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亲爱的书友们,新年好,欢迎来到第264期读书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春天,四季轮回中最为温柔与生机的季节,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悄无声息的拂去冬日的严寒,为大地披上一袭翠绿的新衣,人们褪去臃肿换上轻盈,在户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这几天我仿佛听见万物复苏的细语呢喃,看见生命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它不仅是自然界的觉醒,更是心灵的复苏。春天是气息的诗篇,走在东湖里,碧水蓝天,小桥亭榭,游人如潮,一派国泰民安,腊梅花的香味似有似无,让人心旷神怡。春风拂面,带着微微的凉意和无尽的温柔,轻拂过每一寸肌肤,带走冬日残留的寒冷,让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在。在这个季节里,人们似乎更容易被美好触动,对家人、朋友乃至整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爱与希望。春天,生命的季节,让我们在繁忙与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余秋雨老师在北大的讲堂中曾经说过:如果为了一件事浪漫去死的那些人还是一个孩子;但是为了一个目标一个使命屈辱的活着的那些人才是成年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今晚就让我们再次追慕先贤,对话圣哲,追寻祖先的脚步了解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接下来开启有书共读。今晚我们读《中国文脉》之《历史母本》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今晚我将用三方面的内容解读关于司马迁和《史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史记》创作的初心和历史背景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部伟大的著作得益于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伟大的作家得益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汉厚积薄发的时代。司马迁比汉武帝小20岁。约公元前135年出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幼年时期的司马迁在龙门山麓过着耕牧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司马家族自周朝起便肩负着掌管史籍的重任,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更是大汉王朝的太史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司马谈一心想要梳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辉煌过往,励志创作出一部旷古烁今的鸿篇巨作。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司马迁十岁便可学习并诵读晦涩的古文典籍,而后,他有幸跟随儒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潜心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岁时,在父亲的精心策划下,司马迁踏上了游历天下的壮阔征程,他探访古老而神秘的遗迹,在山川大地间执着探寻着历史留下的深深印痕,他的足迹遍布辽阔原野,每到一处,他都仿佛能看到历史的风云变动在眼前徐徐展开,那些古老的故事和英雄的传奇让他心潮澎湃,壮游归来的司马迁被任命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近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随从的司马谈病倒在洛阳。临终之际,司马谈将自己毕生未完成的记录历史的遗愿托付给儿子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接替父亲成为大汉朝新一任的太史令,同时也毅然肩负起父亲的遗志,矢志不渝的完成那部伟大的著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太史令又称“史官”,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史官出现在夏朝,史官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秉持着自己的操守,是为了坚持真相死都不怕的一群人。著名的“崔杼弑其君”就是史官坚持原则前赴后继最有力的证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西汉太史令的职责并非仅仅局限于修史,还需要负责监管国家的天文历法。在司马迁等人的积极提议下,汉武帝决定改历,同时下令落下闳、邓平等杰出的天文学家于公元前104年,成功制定出了崭新的历法——太初历。将正月定为岁首,并把24节气纳入其中,此后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人沿用至今的农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同年,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撰写。每天他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典籍里,精心梳理着历史的脉络,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晋》、《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收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他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比如《三皇》,他以本纪作为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采用阐疑的态度,或者详细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史记》取材广泛,司马迁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详细,内容丰富,这也是在没有录音、录像等设备的时代,司马迁可以写出史记的素材来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然而,伴君如伴虎,福祸一瞬间。公元前99年,因为外交失败,西汉和匈奴爆发了著名的浚稽山之战。浚稽山之战的双方分别是:西汉名将李陵5000步兵,匈奴单于3万骑兵和后方合围的5万散兵,双方人数比例高达1:16,而且16的一方是匈奴骑兵,由于未能对李陵军队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双方实力相差悬殊,造成李陵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陵迫不得已做了匈奴的俘虏。汉武帝雷霆震怒,责令朝中百官都要口诛笔伐,痛骂李陵的失职和背叛。当时37岁的太史令司马迁出于对正义与事实的尊重,挺身而出为李陵仗义执言。在汉武帝看来,这是司马迁在为李陵开脱,挑战自己的皇权,这一行为彻底触怒了汉武帝,随后司马迁被判处死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依西汉律法有两种方法可免死:一是交纳50万赎金,二是宫刑。但司马迁囊中羞涩,亲朋好友此时也纷纷离他而去,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内心的痛苦如潮水般将他淹没,在生与死的艰难抉择中,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力,经过艰难的思考与挣扎,他排除了儒家关于临辱即刻死节的思想,突破了儒家的死亡观 ,还有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历经的磨难让他备受鼓舞,更重要的是还有父亲的遗愿等待他去完成,思想的深刻转变使他最终选择了忍辱负重,顽强的活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后担任中书令,以宦官身份在内廷侍奉,他将自己满腔的愤怒都化作如椽的大笔,继续著书《史记》,但对于朝廷内外的一切再无兴致,从此一直走在愤书偿辱的道路上。大约在公元前90年《史记》问世,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130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以人物为中心,记录4000多人,精心细琢的有300多人。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汉高祖贪财好色,诛杀功臣;汉景帝刻薄寡义;汉武帝穷兵黩武等等事实。他知道这样的记载势必会引起武帝的震怒,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且汉武帝还很有可能会篡改或者焚毁《史记》,所以司马迁把《史记》一式两本,正本藏于名山,副本留在长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反复强调此事,就是为了让后人能够知晓,让《史记》传至后世。皇天不负苦心人,司马迁去世多年以后,当时《史记》副本已经被汉武帝篡改的缺章少篇,面目全非,而正本在班固著的《汉书 司马迁传》记载,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才将《史记》的正本公之于史。从此,一部前无古人的史学巨著终于浮出水面,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关于司马迁的生命终结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引述《报任安书》之后,紧接着写道:迁死后,书乃见出。也就是说,司马迁在写完《史记》和《报任安书》后,就在历史中消失了踪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二,《史记》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5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司马迁世界历史之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称。