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客家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国家二级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正大门为圆形的两层牌坊结构,形似客家土楼。</p> <p class="ql-block">一进大门,迎面墙壁上的大字引人注目,这个字在客家话中是“我”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两层,一楼的主题是“梅州——客家人的心灵家园”。</p> <p class="ql-block">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梅州古属百越地,秦汉时期为东南连闽越、西北接扬越、西通南越的交汇之地,是中央政权统一岭南的军事重地。</p> <p class="ql-block">商绳纹三足夹沙灰陶鬲</p> <p class="ql-block">战国素胎S形纹双穿耳陶盖壶</p><p class="ql-block">汉青釉方格纹陶罐(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50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主帅屠睢战死,秦军大败。赵佗奉命戍越,驻防龙川。期间,赵佗按秦制设乡、亭、里制,和辑百越,屯垦开荒,传播文明,整军备战,为最终平定岭南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县令,属南海郡。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及湘赣闽部分地区。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赵佗继任南海尉。中原陈胜、吴广等起义风起云涌,秦朝灭亡。为避中原战火殃及岭南,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汉使陆贾出使南越,册封赵佗为南越王。</p> <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219年秦第一次攻越失败至公元前214年第二次攻越,赵伦奉命戍越,戍守范围包括长江水域与珠江水域之间东西走向分水岭的广阔山区,横跨现在的广西、湖南、广东和福建四省,而戍越总部设在古龙川境内,古龙川因此成为“赵佗乘此县而跨南越矣”的兴王之地。</p> <p class="ql-block">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的狮雄山,狮雄山不仅是汉代建筑基址,而且是一个在秦汉之交的南粤具有极高政治、军事地位的城址,具有西扣“粤东锁匙”蓝关,东控潮梅的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秦汉始,梅州属古龙川与古揭阳相交之地。随后的两千多年,随着梅州地区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为加强管理,增收税赋,不断析地设县。</p> <p class="ql-block">梅州之由来与变迁</p><p class="ql-block">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年)于程乡县置敬州,辖程乡一县,这是今梅州市第一次成为州一级政府。</p><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因避宋高祖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仍辖程乡县,此乃梅州地名第一次出现。</p><p class="ql-block">元朝改梅州为梅州路,仍领程乡县,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梅州路,程乡县隶潮州府。</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嘉应州复名为梅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p> <p class="ql-block">兴宁建置</p><p class="ql-block">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龙川设兴宁县,县治设华城雷公墩,县境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和龙川县东部、紫金县东北部。</p><p class="ql-block">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兴宁置齐昌县。</p><p class="ql-block">南汉国时期(公元917-971年)兴宁为附都城齐昌府,地位仅次于广州兴王府。</p><p class="ql-block">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由循州府辖治。</p><p class="ql-block">明属惠州府。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隶嘉应州。</p> <p class="ql-block">大埔建置</p><p class="ql-block">大埔县秦汉时属揭阳县。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以流人营五营建义招县,隶属义安郡。</p><p class="ql-block">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隶属潮州。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今大埔县湖寮镇古城村)。</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万川县,县境并入潮州海阳县。</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析海阳县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县地。</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析饶平县置大埔县,县治在今茶阳镇。1961年,县治迁湖寮镇。</p> <p class="ql-block">五华(长乐)建置</p><p class="ql-block">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析兴宁县置长乐县,隶循州府。</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是惠州府七县之一。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属嘉应直隶州。</p><p class="ql-block">1914年,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1954年县治迁至水寨镇。</p> <p class="ql-block">平远建置</p><p class="ql-block">平远县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以广东程乡县豪居都(今仁居镇)为中心,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广东惠州府兴宁四县边地,以原设在豪居都林子营通判府馆址为基础,筑城建县。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初隶江西赣州府。</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调整县域,归还闽赣两省原析之地,增析程乡县义化、长田、石窟三都,改隶广东潮州府,县治仍设在豪居都。</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隶嘉应州。</p> <p class="ql-block">蕉岭(镇平)建置</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割平远之石窟都,程乡之松源、龟浆二都建镇平县,隶属潮州府。</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隶嘉应州。</p><p class="ql-block">1914年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而改名为蕉岭县。</p><p class="ql-block">丰顺建置</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析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径心、环清、建桥三堡和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设置新县,县名为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隶属潮州府。</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丰顺划归兴梅地区。1950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汤坑成为丰顺县城。