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各位来宾,我是义务导游鑫懿老翁,欢迎各位来到代表江南美景的集大成者----拙政园的西园。</p> <p class="ql-block"> 别有洞天是中园与西园的隔墙上的一个比较大的圆洞门。门上就刻有“别有洞天”四个字。可以从中园透过门看西园,或是从西园透过这个门看中园.。景物在圆洞门的掩映下,比无门直视富有神秘感和诱惑力。取名与宋代 · 王炎的诗句:“主人对客懒将迎,别有洞天双国色。”</p><p class="ql-block"> 因为中园是明代所建,西园为清代所建,所以经过这个门,就如同明代穿越到清代。为什么要造这么厚哪?足够的厚度可以增加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足够的厚度才叫穿越,否则就叫跨越。</p> <p class="ql-block"> 本来西园观赏的最佳位置是“与谁同坐轩”,可是因为池水相隔,只能循路观赏。</p><p class="ql-block"> 面前假山上的六角形的亭子是“宜两亭”。寓意适宜于两家共享春色之亭。亭名取自唐自居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诗句。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亭中可以看到两边的景色。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p><p class="ql-block"> 宜两亭有四个看点,一是二十二朵梅花窗与冰裂纹组成的窗户。寓意寒冬已过,春暖花开,可以透过花窗看到四季美景。二是明瓦,就是现代的阳光房。明瓦在中园已经见过,三是借窗观东西两园的景色,四是地砖六边形地砖,像乌龟壳。寓意长寿。</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拙政园有很多带有冰裂纹的图案,有人说是因为王献臣是一个具有胸怀大志、家国情怀的人,“位卑不敢忘国忧”。他认为现在怀才不遇,总有一天会冬去春来、时来运转,“经得一番寒彻骨,必得梅花扑鼻香”。总有一天遇到明君,再报效国家。</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东南西北四个窗户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前面是“与谁同坐轩”,非常别致。取名自苏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中楹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道出了此轩的美:美好的风光待你游览,花草树木无私的奉献给你。</p><p class="ql-block">该建筑是清末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西园,为纪念祖先制扇起家斥资修建。这个轩两侧所开的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后面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与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奇思、妙想、雅致、美观,把中国造园艺术运用到登峰造极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是一座浑圆形的亭子,顶部坡度平缓,形状如同一顶箬帽,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笠亭位于扇亭后的土山上,两亭结合,浑然一体,是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笠亭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宛如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这是园中最没有杂音的地方。在人声噪杂,走马观花中根本领略出园林的品味。正是因为少人光顾,才能体验古代园林的情趣,体会明月、清风、我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是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出入皆鸿儒, 来往无白丁”。鸳鸯馆门口的这几个篆字认识的人不太多,叫“得少佳趣”。</p><p class="ql-block"> 得少佳趣园是告诉人们,你来到这里,多多少少能得到乐趣。得到很少,就觉得很有趣了。表达了当时王献臣的心境,也透露出一丝的不满。人活一世,许多事情并非越多越好,知足常乐。做事不是求大求多,做优就好,也更能体会到做事情的乐趣。</p><p class="ql-block">人生犹如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p><p class="ql-block">百年之后全属他,珍惜当下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台馆分峙、精美华丽的建筑,是主人宴请宾客、听曲娱乐的地方。所谓"鸳鸯厅",是把厅用隔扇、屏风分为前后厅的形式。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男客人在南边接待,女客人在北边接待。</p><p class="ql-block"> 鸳鸯馆四角均有精巧耳房,又叫暖阁,供演员更衣,侍从待命之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鸳鸯馆南厅,因为南部天井里面曾经种着18株山茶花,古人把山茶花也称为曼陀罗花,所以名为“十八曼陀罗花馆”。</p> <p class="ql-block"> 鸳鸯馆北厅临池,池水里曾养三十六对鸳鸯,故称“卅六鸳鸯馆” 。鸳鸯戏水,琴瑟和谐,说明主人家庭幸福。</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玻璃是主人花重金从欧洲进口的。透过玻璃,看四面的景色和阳光洒在地上的图案都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鸳鸯馆作为西园的主要建筑,房上的墙饰品也很有学问。这里有一个塑雕蝙蝠,蝙蝠下面有一个“庆”字,蝙蝠叼着有两条鱼,这叫福从天降、吉庆有余。</p> <p class="ql-block"> 这么好的地方却流传一个吓死凤凰男的故事。话说苏州破落子弟王永宁与吴三桂的女儿是指腹为婚,吴三桂当云南王的时候给了女儿巨额嫁妆。王永宁用这些钱买下了拙政园西园,大师挥霍,兴建这个鸳鸯馆,供自己听戏玩乐。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吴三桂的女儿身为郡主脾气很坏,经常对王永宁喝五吆六,拳打脚踢,王永宁变得非常胆小。一天,两口正在听戏,仆人过来给王永宁说:“王爷云南起兵造反了”。岳父造反,女婿岂有好事。王永宁当场吓得昏倒在地,抽搐死亡。鸳鸯馆主人吓死了,只剩下鸳鸯馆千百年来宠辱不惊。</p> <p class="ql-block"> 连接留听阁与三十六鸳鸯馆的一座别致的三曲桥叫卧虹桥。名字来自宋代傅梦得的《垂虹桥》:“一舸西风到水乡,半痕残月浸沧浪。湖中有影浑如画,题品垂虹多古作,去来征雁带秋霜”。桥是清末富商张履谦买下了西园后,为给母亲祝寿修建的。用“延年益寿"装饰图案, 祝老母亲长寿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留听阁单层阁,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它的由来为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p><p class="ql-block"> 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的飞罩,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留听阁也是园主人听昆曲的地方。因为昆曲又叫水墨腔。昆曲的声音通过水面飘来,更是韵味满满,美妙盈盈。</p><p class="ql-block"> 到了秋天,拙政园所有的荷花的要清除,唯独这一片留着。因为林黛玉特别喜欢,还把:“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枯荷改成了“留得残荷听雨声”。