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中岳嵩山,少林寺、法王寺、中岳庙皆一流名胜,值得逛一逛。在登封城北,嵩山南麓,太室山极峻峰下的逍遥谷中,还隐藏着一个清静去处,亦名声不菲,不可错过,那就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书院内外林荫密闭,古木参天,徜徉其间,恍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境,是个静心读书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五进院落,由下至上梯次排列着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等,两侧有配房和别院,现存古建筑二十多座一百余间。先圣殿祀孔子及四大弟子像,道统祠供尧帝、大禹、周公像。与其他宫庙式建筑不同,书院建筑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没有繁复的雕梁画栋,简洁明快,古朴大方。</p> <p class="ql-block"> 古人常以“四大”为尊,嵩阳书院位列其中,足见其地位之高。书院主讲是宋代洛学创立者、宋明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理学代表人物杨时等;“客座教授”有文学家范仲淹;史学家司马光等。理学集大成者,大名鼎鼎的朱熹等也在此开办过讲座,堪谓个个鸿儒、巨匠、“大咖”,至今尚有“古嵩阳今清华”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逛书院,常有与逛寺庙,逛道观类似的感觉,细想,三者的功用还真有些接近,都崇拜偶像,都授徒传道,都讲求静心习修等等,因此三者在地址环境的选择、建筑布局和建筑设计上也大致趋同。嵩阳书院与佛、道的渊缘就更直接了。书院原为佛家“丛林”,创建于北魏,隋朝改为道观,五代周朝改为书院,称太室书院,北宋时期改称嵩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 书院流传着许多与佛道相关的传奇,尤其与道源远流长,比如,汉武帝“嵩山寻仙”,说汉武帝受仙人(方士)蛊惑,欲学轩辕皇帝羽化成仙,借故随方士到嵩山寻仙,神仙没有寻到,却成就了嵩山“岳”的正统地位。西周以前人们认为地有“四岳”,春秋兴“五行”说,于是有了“五岳”说,至汉武帝嵩山寻仙,嵩山便正式享有了中岳的尊位。</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寻仙最有趣的故事是三封将军柏,说汉武帝巡幸至极峻峰逍遥谷口(今书院所在),见一古柏虬枝苍劲,傲然挺立,实属罕见,于是赐封为大将军;绕行百步,见一株更大的古柏,武帝稍有迟疑,还是封了二将军;再行,又见一株更大的巨柏,封三将军吧。随行提醒:树越大封号越小?武帝回:先入为主。金口玉言,岂可更改。</p> <p class="ql-block"> 大将军柏高十二米,粗五米五,树身倾斜,侧卧在书院山门旁的"凸"字墙上;二将军柏高二十米,粗十二米五,树身中空,可容数人;三将军柏明末遭雷火焚毁,已不得见。汉武帝“先入为主”赐封以后,将军柏的故事依然在民间不断地演绎,说巨柏三将军气极自焚,二将军气炸了肚子,而大将军自觉惭愧,于是伏地偷生……</p> <p class="ql-block"> 书院大门西侧有一通百顿重的巨碑大唐碑,称“嵩山碑王”,碑上记载了唐玄宗寻仙求长生之事,碑下有一石坛,传说是道人为李隆基炼丹处。自汉武帝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便成了“法统”,而帝王们为何依然崇佛崇道呢?有说,帝王们总是善于以儒治世,以佛束民,而自己则乐于享有道的随性、自在、逍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