</p> <p class="ql-block">东汉绿釉弦纹陶瓶</p><p class="ql-block">晋青釉盘口双系壶</p> <p class="ql-block">秦汉以前,梅州地区主要居民为越族,后有山越、俚族、僚族、畲族瑶族及疍民等。秦汉之交赵佗五十万大军下岭南,部分驻军与土著居民相互通婚和融合。两晋以来,部分北人南下避乱到达并定居梅州,并与刀耕火种的当地居民不断交融,逐渐发展形成客家文化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疍民原是百越一支,分布于东南沿海和内河系,舟居水宿,成为水上居民,以蛇为图腾。疍民姓氏,主要有麦、卜、吴、苏、何、李等。</p><p class="ql-block">梅江流域疍民,是梅州的土著居民之一。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仅兴宁河就有疍民船400余艘,官府于水口设河泊所进行专门管理。明清时期,梅江疍民不堪官府重税,不少远徙他方。全清末民国,梅江疍民已很少。1949年以后,全部上岸居住。</p> <p class="ql-block">畲、瑶两族是唐宋时期广东东部主要的土著族群。由于元朝政府的残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畲族首领陈满率众起义,攻占梅城。元朝政府派兵镇压,畲、瑶几被灭族。剩存者或远避他乡,或改族改姓,促使梅州畲瑶两族与汉族融合,故有“畲陈改汉邓”等传说。另有部分畲族盘姓改为潘,雷姓改成吕、粪,蓝姓改为兰姓等。</p><p class="ql-block">目前,广东省畲族约有3200多人,其中有2/3以上居住在潮安、丰顺两县境内的凤凰山区。梅州丰顺县畲族有400多人,习俗基本汉化。</p> <p class="ql-block">湖广填四川</p><p class="ql-block">清初,东南沿海实行“海禁”及“迁界”政策,不少沿海居民迁居梅州,梅州地区人口剧增。因人多地少,梅州人口不断向河源、韶关、糖州等周边地区迁移。同时,由于明末清初战乱,四川人口剧降,良田荒芜。清政府实行“湖广填四川”政策,大量粤闽赣客家人口迁往四川盆地,成为客家形成发展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梅州迁出人口较多,成为外地客家的祖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代水车窑</p><p class="ql-block">唐代烧造青瓷的古窑,盛于唐代中晚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水车窑青瓷是中原文化和客家梅州本土文化的结合,也是唐代外销量最大的瓷器之一,其通过韩江远销南洋各国。</p> <p class="ql-block">唐水车窑青釉双系罐</p> <p class="ql-block">元明余里窑</p><p class="ql-block">余里窑遗址地处今大埔县三河镇余里村水口山尾陲,于三十世纪60年代被发现。2014年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余里窑进行系统发掘,揭示元明时期的余里窑是广东省境内已知最早的仿龙泉青瓷出产的窑址遗存,而且是同类窑址中罕见的保存较好、规模宏大的龙泉系青瓷窑场。</p> <p class="ql-block">清代梅州手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兴宁织布及梅县茧绸最为有名,远销各地。</p> <p class="ql-block">兴宁自种、自织、自纺的布业始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5-1521年),并发展成为传统手工业。清末,外国棉纱大量进口,兴宁纺织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随着梅州人口的增长,为满足家族繁衍、人口增多的需要,在聚族而居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梅州客家民居向公大私小、聚族防御的方向发展,形成以围龙屋为主要民居代表的聚居村落。</p> <p class="ql-block">华侨之乡</p><p class="ql-block">具有迁徙传统的梅州,经过几个世纪的向外迁徙,成为全国重点侨乡之一。目前,梅州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7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足球之乡</p><p class="ql-block">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五华县长布元坑教会创办中书院(相当于今天的初中)传教。他们在书院中的大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教学生踢足球,这是现代足球项目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元坑成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p><p class="ql-block">由于足球运动在梅州的普及和取得的骄人成绩,1956年梅县获得“足球之乡”称号。1986年,广东省政府批准梅县成立足球运动学校。</p> <p class="ql-block">文化之乡</p><p class="ql-block">梅州文风初起,始于南朝程旼和唐末谪潮的韩愈。宋时,在刘元城、侯安国、秦九韶等寓贤带动下,兴建书院,教授传统儒学,培育出许多在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颇有建树的杰出人物,梅州文风初兴。清代,在知县“两王”(王吉人、王仕云)、知州“三王”(王元枢、王者辅、王之正)的提倡下,梅州地区兴办众多书院,科甲及第者众,以教育成果突出蜚声岭南,梅州文教兴盛。</p> <p class="ql-block">邹鲁(1885-1954年),幼名澄生,以“天资鲁钝”,自改名为鲁,别号海滨,大埔县茶阳镇长治村人。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学者。1923年12月起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人境庐诗草”双面木刻板</p> <p class="ql-block">长寿之乡</p><p class="ql-block">得益于绿色的生态环境、厚重的客家文化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梅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在梅州的两区一市五县中有三县一区是“中国长寿之乡”。</p><p class="ql-block">在梅州437.5万常住人口中,百岁以上老人460人,90-99岁老人有1.9万人,80-89岁老人有8.6万人。</p> <p class="ql-block">梅州籍开国将帅</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18日,“八一”南昌起义军进抵广东大埔县城茶阳。19日贺龙率先头部队进驻三河坝。20日,周恩来、贺龙等率起义军从三河坝前往潮州、汕头。朱德率3000多起义军奉命据守三河坝阻击尾追之敌,10月1日至4日,扼守三河坝的起义军与敌人激战后,终因敌众我寡,次第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设在大埔青溪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由中共中央交通局直接领导,从上海中共中央机关经华南香港、广东东部汕头、大埔、福建闽西到中央苏区江西端金,在中央苏区的多次残酷的反“围剿”战争中,始终不受破坏,护送重要人物和物资安全畅通达五年之久,被誉为“摧不垮打不烂的地下航线”“苏维埃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从1930年到中央红军长征前,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先后护送了周恩来、叶剑英、刘少奇、项英夫妇、邓小平、任弼时、刘伯承、聂荣臻、博古、王稼样、林伯渠、萧劲光、左权、李德等200多位高级干部和技术人才到中央苏区腹地。</p> <p class="ql-block">1929年10月,红四军军长朱德、参谋长朱云卿率领三个纵队6000余人,由闽西出发分三路挺进东江(梅州)、在梅县、大埔、蕉岭、丰顺、平远留下了战斗足迹。传达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进行了著名的梅城战役;成立了东江革命要员会;颁布了朱德、毛泽东、古大存等七人署名的《东江革命委员会关于公布执行主地政纲的布告》,有力地推动了东江特别是梅州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1948年8月,闽粤赣边区党的代表会议在启明寺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魏金水为书记,朱曼平为副书记。下辖闽西、闽南、梅州、潮汕、韩东5个地委,1949年1月,闽粤赣边区党委在大埔县光德镇上漳村召开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大会,宣布中央军委命令,任命刘永生为司令员,魏金水为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梅州全境解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