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她,是一位及其普通的农村妇女,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家里育有四个儿子,男人是村里的医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却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七十年代初,上山下乡的热潮如汹涌的波涛,将我卷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生活环境,引领我踏入了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社会格局中,农村妇女往往文化程度偏低,甚至目不识丁。她们的形象多被定格为贤惠、贤良,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农田之间,她们承担着沉重的家务负担和繁重的农活压力。</p> <p class="ql-block"> 梁红便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传统农村妇女。家里的繁杂琐事她独自一人黙黙承担,养鸡,种菜,照料孩子,这些活儿她打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如此,她还要跟着生产队到田间干活,在忙碌的间隙,她还会在家织布,拓泥砖盖房子…我目睹她每日辛勤劳作从无怨言,心里既充满好奇又对她钦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我到乡下那两年她又有两孩子出生,而且全部是男孩……按现在人的眼光来说,那时生活条件虽艰苦,但人的生育力还真强!而且孩子也比较懂事,都是大的带小的。因为她男人在大队卫生室任村医,忙忙碌碌的根本顾及不到家里,往日男人们拓泥砖盖房子这样的事情却是由她一个女人背着孩子在忙碌!她每天忙完队里的活,就抽空在家扚泥浆,拓泥砖,说要给每个孩子盖栋房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看她确实太辛苦了,</span>所以就常去她家帮忙,帮她照顾孩子。久而久之我们成了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时代不同了,男同志能办成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做的到”。七十年代初到处都在宣传‘女子能顶半边天’,我也有幸经历了那个时代。</p><p class="ql-block"> 我与梁红的结缘也许与其他农村妇女不同之处是她有文化,她是六十年代末期高中毕业生,这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妇女中确实不多见。那时生产队里经常组织开会学习,除了队长和文书时常会发言外,梁红也常常会站出来发言表达妇女的心声,尤其有时下地干活,有的田地离村里很远,面积不大,工分不高,有些人就不愿意去。每逢这时,梁红总是站出来说,你们不愿意去我去!这个时候我往往会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心想这个农村妇女的胸怀宽广,做事总是考虑全局,是我的榜样!从此,我时常与她一起干活,一起去公社参加会议学习……</p> <p class="ql-block"> 到了乡下才知道,插秧是分两季的,有早稻和晚稻。早稻要在五一前插完,过八十天就熟了,7月底前得把早稻谷收了,赶紧去插晚稻,还必须赶在立秋前,否则因为立秋后温度变化,对晚稻生长有影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因此,每到双抢(抢收,抢种)时候都是最热最累人的时候。我初到农村正赶上双抢季节。每天一大清早,在队长家喝了两碗稀饭就跟着生产队的男女队员,背着草帽、拿着镰刀到田里干活去了……割稻谷,抱稻谷,捆草把,挑草把,堆稻草,耕地,耙地,平地,扯秧苗挑秧苗,插秧苗,……另一边需要有人在稻谷场上把堆儿上的草把散开,牵牛用石磙碾,再用扬叉翻面接着碾,等稻谷差不多脱粒了,又得起来捆稻草,然后把稻场上的谷子用推耙弄到一块,用木锹扬场,把谷子与细草杂物分开,再进行晾晒……我真心体会到一粒粮食来之多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无比陌生,下地干活对我而言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从没有光脚走路的经历,队员告诉我们,穿着凉鞋是没法下地干活的,于是,我们只好把鞋拎手上,光着脚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脚板被稻杆和石子扎的生疼,我只能踮着脚<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心吊胆的</span>的跟着队员后面。更让人感到心惊<span style="font-size:18px;">胆颤的</span>是水田里的蚂蝗,它们会在你毫无防备之时,悄悄爬上你的腿吸血。初刚到农村的我,第一次下田干活,当我低头看见腿上有两条黑乎乎的东西紧紧粘着的,顿时吓得尖叫起来,那东西黏黏糊糊肯本扯不下来,当时我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旁边的女青年看着我那狼狈的模样,都忍不住笑了起。就在这时,梁红走了过来,她迅速抓起一把秧苗,往我腿上的蚂蝗一擦,蚂蝗便脱落下来了,这时腿上被蚂蝗叮咬的地方开始流血,梁红又扯来一根稻草,在伤口上一捆,一会儿血就止住啦。</p> <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开始逐渐适应各种农活,我跟着梁红一起学着插秧,种菜,学习纺纱织布技巧…还学着怎样用自行车驮着粮食往公社交公粮……真的成了“铁姑娘”。