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伊朗的西南部,有一座有着古老文明历史的年轻城市,这就是 法尔斯省的首府<b>设拉子(Shīrāz)</b>。</p><p class="ql-block">说它有着古老文明历史,因为公元前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曾是被称为“伊朗历史摇篮”的埃兰文明古国,在出土的埃兰泥板文书上,这里被记载为“tirazis”;公元前六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以法尔斯地区为根据地建立起波斯第一帝国,居鲁士大帝在距离设拉子130多公里的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定都称王;公元前518年大流士一世在距离设拉子东北50多公里的群山之间建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行宫和灵都”的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由此法尔斯地区成为波斯第一帝国时期的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由于不像亚兹德那样,高山环抱中四处荒漠,气候炎热,环境恶劣,因远离战火而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古城,设拉子历史上一直处于文明发展和战火摧毁之间的往复。<b>在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波斯文明被焚于战火</b>。</p><p class="ql-block">公元二世纪波斯第二帝国即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时期,设拉子成为波斯经济与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在当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支持下,设拉子汇集了众多学者、诗人、艺术家,对波斯文明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公元九世纪,布韦希王朝(Buwayhid Dynasty,又译为“白益王朝”)长子阿里以设拉子为首都,与伊斯法罕的二弟和巴格达的三弟演绎着波斯版的“三国演义”。十一世纪,突厥人的一个分支塞尔柱土库曼人率军灭掉了支离破碎的布韦希王朝的各藩属,<b>设拉子又受到毁灭性的摧残</b>。</p><p class="ql-block">蒙古人建立的伊利汗国分裂后,莫扎法尔家族成为波斯主要的割据势力并以设拉子为首都。1342年,蒙古贵族帖木儿率军攻占设拉子,<b>该城再次遭受到严重破坏</b>。</p> <p class="ql-block">公元十六至十八世纪,设拉子在波斯第三帝国即萨法维王朝(Safavid dynasty)时期一度重现繁荣,成为商贸中心、手工业中心、文学艺术中心、宗教文化中心,当然也是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地。但萨法维王朝自阿巴斯一世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和接班人的培养极为失败,王子们被圈禁起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切断与外界及潜在阴谋家的联系。因此以后继位的王子大多才能平平、昏庸无能,不得不依靠宫廷内臣及宗教势力维持统治,一些国王甚至成为乌莱玛(Ulema,伊斯兰宗教学者)的傀儡。到了萨法维时代后期,国王不问政事,沉溺于酒色。1722年阿富汗部落首领米尔·马哈茂德攻占首都伊斯法罕后波斯第三帝国灭国。马哈茂德十分担心萨法维贵族,便将各部大臣和贵族诱骗到王宫后格杀,并屠杀军队将领、血洗城市。<b>设拉子于1724年落入马哈茂德之手后也未能幸免</b>。</p> <p class="ql-block">阿富汗人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伊朗各地的反抗和起义。1727年,有“波斯的拿破仑”之称的纳迪尔率兵在呼罗珊起兵。他出身于游牧民族,13岁时丧父,靠捡柴养活自己和母亲,17岁时和母亲沦为乌兹别克人的奴隶,后投靠阿夫沙尔部落的首领,获得重用后一跃成为部落首领,并帮助萨法维末代国王侯赛因之子塔赫玛斯普二世打败阿富汗人,驱逐设拉子的阿富汗统治者。接着又收回被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占领的波斯国土,1736年被贵族议会拥立为王,改称<b>纳迪尔沙(Nader Shah)</b>,建立<b>阿夫沙尔王朝(Afsharid Dynasty)</b>。(在此前一年即1735年大清乾隆正式登基称帝。)</p><p class="ql-block">(纳迪尔沙,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纳迪尔个头高大,相貌英俊,精力充沛,见人过目不忘。