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诏安县白洋乡上蕴村五斗(上、下)自然村,位于闽粤边界,与饶平县联饶镇新陂、大陂村隔山毗邻。古时有十八乡之称,民间与饶平往来密切。清末,余之文出生在五斗村上五斗的番炉寨,随母舅参加同盟会组织的黄冈丁未革命,有老辈人记录。</p> <p class="ql-block">1906年(光绪32年.丙午)</p><p class="ql-block"> 冬委 , 广东反清组织“三点会”总部在诏安县白石村东门顶设一联络点,由五斗村一位少时失怙随母亲寄养黄冈竹仔篮外婆家,长大后受舅辈影响加入三点会的青年农民余之文负责。我县与饶平接壤的地方暗中入会者不少。</p><p class="ql-block">1907年(光绪33年.丁未)</p><p class="ql-block"> 5月22日,饶平黄冈爆发旨在“驱逐挞虏,恢复中华”的丁未革命。我县三点会会众300多名由余之文率领参加攻打黄冈城协署;攻克黄冈后,又转道参加沟洲(汫洲)血战。后“丁未革命”被清兵扼杀。起义军分散后撤,余之文遂改名沈之光,率诏安义军集结于我县黄牛山隐蔽。</p><p class="ql-block">1913年(民国2年.癸丑)</p><p class="ql-block"> 2月,省公署据诏安知事刘荫榛呈报黄牛山沈之光聚众抗捐,云霄驻军彭参府(保清)、胡哨官受命带兵进剿,但至永茂营附近的大伯公庙时,遭沈之光伏击,彭、胡阵亡,队伍溃散。</p><p class="ql-block">1914年(民国3年.甲寅)</p><p class="ql-block"> 4月27日,闽粤两省达成会剿黄牛山协议,闽军万正洪、黄国华部联合粤军吴尚达部开抵黄牛山扫荡。及破,沈之光潜逃,“白扇会”会众散落附近乡村。官军继而洗劫诏安、饶平县边邻村寨,受害严重的后岭、塘西、洋边、白石、六爷楼等村群众四处逃命。</p><p class="ql-block"> 5月,闽军黄国华部、粤军吴尚达部相继撤走。万正洪部继续查办“黄牛山”案,不断洗劫西路一带。在此情况下,城乡不少群众加入教会请求庇护,使“天主教”得以大量发展。</p><p class="ql-block">1934年(民国23年. 甲戌)</p><p class="ql-block"> 3月21日,为了打通凤凰山一八仙山一乌山游击队走廊,潮澄饶红三大队、饶和埔诏武装游击队兵分3路,发起第3次攻打黄牛山的战斗,歼灭了阻挠革命的拦路虎一沈之光反动迷信集团。</p><p class="ql-block">注:文章出自诏邑已故许慕辉老先生的《诏安史海钩沉》一书。</p> <p class="ql-block"> 饶平黄冈中山公园的纪念碑、亭。</p> <p class="ql-block"> 诏安白洋乡上蕴村上五斗自然村,余之文(沈之光)故里。据当地人介绍,沈之光所在的番炉寨已消失,旧址为后来的房子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 白石东门顶(老寨子)。</p> <p class="ql-block">深桥镇下园村新宝自然村:闽军阵亡官兵之墓及祠。</p> <p class="ql-block"> 白洋乡玉楼村永茂营自然村旁边的大伯公庙,战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 诏安、饶平交界的八仙山,即沈之光的山寨黄牛山所在。</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广东党史》杂志原主编、饶平籍作家王国梁为收集闽粤边苏区的革命史迹,在诏安县党史办和白洋乡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八仙山(黄牛山、酒湖)及周边村落采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