</p> <p class="ql-block">双抢季节,看到秧苗供不应求,我便与男社员一样挑双担秧苗,尽管担子压得腰都挺不直了,可不想让队员们瞧不起,咬着牙硬是坚持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既往农村女子是不使牛的,可我当时不知哪来的勇气,觉得耕地、耙田不是男人的专利,女子与男子一样都可以使牛,于是要求跟队里的男队员学犁地耙田……</p> <p class="ql-block"> 1973年4月,福建省莆田县的一位小学教师名叫李庆霖,他怀着满腔的忧虑和无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下乡知青所面临的困境;他们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没有稳定收入,也没有像样的住房,仅仅靠着辛苦打工挣来的工分维持生计,以至于许多知青日子过的异常艰难,常常食不果腹,紧巴巴地勉强生活。毛主席得此事后,心中满是愤怒与关切,随即将这封信交给了周总理,要求妥善处理。1973年,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一份重要文件,明确要求各省政府务必切实解决农村知青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我清晰地记得,就是那一年,县委知青办下拨了一笔款项给每个公社,旨在为所有知青解决住房问题。于是大队按要求给我们知青建造了统一的住房。这些房子虽说不上是宽敞高大的瓦房,但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可以安身的小窝。</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我曾住过的知青房,就是在这个小屋渡过了近两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生产队长24婆的家,我初下乡时与另两位同学就住在她家的厢房,与她们一家生活了近一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 52年后,我又来到了从前的队长家~我曾住过的老房子,但却物是人非啦……</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的那段日子,生活单调但很充实。每天,我们都要到下地辛勤劳作,回到住处还得自己动手煮饭做菜,并且要去自留地种植蔬菜,过着跟农民伯伯相差无几的生活。然而,村里乡亲待我们十分友善和热情,他们时常给我们送来自家种的新鲜蔬菜,逢年过节,我们灶头上便会摆满了乡亲们送来的粽子,年糕,白散(当地特色的米花饼)等美食……我也时常被梁红邀请到她家去吃饭,她家偶然杀个鸡,做点荤菜时,总会让我过去一同分享。她还送了我一块自己亲手纺织的粗布……她总是对我虚寒问暖,让我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不再感到孤独。和她在一起,我感受了一种无比溫暖和温馨的氛围,仿佛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让我在艰苦的岁月中找到了一丝慰藉和依靠。</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即将入伍,告别下乡的地方。那时,她们一家满心不舍送我到了市里,我与她们一家合影留念。将那珍贵瞬间定格。时光荏苒,数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如今她家的四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各自组建了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且都生活得彼为顺遂。梁红夫妇不仅升级为爷爷奶奶,甚至还迎来了重孙,可谓四世同堂,享尽人间天伦之乐。然而,即便如此,梁红仍几十年如一日的操劳着。如今,她已年届八十,可依旧时常活跃在田间地头,她辛勤耕耘的蔬菜,大米,花生油从不间断的分享给孩子们,我也时常有幸得以分享这份溫暖。宁医生如今已然八十三岁高龄,却依旧坚守在村医岗位上,为村民的健康默默奉献。他的就诊服务随叫随到,这种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流,转眼间,几十载春秋已过,我也成为一位事业有成且退休多年的老者。然而,在我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哪里承载着我深埋心底的眷念……每隔几年,当我重新踏上那片乡村的土地,眼前的景色已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破旧的房子已被整齐的新房所取代,而田野里的景色却也有所不同,不再是那大片大片的绿色植被。但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梁红这一大家子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孩子们都盖起了比城里人还宽敞舒适的大房子。曾经那个爬在我背上的小男孩,如今已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然而,梁红这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并未因晚辈的成就而坐享清福。她依旧如同我初次相识时生产的妇女队长那般,每日在田间辛勤劳作,忙碌不停。每次与她相见,我们都格外亲切,无话不谈,那种感觉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由衷祝愿梁红的孩子们事业一帆风顺,祝福她的大家庭幸福安康,也祈福她和宁医生这倆位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