他对敌人冷酷无情,在军事生涯中留下了辉煌的战绩。他抗击阿富汗,大破奥斯曼,远征印度,打败莫卧儿、布哈拉与花剌子模,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帝国,从而被称为“波斯之剑”、“亚洲最后一位伟大的军事征服者”。这位与乾隆皇帝同时代的君主,还是一位强势且果断的政治人物,他结束了之前波斯因外部入侵和内部纷争导致的混乱局面,致力于维护波斯的统一和领土完整。</p><p class="ql-block">(纳迪尔沙,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纳迪尔沙是个逊尼派的突厥穆斯林,称王后企图取消波斯什叶派的国教地位并将之改造成逊尼派的一个分支,但作为逊尼派领袖的奥斯曼苏丹对他极其仇恨,拒绝在宗教问题上接受波斯。且国内什叶派的宗教信仰早已作为波斯的民族认同,纳迪尔沙的泛伊斯兰化的宗教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p> <p class="ql-block">即位后纳迪尔沙如果能专心治理国家,定会成为一位类似居鲁士大帝、大流士大帝之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沙普尔二世之于萨珊王朝、阿巴斯大帝之于萨法维王朝那样解救波斯于混乱和外国占领之中,并给波斯人带来繁荣和强大的雄主。可惜这位创造了传奇故事的非凡君主,晚年却陷入了令人恐惧的精神错乱,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最终辉煌转瞬而逝。他担心儿子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刺瞎儿子的眼睛使他失去继承王位或参与政治竞争的能力。他不停地征战,大肆掠夺被征服国的财富以充实波斯国库,但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灾难。他出身于卑微的游牧部落,在他的统治下只有暴行、奴役、劫掠和屠杀,甚至到了晚年这种残暴与日俱增,终于在1747年被手下的波斯将领刺杀于军帐中。</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纳迪尔被刺杀后,先后三名君主在宫廷阴谋中上任继位又被推翻和废黜,都继承了纳迪尔残忍的基因,波斯陷入混乱。1796年恺加部落的阿迦·穆罕默德·汗征服呼罗珊,处死末代国王,阿夫沙尔王朝仅存在了60年后终结。</p> <p class="ql-block">纳迪尔被刺杀后,曾是他手下将领的<b>卡里姆汗·赞德(Karim Khan e Zand)</b>控制了波斯的中部和南部,与恺加部落、吉尔扎依部落形成了三强鼎立的局面。1750年,卡里姆汗与巴赫蒂亚尔部落首领阿里·马儿丹汗共同拥立萨法维王朝的后代为沙阿,称为伊斯玛仪三世。阿里·马儿丹汗被另一名头领杀死后,卡里姆汗成了伊朗西南部无可争议的统治者。卡里姆汗以设拉子为中心,建立了<b>赞德王朝(英语:Zand dynasty)</b>。</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战争,卡里姆汗占据了除呼罗珊及以东地区外的所有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卡里姆汗是个温和的统治者,他出于对纳迪尔沙和对阿夫沙尔王朝的尊重,没有灭掉被刺瞎眼睛的纳迪尔沙儿子治下的呼罗珊。虽然众所周知伊斯玛仪三世只是一个傀儡,实际的统治者就是卡里姆汗,但是他从未使用过沙阿的称号,而是采用<b>“瓦齐尔·拉阿亚”(Vakile-Ra'aayaa,意为“人民的代表”)</b>这一称号。统治期间他大力恢复波斯国内秩序与经济,并改正了纳迪尔沙时期的逊尼派宗教政策,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恺加王朝最终取代了赞德王朝。</p><p class="ql-block">(卡里姆汗,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伊朗黑暗的近代史中,卡里姆汗是一位为数不多的有怜悯之心的统治者。在他短暂的执政期间,伊朗得以休养生息。作为首都的设拉子,建筑和文化艺术也由此得到大力发展,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对以后的恺加王朝和巴列维王朝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从上述设拉子的历史可以看出,法尔斯地区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设拉子城却屡建屡毁,直到赞德王朝时期才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我们参观的旅游景点及看到的地标建筑都出自赞德王朝、恺加王朝时期。特别是恺加王朝时期设拉子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除了莫克清真寺等新建筑外,一些存留的古建筑在地震中都遭到摧毁,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带来严重的干扰。