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衣服上所系的挂钩,相当于今天的纽扣和腰带扣,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玉、黄金、白银等制作。有实物和文字记载的带钩是在春秋早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仅举两例说明之。《管子·大匡》中记载了管仲射小白故事,管仲为了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在半路上用箭射向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管仲的箭恰好射中了公子小白衣服上的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以迷惑管仲,最终抢先回到齐国都城临淄,登上了君位。他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霸业。《庄子·胠箧》:“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其意是,偷带钩的人要被处死,而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了诸侯。用以讽刺当时法律的不合理。</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由于服饰发生了改变,带钩不再作为实用器,但玉质带钩作为有钱人的把玩物并没有停止制作。在把玩的玉带钩中,最常见的而且工艺最复杂的当属以“苍龙教子”为题材的玉带钩。这类带钩元代开始出现,明清时期逐渐流行开来,清代尤为盛行。当时乾隆皇帝吸取康熙皇子们争位的教训,借“苍龙教子”的典故,注重培养皇权的接班人。所以“苍龙教子”纹饰在清乾隆年间特别流行。据记载,乾隆皇帝在正月十五日驾临圆明园时,戴的就是“苍龙教子”珠顶冠。玉质苍龙教子带钩以和田白玉为多,其次是翡翠质地,而用玛雕琢而成的带钩较为少见。下图所示的玛瑙带钩长11厘米,宽2.7厘米,高2.7厘米,年代为清乾隆时期,而且是典型的乾隆工。其用料考究、精雕细琢、工艺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玛瑙的硬度大于和田玉,制作工艺更加复杂。</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图</p> <p class="ql-block">苍龙教子带钩的钩首为龙头,龙眼突出,钩身呈长条形,钩身至尾端雕有小螭龙与龙首相对。雕刻细腻丰满,刀法生辣,出筋露骨,棱角和运刀交接处有楞手之感。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突起,称为“虾米眼”。龙腮上出现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突起,露出角状鼻孔,龙嘴微开,龙首较短不刻龙发(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图</p> <p class="ql-block">螭龙的圆窝状耳向上隆起,螭体圆浑,螭首上仰,髭发飘拂,根根可数,螭身抬起,四肢弯曲有力,与钩背连接(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钩身厚薄均匀,线条形板块,钩钮薄而短(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这种带钩的钩首为龙首,而在钩的腹部上面是螭龙的形象,整体工艺为线雕、浮雕、透雕、镂雕和圆雕,可以说集中了玉雕的全部手法。钩首的龙头与钩腹的螭龙相对而望,龙首大,螭龙小,形成了“苍龙教子”的题材。</p><p class="ql-block">“苍龙教子”玛瑙带钩上的大小两条龙比喻父子二人,寓意为父教子。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借以望子成龙。“苍龙教子”源自于《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古人用苍龙来比喻窦燕山,他的五个儿子则被称为“窦氏五龙”。</p><p class="ql-block">玛瑙带钩上的“苍龙教子”纹饰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长辈对晚辈的责任和殷切期望,希望子女们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