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永垂不朽

张时贤

<p class="ql-block"><b>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一生以隐姓埋名的奉献、科技报国的信念和攻坚克难的勇气,书写了中国国防科技史上的壮丽篇章。以下是其生平事迹的综述:</b></p><p class="ql-block"><b> 一、少年立志,求学报国</b></p><p class="ql-block"><b>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幼年历经抗日战争,目睹家乡饱受日军轰炸,立下“科学救国”的志向。1945年,他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系统学习船舶制造技术。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征程。</b></p><p class="ql-block"><b> 二、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事业</b></p><p class="ql-block"><b> 1958年,黄旭华被选为中国首批核潜艇研制团队的核心成员。为保守国家机密,他隐姓埋名长达30年,与家人断绝联系,甚至连父亲去世也未能归家。直到1987年,母亲通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得知儿子从事的是“惊天动地”的事业。</b></p><p class="ql-block"><b> 在技术封锁的背景下,黄旭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克了核潜艇设计的三大核心难题:</b></p><p class="ql-block"><b> 1. 艇型选择: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水滴线型设计,结合核动力系统,一步跨越美国“常规动力试验艇”的研发阶段。</b></p><p class="ql-block"><b> 2. 设备布局:通过算盘计算数据、秤称重设备等“土办法”,确保艇内数万设备、电缆和管道的精准布置,最终核潜艇下水后的实际重量与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b></p><p class="ql-block"><b> 3. 极限深潜试验: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参与南海深潜试验,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试验成功后,他即兴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三、铸就重器,功勋卓著</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下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其性能甚至超越美国首艘核潜艇。</b></p><p class="ql-block"><b>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持续推动核潜艇技术的迭代升级,并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他提出的“三面镜子”理论(放大镜追踪线索、显微镜分析本质、照妖镜去伪存真)成为团队科研方法的核心。</b></p><p class="ql-block"><b> 荣誉加身:他先后获得“共和国勋章”(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3年)等殊荣,被誉为“国家脊梁”。</b></p><p class="ql-block"><b> 四、赤子情怀,无私奉献</b></p><p class="ql-block"><b> 黄旭华将个人奖金逾2000万元捐赠给科研和教育事业,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青年科学家。面对家庭,他心怀愧疚却始终无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b></p><p class="ql-block"><b> 其夫人李世英默默支持丈夫事业,甚至自学理发为他剪发数十年,成为这段传奇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撑。</b></p><p class="ql-block"><b> 五、巨星陨落,精神永存</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他的离去标志着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团队四位总设计师(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的时代落幕,但其精神遗产仍在延续——从隐姓埋名的坚守到深海铸剑的壮举,他为国家安全与科技自立树立了不朽丰碑。</b></p><p class="ql-block"><b> 黄旭华用一生诠释了“誓言无声,深潜报国”的信念。正如他所说:“核潜艇事业,是我此生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属于党的见证。”他的故事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缩影。</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