虽然以后部分古建筑得到重建,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了。<b>所以我对设拉子定义为“一座有着古老文明历史的年轻城市”</b>。</p><p class="ql-block">(就在我写这篇游记时,2024年10月,以色列对设拉子的火箭生产中心实施空袭,这是设拉子最新的又一次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建于恺加王朝时期的<b>天堂花园</b>(<b>Eram Garden,又称“伊拉姆花园”</b>。Eram是古兰经里阿拉伯语Iram的波斯化音转,意为“天堂”),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波斯园林”中九座园林之一。花园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被誉为“伊朗的香格里拉”,以契合美如仙境的“天堂”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是一个植物园,其历史可追溯到1037年至1193年的塞尔柱王朝时期,以后不断有统治者在这里居住和扩建。1881年恺加王朝将之改建为王家园林后,阿迦国王和王后将这里作为度假之地。1963年政府将花园没收后移交给设拉子大学,成为设拉子大学植物园用于植物研究,并作为历史景观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伊拉姆花园的一部分是<b>设拉子大学纳林杰斯坦博物馆(Shiraz University Asia Institute Museum Naranjestan)</b>,据说是当年王室成员的居住区,1967年被修复。博物馆收藏了一些3000年前的文物和关于伊朗古代遗迹的档案,被认为是伊朗国内最出色的博物馆之一。(我们去花园参观时好像这个博物馆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花园的整体布局遵循对称原则,宫殿建筑位于花园中心位置。水是波斯花园重要的元素之一,漂亮的喷水池及长长的水渠形成花园的主轴,体现出严谨、庄重的美感。宫殿前的水池、水渠和喷泉等构成十字交叉,把花园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并把水引向四方。</p> <p class="ql-block">作为设拉子大学的植物园,花园的核心区域是品种繁多的植物,有高耸的柏树、挺拔的棕榈,以及玫瑰和柑橘等。</p> <p class="ql-block">走过水渠,是被称为“<b>天堂宫殿(Kakh-e Eram)</b>”的三层建筑,为恺加王朝时期所建。宫殿的拱门、穹顶等元素是伊斯兰建筑的典型特征,大量的石柱以及对自然元素的描绘则是波斯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而带有西式台阶、客厅和阳台等元素则是恺加王朝引入欧洲建筑后特有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外墙和内部大量使用彩色瓷砖进行装饰。这些瓷砖以蓝色、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构成各种几何图案、花卉图案及伊斯兰书法图案,视觉效果非常独特。据说这些书法中有十四世纪波斯著名诗人哈菲兹的诗句。一些哈菲兹的研究者从他创作的诗句中,认为描述的场景与当时的伊拉姆花园有关;还有人认为伊拉姆花园的美丽与宁静为哈菲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他的诗中体现了高耸的柏树、挺拔的棕榈树、艳丽的玫瑰、潺潺的流水等,都源于伊拉姆花园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哈菲兹生活在十四世纪,比恺加王朝早了四百多年,因此我认为哈菲兹诗中所体现的园林美景不会是恺加时代的伊拉姆花园,可能是其前身植物园。或者恺加王朝在改造花园为王家园林时,吸收了哈菲兹的描述作为园林改造的蓝图,并在建造的宫殿中用书法体的哈菲兹诗句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由于哈菲兹的诗歌作品被誉为波斯文化艺术的瑰宝,而伊拉姆花园作为波斯园林的杰出代表,这两者都代表了设拉子这个城市最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据说在某些节日或重要纪念日,人们都会在伊拉姆花园举行哈菲兹诗歌的吟诵活动。</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门窗、天花板、梁柱等部位都用精美的木雕装饰。木雕图案包括花卉、藤蔓、动物等,工艺精湛,呈现出波斯木雕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与恺加时代之前的波斯建筑装饰不同的是,宫殿的大厅和房间采用了镜面装饰,通过在墙壁和天花板上镶嵌小块镜子,形成璀璨耀眼的视觉效果,而且镜子反射的光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折射视角,使室内更加富丽堂皇。