枯代表的是死,残代表的是残而不死,孕育希望。所以我们秋天来到这里,听听雨打残荷的雨声,是非常美妙的。</p> <p class="ql-block"> 在留听阁,回头望南看到的是塔影亭,境界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是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拙政园中以影来命名的景点有两处,分别是倒影楼和塔影亭。据说当年园外尚无房屋遮挡,由此可以看见西边北寺塔的倩影,此取名于唐诗句“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另一种说法是亭影倒映水中似宝塔。</p> <p class="ql-block"> 亭旁谷底铺砌了石磴,曲折弯转,蜿蜒向前,在假山山脚草丛中钻洞穿出去,有“地龙探月娥”美誉。夏秋之际,身临其间,树荫凉风习习,亲水濯足嬉耍,犹如进入真涧山谷之感。</p> <p class="ql-block"> 离开留听阁,就能看到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叫浮翠阁,高大气派,是园中最高处。这里曾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瞭望哨。据说太平天国李秀成曾把黄金埋在阁下,可是因为它是建在花岗岩之上,至今没有挖掘。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也取名于苏轼的诗句: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 倒影楼(最美的是夜景),主要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取名自温庭钧诗句:“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头倒映楼”。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唐伯虎的老师。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特建此楼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 倒影楼前面那条长廊是中西花园的一道水廊墙。这个廊弯弯曲曲,起起伏伏,像水的波浪。故取名波形廊。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 ,打破了墙僵直、沉闷的局面。高低起伏、弯转曲折,使 景观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它分成两段,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收缩于卅六鸳鸯馆,;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你如果穿一身汉服走在上面,就像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凌波碎步,罗袜生尘。</p> <p class="ql-block"> 倒影响西面就是拙政园盆景园,里面有1600多盆的盆景,都是苏派盆景的精品。不管是在哪个季节进行观赏,都有不同的风景。它创建于1954年,其中有一棵树桩已经生存了300年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自由欣赏欣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全部欣赏了拙政园的建筑,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拙政园的山水树木。</p><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的假山有28座,很有特色,山石多峰,石洞高低曲折,连绵不断。入洞如到迷宫。石洞景多,主要分布在园林的中心区域和西区,位于园林中心的“翠微山”,是拙政园最具代表性的假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的花草树木繁多,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桂花、海棠、梧桐、榆树等,最多的是香樟树。</span>绝对没有槐树,因为北方有“门前有槐,升官发财”的说法,可南方有“前院不栽桑,后院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的说法。原因很奇葩,就是因为槐树是由木和鬼字组成,所以认为槐树是一种不祥之树木。香樟树。因为全身都有樟脑香气。木材坚硬美观,宜制家具,并能驱蚊虫,所以江南生女栽香樟,有儿种梧桐。女儿出生的那年栽上香樟树,用于出嫁打嫁妆。香樟树也是古代媒婆的向导,谁家院子有大香樟树就说明谁家有女待嫁,谁家有梧桐树,说明谁家有男待娶。</p> <p class="ql-block"> 中园这棵枫杨树龄150多年了,是拙政园独特一景。它五脏六腑全无,全靠树皮存活至今。夏天仍然枝繁叶茂。它是乎告诉人们:没心没肺活着不累,没心没肺长命百岁。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虽活很惨。</p><p class="ql-block"> 佛有数千位,弥勒佛最为人熟记,就因为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p><p class="ql-block"> 像我这样没心没肺的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我感觉良好。</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有很多地方的高低处和房前台阶前,都有用石头堆砌的踏跺。这并不是园主人吝啬、缺钱,用几块石头随便垫垫,而是园主人讲究造园艺术,追求田园风光,山林野趣的杰作----色浪。不是色狼。因为他们用的石头是最好的太湖石。太湖石经过亿万年的冲刷,形成洞孔相通,九楞八翘,带有水的温润、温婉。人经过这里,携风带尘,就像一阵波浪经过,发出水的声响。男士经过就是踏浪而来的仙人,女士经过就是凌波碎步的仙女。踏跺旁边都栽植绣蹲草,带着“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情。</p> <p class="ql-block"> 石为名园之魂,拙政园自然不会缺少用美石点缀。拙政园除了大小不同的假山共计28座以外,还有每百年才长高一厘米的石笋近百株。石笋由于是含碳酸的水不断点滴到一处,碳酸钙沉淀而形成的 ,生长很慢,在地上长成一个尖锥体,很像竹笋,故名石笋。拙政园更有长期在太湖经受波浪的冲击溶蚀,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大家可以各自玩味欣赏。</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拙政园的行程,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满,希望大家平平安安返程。临别我把游玩拙政园西园的两首拙作,献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一,拙政园西园</p><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跨名清,两宜亭覌两园景。</p><p class="ql-block">明月春风与我坐,松竹梅丛听荷声。</p><p class="ql-block">曼陀花笑鸳戏鸯,浮翠阁窥钓鱼翁。</p><p class="ql-block">涟漪荡皱池中楼,卧虹铸就儿女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拙政园</p><p class="ql-block">问雅拙政园,美景敢问鼎。</p><p class="ql-block">一路二三廊,华丽四五厅。</p><p class="ql-block">烟笼六七楼,水映八九亭。</p><p class="ql-block">雅蕴千百处,户納万种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欢迎点评转发,谢绝打赏送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