中国有两位古人入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分别是:孔子和司马迁。司马迁不但是一个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还是一个旅行家,半个科学家。史记全书130篇,约52万字,是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是24史中的第一部,以后的23部在写作体式、结构和风格上都是以史记为楷模和标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据粗略估计,现在我们说的汉语当中,常用的成语大约有300多个出自于《史记》。司马迁在历史上第一次综合总结了上古到秦汉的传说,以此厘清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将我们民族的族源上溯到了上古的炎帝和黄帝,从此以后我们才叫:炎黄子孙;并且也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战国以来互相纷争对立的列国,还有和这些列国长期并存的各种族群,融入了一个大的中华民族,给中华民族的后人奠定了一个统一和谐的多民族国家。唐诗、晋字、汉文章是典范和传世之作,在这些题材中,它们都以《史记》为范本,所以司马迁就是审美标准。在《史记》中他极具创造性的运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多种体例,全面系统的记录了历史的兴衰变迁,人物的悲欢离合。在这部巨著中,他倾注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无尽思索,对正义的不懈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史记》犹如在历史长河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基石,更是对文学创造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司马迁用一生书写了不朽的传奇,《史记》宛如史学天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耀眼夺目,令人敬仰。司马迁以人为本,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无数的英雄豪杰在他的笔下一一展现。在实际的130章,52万字的篇幅中专写人物列传的字数占全书70%。司马迁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以自己莫名的屈辱换来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他是二十四史的总策划,是他规定了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历史规范、历史责任,他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历史中人,使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报任安书》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报任安书》也叫《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仁安的一封回信,全文约两千八百字,堪称:千古第一奇文。汉武帝一生出巡38次,司马迁陪同的有26次。任安,字少卿,西汉北军的将领是司马迁的故交。司马迁受完宫刑后,以宦官身份在汉武帝身边做了中书令。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西汉宫廷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刘据事件,当时仁安作为北军主帅,手握朝廷最精锐的兵力,负责保护京城和皇帝的安全。在巫蛊之祸中,任安既不出兵帮太子刘据,也不协助丞相刘屈氂他持观望态度。巫蛊之祸被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仁安骑墙坐观成败,就是对皇帝的不忠,被论罪腰斩。入狱后的仁安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在汉武帝面前,像为李陵力争那样搭救自己。任安曾是司马迁的知心朋友,他曾在司马迁处于困境之时,帮助他料理父母和妻子的葬礼,照顾过他的女儿。但是对于仁安的请求,司马迁无情的拒绝了。司马迁在仔细权衡利弊后,给任安以一份《报任安书》给予了答复。在信中,司马迁以激愤之情痛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真挚的表达了无力为仁安求情的无奈。并说明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以残缺之躯推贤进士违背君子原则,二是为了完成父亲未尽的事业巨著《史记》忍辱负重。因为司马迁知道,替仁安求情,即使侥幸成功,也不过是生命稍稍延续,而且武帝如果震怒,不仅之前的努力白费了,他会再次卷入更大的政治漩涡,自己用心血写的史书也会前功尽弃。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选择了与《史记》同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报任安书》中的经典语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贤士为了解自己的人效力,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修身者,智之府;爱施者,仁之端;取予者,义之符;耻辱者,勇之决;立名者,行之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善于修身,是智者的标志;乐善好施,是仁者的开端;懂得取舍,是道义的表现;知道耻辱,是勇敢的决断;树立名声,是行的极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3、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得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祸患没有比贪欲私利更悲惨的,悲痛没有比心灵受伤更痛苦的,行为没有比侮辱祖先更难堪的,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严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4、戴盆何以望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头上戴着盆子,怎么看得见天。5、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友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我家境贫困,钱财不够拿来自己赎罪,没有朋友来营救,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没有为我说一句好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7、勇怯,势也;强弱,形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勇敢和胆怯,是形势造就的;强和弱,是具体情形决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越超群、洒脱不拘的人,才能见称于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9、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意:周文王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才有《国语》;孙膑被剔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秦始皇贬谪到蜀地,社会上才流传《吕览》这部书;韩非子在秦国被囚禁,撰写《说难》《孤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0、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大意:想研究自然现象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历史的变革,成为一家之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段休息放松,一首好听的《世界赠予我的》歌曲送给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王菲通过空灵的声线,传达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人生得失,皆是馈赠,每一段经历都有其中的深意。尽我所能,敬我所不能。要始终坚信,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用。生活给予的一切无论甜蜜还是苦涩,都是成长的养分。愿我们一念转,万念生,照见内心,温暖前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几千年来,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我们民族历史赓续延绵。让我们站在时光的河岸,回望读过的书籍,它们不仅是文字的积累,更是心灵成长的足迹;</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灵魂的灯塔。指引我们穿越迷茫,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光明。</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们从每次阅读中汲取力量,学会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蜿蜒前行;以深邃的目光审视生活,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新的一年,愿我们温饱无虞,初心不改,无需借光而成为自己的太阳,期待每时每刻遇见更好的自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