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量使用镜面工艺装饰的建筑,都是在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恺加王朝及其以后时期的作品(如设拉子的灯王之墓、德黑兰的格雷斯坦宫等),但据查这种工艺早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就有了。当时欧洲的玻璃镜子传入波斯,在运输过程中很多镜子被打碎,波斯的能工巧匠们将碎玻璃切割并排列成复杂的几何图形,创造出独特的镜面装饰艺术。这种艺术在恺加王朝时期达到高峰。</p> <p class="ql-block">伊拉姆花园不远的设拉子老城里,有一片充满艺术氛围的街道,称之为“涂鸦街”。窄小的街道两旁的建筑外立面都绘有各种色彩鲜艳、风格多样的涂鸦画,有伊朗的传统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现代艺术风格的抽象图案、卡通形象等,还有各种形态各异的镶嵌装饰,尽显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关于涂鸦街的历史没有确切的介绍。涂鸦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随后在全世界传播开来。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伊朗可能受到这种文化潮流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进行这种形式的创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多年轻人愿意通过涂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涂鸦开始在设拉子等城市涌现。</p> <p class="ql-block">由于设拉子是个艺术氛围很浓的城市,为了推动设拉子旅游业及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政府及当地艺术家团体有意识地组织和鼓励艺术家和民众参与到街道的涂鸦创作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涂鸦街景观,成为设拉子老城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由于伊拉姆花园背后就是设拉子大学,而涂鸦街就在伊拉姆花园的边上,因此设拉子大学的艺术工作室、艺术展览等艺术资源很可能与周边的街区形成一定的资源共享关系。或许涂鸦街中的某些作品就是出自设拉子大学的艺术家或学生之手。</p> <p class="ql-block">由于涂鸦街除了作为艺术展示的场所,还是伊朗文化艺术传承和交流的重要空间,为当地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和展示的平台。受到这种艺术氛围的影响和带动,涂鸦街上的住宅民居也用各种花卉和艺术摆设将自家装饰得很有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涂鸦街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设拉子的“网红打卡地”,为设拉子的旅游业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设拉子城市的艺术氛围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我们在设拉子到处可以看到,伊朗人通过艺术或艺术品谋生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在设拉子城市的西南部,有一座神秘又神圣的墓葬和清真寺,这就是<b>灯王之墓(波斯语音译: Shāh Chérāgh,又称“光明王之墓”)</b>,内有什叶派第七伊玛目穆萨·卡齐姆(Musa al-Kadhim)的两个儿子儿子艾哈迈德(Ahamad)和穆罕默德(Mohammad)兄弟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穆萨·卡齐姆原名穆萨·伊本·贾法尔(Mussa iben Ja’far)生于公元745年,父亲是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Ja’far Sadiq)。他致力于传播什叶派宗教理论,教导信徒,在什叶派中被视为重要的宗教领袖,其追随者相信他是安拉选定的伊玛目,具有特殊的神圣地位。</p><p class="ql-block">伊朗奉行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从第一伊玛目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第二伊玛目哈桑(阿里和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的儿子)、第三伊玛目侯赛因(哈桑的弟弟)、以及侯赛因的后代,直到出生于868年的第十二伊玛目(也是最后一位)穆萨·卡兹姆(Musa al-Kazim),每一位伊玛目都是天命指定的,即真主通过先知或另一位伊玛目指定,必须由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世袭,因此伊玛目就是真主指定的穆圣继承人,其传承体现真主的意志。