着那几亩的口粮地,种粮、种菜。鸡蛋除了小孩吃的都会在集市上卖掉换钱。猪就是家里的钱袋子,供孩子们上学,一年杂七杂八的零花钱都在它们身上。牛是用来耕地的。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凡是吃的东西都是自家地里产的。有时候来村里卖东西的都是用粮食换的,农村人手里很少有闲钱,即使有也舍不得花,但是用粮食来换,他们更容易接受,毕竟自家地里产的东西,用他们的话来说:自家地里的,值不了几个钱!村里的人际关系也很简单,你吃我家几颗枣,我吃你家几个桃子都不是个事儿。村里的人热情好客、善良而淳朴,你给他抽支烟,他能念叨你半天的好。因为常年干旱,村子里家家都打了旱井,吃水就是井窖里收集的经过净化处理的雨水。而枣树修剪时裁剪下来的树枝、秋收后庄稼产生的秸秆柴禾都是生火做饭的材料。秋收季节是村里最热闹的时节,人们脚步匆匆,打枣的、掰玉米棒子的、刨土豆红薯的、割谷子高粱的……人们说着、笑着、呼喊着、孩子们追逐打闹着,各种声音汇集成一首美丽的乐章。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然而,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向前,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城镇化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碌碌碾过宁静的乡村。随着城镇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村子里的人们如同候鸟一般,陆续告别了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乡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奔赴大大小小的城市,去追寻自己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走出了大山、离开了村庄,人们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他们一去不复返,再也不肯回到曾经热恋的故土。村子里没有洗澡的地方和条件,经常停电,没有网,没有电影院,没有网吧,没有肯德基,没有超市,没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在城里,因为吃苦耐劳,农民工大受欢迎。他们惊讶地发现,打工三五个月挣的钱放在村里,即使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也望尘莫及。于是,更多的年轻人毅然决然地离开村庄,奔向城市。</p> <p class="ql-block">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付出了最艰辛的努力,得到的却是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的回报。他们住在城市周边条件最差的老破小住房里、城中村、甚至有的租住在潮湿而昏暗的地下室里,吃着最廉价的饭食,穿着打工人的工装、甚至是印着广告的衣衫,只为了能在城里生存下去,只为了能付得起孩子们高昂的学费,只为了支付得起家人生病时所需的昂贵的医药费……</p> <p class="ql-block"> 村里能走的人都陆续离开了,于是大片的农田荒芜了,枣树凋零了,人口的大量外流,让村庄逐渐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变成了一个空壳。农村的学校也因生源不足而难以维持,昔日书声琅琅、人声鼎沸的校园早已人去楼空。孩子们不得不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上学。这看似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实则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p> <p class="ql-block"> 乡镇的煤矿逐渐被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兼并,随着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大型采煤设备的投入,地下的采掘坑道不断向四周掘进,地面村庄的房屋、窑洞由于地层的陷落而裂缝坍塌。于是镇里、县里会同煤矿对涉及的村庄进行异地搬迁安置,但是,每年价格不菲的物业管理费、取暖费、电梯费等等费用根本不是村民们能够负担得起的。因为是异地安置,政府只负责安置人,而村民们在安置地是没有土地的,这种形式的安置使他们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联系被生生切断。于是,不少村民宁愿冒着住房坍塌的危险留在村里,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世代生息的故土。为了保证城镇化的成果,地方政府用铲车强行推倒了老百姓村里的房子和窑洞。这些承载着无数家族记忆与情感的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下,仿佛是乡村历史的一声长叹。承载着几千年厚重历史的乡村文明也随之轰然倒塌。这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也是一个触动着每一个关注乡村命运的人心弦的沉重的话题。这是村之殇!也是乡村文化之殇!这村之殇,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是时代的伤痛,是文明的代价,它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了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大地上,让人们为之惋惜,为之感慨。它所蕴含的无奈与悲哀,值得我们深思与铭记。</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迁徙之路。曾经热闹非凡、人口多达几百上千人的村子,如今只剩下寥寥几个或几十个不愿离开的老人。他们守着那片渐渐荒芜的土地,守着那座充满回忆却又破败不堪的村庄。农村的房子,有的在推土机的作业下被彻底拆毁,有的则在风雨的侵蚀下,因无人居住而破败坍塌,宛如一个个风烛残年的老者,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叹息。</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地指出:“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一指示深刻地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本质和核心,强调了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权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城镇化。地方政府不应该把城镇化率作为考核政绩的唯一标准。一些地方的做法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背道而驰。他们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和政绩,盲目推进城镇化,忽视了农村的发展需求和农民的利益,也忽视了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乡村振兴的初衷,也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p> <p class="ql-block"> 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对中国人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能享受到城市的发展成果,又能保留自己的根和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