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滨健广东行(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小景,陈家祠)

冰山巍峨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1日,入住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63层顶层直升机平台,开了酒吧,可俯瞰市景。</p> <p class="ql-block">可远眺广州塔,双子塔。</p> <p class="ql-block">朝霞。</p> <p class="ql-block">日出。</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2日,游览了广州陈家祠。</p><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是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广府文化中祠堂文化的具象体现,是广州市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是观众了解广州、了解广府传统建筑艺术的必备打卡地。陈家祠堂是广州市的文化旅游景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也是以陈家祠为馆址建设。</p> <p class="ql-block">1988年,陈家祠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22年3月,陈家祠堂入选广州市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陈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广东民间有俗谚:“天下李,广东陈。”千百年前,陈氏一族与千千万万中原先民一起,带着奔赴新生活的希冀,南迁岭南,扎根广东,开枝散叶。陈姓远祖为舜,舜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为“五帝”之一。传说,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居住在妫水边(今山西永济),所以有子孙便以“妫”为姓。</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陈姓已是广东最大的姓氏,民间有了“广东陈”的俗谚。1888年,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清政府第一任驻美公使)、陈伯陶(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等48位广东陈氏乡绅联名邀请全省七十多县陈姓宗亲共商建祠事宜。这些陈姓宗亲之间并没有系谱关系,开始也互不认识,只是公推陈太丘为共同先祖。</p><p class="ql-block">当时广州城内常常一房难求。为了让来省城办事的宗族子弟有个落脚地,各姓族人组织同姓宗亲在广州兴建祠堂式建筑。与普通宗族祠堂不同,这种祠堂式建筑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群体合资捐建的,故称为合族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p> <p class="ql-block">聚贤堂位于陈家祠堂主体建筑的中心,作为建筑的中进主殿,聚贤堂是建筑群中最大、最深的建筑。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是已知岭南祠堂建筑中最大、最为繁复的脊饰。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集资、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是香港建筑商陈照南,他也是黄埔国防炮台的设计师、承建商。</p><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表面上由40多位“绅耆”出名发起,实际上整个筹建工作的全面主持人是陈照南(陈棨熙)。陈照南拥有“同知衔”,这是捐纳所得的虚衔,并非实官。</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砖雕是广东砖雕,以精心制作的水磨青砖为主要材料,雕刻非常精细,细如发丝,所以又被称为“挂线砖雕”,陈家祠堂的砖雕主要是分布在外墙、墀[chí]头等处,在正面外墙上有6幅大型砖雕,还配有不同字体的砖雕书法诗文,而在陈家祠堂正面的“德表”“蔚颖”“昌妫”和“庆基”四个门的位置,门楣处都镶嵌着繁复的砖雕,饰以花卉果木、法宝纹和几何纹样等,院内还有26幅墀头砖雕,既有“姜子牙拜将”“群英会”等历史故事,又有“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是存留的古建筑中,以广州陈家祠堂、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悦城龙母祖庙等处的灰塑较为出色,陈家祠堂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并且构思精巧细腻,别致大方。以陈家祠堂的门厅及倒座房垂脊上的一对灰塑工艺独角狮为例,头部的“浓墨重彩”,狮身的简单处理,头身与鬓毛相互连接,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除了做好保护和管理利用馆址陈家祠堂的工作外,还承担起工艺博物馆的职责。建馆六十多年来,在杨铨、商承祚、容庚、冼玉清、谭畅、李知非等一大批关心博物馆藏品建设的爱国人士、著名学者和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无私捐赠,以及几代工艺馆人多方努力征集下,博物馆已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套),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套),是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较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博物馆的藏品多达几十个种类,是石湾陶、广彩瓷、象牙雕刻、粤綉、广州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的载体,涵盖了广东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博物馆加强了对馆藏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对各工艺门类的田野调查,同时改进展览布局并提升展览设施,策划举办了多个专题展览、论坛和教育活动,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为省内联络工艺大师、做好工艺整理、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分别由文如壁、宝玉荣、美玉成、吴奇玉等店造,其数量和规模反映了当时广东陈氏宗族的经济实力,陈家祠堂的陶塑脊饰,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如永不落幕的高空戏台等着人们观赏。石湾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石山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脊饰中的故事题材采用民间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来表现,较为通俗化,反映当时的社会俗尚。</p> <p class="ql-block">铜铁铸和彩绘,在陈家祠堂建筑装饰工艺中使用并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民间艺人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得月台围栏产生宛如国画般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木雕在陈家祠堂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木雕业在明代逐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陈家祠堂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这些木构件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体,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rù]富丽,充分显示了明代的木雕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刘庆伏狼驹”砖雕取材自历史故事,描写北宋年间,西夏国送给宋王朝一匹称为“狼驹”的烈马,声称如果不能降伏此烈马,西夏国就兴兵攻打中原,结果勇将刘庆制伏了“狼驹”,西夏国只好臣服于宋朝,砖雕刻画了40多个人物,中央站立的是兴高采烈的刘庆,旁边是西夏官员沮丧地看着被降伏的“狼驹”,构图巧妙。</p> <p class="ql-block">广东石雕产于潮汕、肇庆、西樵、番禺等地,尤以潮州石雕较为著名,艺人以圆雕、通雕、浮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岭南花果、珍禽瑞兽、人物造像,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地方特色。陈家祠堂内,石建筑构件为数不少,多加有雕饰。如抱鼓石、石狮子、月台、台基、墙裙、柱础、券门、垂带、台阶、栏杆、栏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这些易受阳光和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都选用了花岗岩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坚固耐用。花岗岩石浅灰的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深沉主调形成对比,相互反衬,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多谢观赏!</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取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