虽然第十二位伊玛目自872年起已隐遁起来,但历经1152年后至今还活着,将在适当时候以“马赫迪(Mahdi,意为救世主)”身份重现于世,恢复真正的伊斯兰教并开创末日来临前最后一个公正的时代和社会。由于这十二位伊玛目的产生都是真主安拉的引导和安排,那么每一位伊玛目的直系亲属,与真主也就有了天生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第七伊玛目有着多种称号,最著名的头衔是<b>卡齐姆(al-Kadhim)</b>。他于799年在巴格达被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囚禁,后在狱中被毒死,年仅55岁。他的两个儿子为躲避迫害,逃到设拉子避难,去世后被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传说后来当地人常看到有金光从一处墓穴冒出来,经挖掘后发现了一具全身穿着铠甲的尸体,其戒指上有文字:“<b>骄傲属于真主,穆萨的儿子艾哈迈德”</b>,证明了这就是第七任伊玛目穆萨·卡齐姆之子、第八任伊玛目阿里·里达(Ali al-Rida)之兄艾哈迈德的埋葬地点,随后确定了其兄默罕默德的墓地。根据相关的宗教文献及当地的历史记录,官方最终确认这里就是第七伊玛目两个儿子的安葬之地,这一结论也得到宗教界的广泛认可。</p><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统治法尔斯地区的塞尔柱突厥王朝的附庸国萨尔古尔王朝下令在此建造墓地,因为在金光的指引下找到墓穴,故而被称为<b>“灯王之墓”</b>。十四世纪帖木儿王朝时期对该墓进行了修缮和扩建,该墓逐渐成为什叶派重要的宗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灯王之墓现在是什叶派仅次于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圣陵和库姆法蒂玛圣陵之后的什叶派第三大朝觐圣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来自伊朗和其他地区什叶派信徒的朝拜和世界各地游客的参观。</p> <p class="ql-block">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扩建,这座陵墓现在已经变成一座集陵墓、清真寺、神学院为一体的大型宗教场所。现在的主体建筑建于十九世纪,由恺加王朝在1824年、1853年设拉子两次大地震后,在被摧毁的建筑上重建而成。</p><p class="ql-block">建筑群中还有一个博物馆,收藏至少600余件古波斯时期的陶器文物,还有帕提亚时期、萨珊时期的硬币、萨法维时期和恺加时期的武器、手稿和文件等。不过来这里的游客关注的只是极具特色的圣陵,而不会在意这个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圣陵区的大门相对低调,看上去没有常见的清真寺那么气派。但门楼的装饰却极尽奢华,彩釉瓷砖镶拼的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伊斯兰书法图案构成了繁杂而细腻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走过门楼,却是另外一幅场景。宽敞开阔的广场,可供上万人进行大型宗教活动。外墙厚重的建筑群,将圣陵、清真寺、神学院及其他宗教场所布置得庄严肃穆。建筑多为柱式风格,排列整齐的廊柱,高大而精致的伊万,多种伊斯兰书法体的宗教诗句装饰的外墙,无不体现着这里神圣高贵的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进入圣陵,有三座石雕像,看上去是现代人物,但不知道是谁。地上有一排陵墓,是2022年10月26日发生恐怖袭击死亡的15名普通人,因为是死在圣陵,所以能享受葬在圣陵陪伴圣人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风格与其他清真寺有些不同,穹顶由“洋葱头”变成了“仙桃”,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的色彩。穹顶底部环绕着一圈精美的伊斯兰书法,犹如镶了一条华丽的腰带。宣礼塔较低,不知道这是不是恺加王朝时期建造清真寺的风格,我们去莫克清真寺看到的宣礼塔也很低。</p> <p class="ql-block">作为圣地,参观有着严苛的要求,女士需穿长袍,男士穿着需符合伊斯兰习惯;非穆斯林进入圣陵参观需由志愿者工作人员带领(据说以前非穆斯林是不让进入的);女士和男士参观时有不同区域,需分门进入,女士是不能走近灵柩的。由于2022年10月26日发生了“伊斯兰国”一名枪手在这里向人群开火,造成15死40伤的恐怖袭击;2023年8月13日再次发生1死7伤的恐怖袭击,所以进入参观的安检特别严格,照相机不准带入,只能用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进入圣陵大殿,只觉得眼花缭乱,墓室大厅里从墙壁到天花板,装饰着数百万个镜子碎片、彩绘玻璃,将水晶吊灯的灯光来回反射到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如梦如幻,好像进入万花筒里一般。这些镜子是被精心地设计后切割成不同形状,再耐心地打磨,再按照设计拼贴镶嵌,变成这美丽的墙壁和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灵柩放在大殿中,在绚丽耀眼的光线反射下,呈现出一种庄重神圣的场景,这是将光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才能看到的颜色,无愧于朝圣者天堂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进入圣陵必须脱鞋。整个大殿的地面都铺上以红色为主的波斯地毯,脱了鞋走在这厚重结实的地毯上,看到不少人席地而坐低声吟诵古兰经,有的跪拜祈祷,有的低头沉思,不由得感到一丝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虽然对于游客来说,这个圣陵只是设拉子最著名的旅游地之一,对设拉子的旅游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什叶派穆斯林来说,它却是承载着什叶派的宗教文化和历史记忆,弘扬什叶派教义、传统以及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圣地。</p> <p class="ql-block">设拉子被称为<b>“玫瑰和夜莺之城”</b>,源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既是因为设拉子盛产玫瑰,还因波斯诗人哈菲兹的诗歌中充满对玫瑰和夜莺的赞美。</p><p class="ql-block">十四世纪时设拉子虽然处于政治动荡时期,但文化艺术繁荣,在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突出的成就,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波斯浪漫主义诗人的<b>哈菲兹(Hafez)</b>就生长在这一环境中。哈菲兹本名沙姆思·丁·穆罕默德,1315年出生在伊斯法罕,后来全家迁居设拉子。他一边艰苦谋生一边勤奋求学,在少年时就能背诵全本《古兰经》。人们称他为“哈菲兹”,意为“熟背《古兰经》的人”。</p> <p class="ql-block">设拉子<b>哈菲兹墓园(Hafezieh)</b>是哈菲兹的安息之地,也是设拉子的一处重要文化景点。墓园始建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竣工。1935年又进行修缮重建,由法国考古学家和建筑师安德烈·戈达尔(Andre Godard)设计,1937年竣工。墓园建设在一个精美的波斯园林<b>莫萨拉花园(Mousallah Garden)</b>中,高大的树木和花坛构成富有诗意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哈菲兹的石棺安放在一个精美的八角亭内,顶部是由八根石柱支撑的波斯风格拱顶,内饰有彩陶釉砖镶嵌的细工图案。石棺上隽刻着哈菲兹的两行波斯文诗句:<b>“来到我的墓园,就请许下个愿。我的陵寝,是全世界修行者的家园”</b>。</p> <p class="ql-block">(网上关于哈菲兹的图片极少,只找到 1970 年阿博哈桑·萨迪格创造的哈菲兹画像。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墓园内有哈菲兹纪念馆等建筑,我们晚上去时已经结束参观。</p> <p class="ql-block">哈菲兹一生留下五百多首诗,以优美、流畅、简洁的诗风将人的情感以花一般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身处动荡的莫扎法尔家族(伊利汗国分裂后的主要割据势力)统治时代,他的诗对封建专制和宗教偏见进行揭露和嘲讽,对贫贱的人民给与深厚的同情,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影响最大的波斯诗人,是公认的波斯抒情诗的高峰,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尼采、黑格尔等大文豪、大哲学家对他的诗赞赏有加。</p><p class="ql-block">德国大诗人歌德甚至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对哈菲兹极力赞美:<b>“哈菲兹啊,除非丧失理智,我才会自己和你相提并论。你是一艘鼓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只不过是在海浪中上下颠簸的的一叶小舟。” </b>1387年设拉子被帖木儿攻陷,哈菲兹1390年在设拉子因贫困和愤懑去世。</p> <p class="ql-block">哈菲兹不仅是波斯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在伊朗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据介绍,他的诗集<b>《诗颂集》(Divan-e-Hafez,又名“迪万”)</b>被伊朗人视为经典,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一本。他的诗集在伊朗是仅次于《古兰经》发行量最高的书。伊朗人往往会用他的诗来阐述对社会的理解,若心中或思想上有困惑,也往往可以从它的诗中寻找答案。</p> <p class="ql-block">哈菲兹被称为“设拉子的夜莺”,他的诗中经常出现玫瑰与夜莺。如:</p><p class="ql-block"><b>“心痴意挚的夜莺承受着孤独的幽怨,它落在玫瑰花丛里悲凄哀婉地鸣唱。”</b></p><p class="ql-block"><b>“夜莺的声声啼啭,不时送到我的耳边来。这不幸者和我同病相怜,心中燃烧着对玫瑰的热爱。”</b></p><p class="ql-block"><b>“玫瑰无限妩媚可爱,夜莺与玫瑰难分开;夜莺没有它活不下去,她却不把夜莺理睬。”</b></p><p class="ql-block"><b>“有天清晨,我去花园采摘玫瑰,忽闻夜莺的歌声,像我一样,这支可爱的鸟儿爱上玫瑰。在草坪,它思念的呼喊着。”</b></p><p class="ql-block"><b>“每只鸟儿都带着故事来到国王的玫瑰园,夜莺带着它的歌,哈菲兹带着他的祈祷。”</b></p><p class="ql-block">在哈菲兹浪漫主义诗歌的熏陶下,人们将玫瑰与夜莺视为美好与浪漫的象征,使得设拉子有了“玫瑰与夜莺之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哈菲兹墓园不仅是诗人的安息之地,也是伊朗人精神上的寄托。许多伊朗人来到这里,聆听着墓园中反复播放的哈菲兹诗歌,读一读大理石棺盖上刻着的哈菲兹两行诗,还有人在墓前从手机里默默地诵读着《诗颂集》中的诗。</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设拉子到处展现出现代化浪潮中的蓬勃发展活力,它不但成为伊朗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教育中心、门类齐全的工业中心和军工生产中心,还是重要的旅游城市。但是从古老文明的维度看,设拉子确实是一座有着古老文明的城市,它承载着无数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入住的卡里姆汗酒店(KARIM KHAN HOTEL),现代化的高等级服务设施中,到处都融入了浓浓的传统波斯元素,把古老的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相互交融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设拉子的最后一顿晚餐,是在一家地道的波斯餐厅,客人们用传统的波斯方式躺坐着,吃着传统的波斯餐食。餐厅陈设着波斯装饰品,却建在非常现代化的建筑里,仿佛生活在现代的人穿越到了遥远的波斯帝国。</p> <p class="ql-block">(关于伊朗人至今还喜欢席地就餐的习惯,我查了一下资料。一是古代坐在地上就餐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传统延续下来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二是在一些宗教仪式和传统活动中,就是坐在地上进行的,这也影响到这种就餐习惯的保留;三是坐在地上身体的姿势相对随意,可以更自由地伸展身体,并营造出亲密、温馨的就餐氛围;四是坐在地上就餐形式比较灵活,可以随时调整就餐区域大小,也不必受到桌子大小和椅子多少的限制。但是这种形式的就餐目前只是在一些特别传统的餐厅里保留,大部分的餐厅都使用桌椅了。)</p> <p class="ql-block">在设拉子,我们感受到设拉子不仅仅是一座沉浸在历史中的城市,也不仅仅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都市,而是在保留古老文明的同时,不断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虽然伊朗受到西方制裁四十多年了,但设拉子始终在随处可见的古老文明中,呈现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在一本厚重的史书中增加新的篇幅。</p> <p class="ql-block">设拉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古老文明和传统文明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形成自身独特的新的文明。这就是我对设拉子是一座有着古老文明历史的年轻城市的认识,这也是设拉子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明为世界提供的一个生动范例。</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据有关书籍及资料,参考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