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日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自治区</p> 洛阳行第二站我们去了白马寺。白马寺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极高,有多高呢?它是佛教入华第一寺,是中国佛教外传第一寺,是佛教国际化第一寺。<div>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从那时开始,佛教迅速传遍中国,成为中国各宗教之首,佛教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扎根中国大地。另外,著名的唐玄奘西行取经发生在公元629年,比白马寺始建晚了整整560年。</div><div>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白马寺成为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div><div> 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div> 山门<div> 山门即寺院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曾重建。<br></div> <p class="ql-block">山门石马</p><p class="ql-block">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高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在汉朝时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用了一匹白马驮经,建造了白马寺纪念这匹白马。这两匹石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p> <p class="ql-block">山门石狮</p><p class="ql-block"> 狮子原产于西域,正是在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狮子文化也一同传入中原。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寺,其门口的石狮是早期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佛教中,狮子被视为护法神兽,具有辟邪驱灾、守护佛法的寓意。白马寺门口的石狮守护着寺院,象征着佛法的威严和神圣,庇佑着寺院的安宁和信众的福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广场</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分为中国古建区、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进入山门,首先当然是中国古建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顶作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塑龙头,两端饰鸦尾。脊正面字为</p><p class="ql-block">"风调雨顺" ,背面字为"国泰民安"。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富丽堂皇。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为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佛龛内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为大乘菩萨之一,他居于兜率天,在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弥勒由兜率天降临世间,在龙华树下成佛,代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统御诸神恶鬼令其不敢肆虐。四大天王造像,皆身躯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的泥塑造像。</p><p class="ql-block"> 在天王殿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时下深冬,真假有待求证。</p> 天王殿香火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香火</p><p class="ql-block"> 毫无意外,白马寺游客极多,挤都挤不动。在中国人内心深处,弥勒佛是非常受人喜爱和尊重的佛,同时天王殿也是第一重佛殿,所以这里烧香的香客也是尤其的多,香烟弥漫,香气扑鼻,香火极为旺盛。</p> <p class="ql-block">韦驮天将泥塑像</p><p class="ql-block"> 被称作“护法神”,着武将装,立弥勒佛后,面北正对大佛殿的释迦牟尼佛,执行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为清代泥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门内东侧,为元代所遗存,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愔、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钟华文才后来到了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p><p class="ql-block"> 另外,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1.7米,宽1.4米,相传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此碑被我们大意错过了,未前去观摩。</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今的钟楼建于1991年,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建筑。钟楼原有的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00斤。据史载: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可与远在25里外的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故"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摄摩腾墓</p><p class="ql-block"> 钟楼以东有摄摩腾墓,鼓楼以西有竺法兰墓。摄摩腾,中天竺人,生年不详,卒73年,全称迦摄摩腾,或称竺摄摩腾,竺指国名,迦摄即迦叶(迦叶波),为印度婆罗门之大姓,擅长礼仪,解大小乘经典,常以游化为己任。</p><p class="ql-block"> 竺法兰,中印度人。讽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据梁高僧传卷一载,东汉明帝派遣蔡愔至西域求取佛经,竺法兰遂于永平十年(67)与大月氏僧迦叶摩腾结伴前来中国,居于洛阳白马寺,与迦叶摩腾合译四十二章经。所译之经另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法海藏等。后圆寂于洛阳,世寿六十余。竺法兰墓所在处及鼓楼被我们忽略了,未前去游览祭拜。</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兴建那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p> <p class="ql-block">佛说四十二章经</p><p class="ql-block"> 竺法兰与迦叶摩腾合译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此经典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p> 大佛殿 <p class="ql-block">大佛殿</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现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内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天人共七尊。主佛释迦牟尼佛,坐须弥座上,像高2.4米,据说这是他不语说法时的样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无量"。释迦牟尼左侧为大弟子摩汤咖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右侧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识,被称"多闻第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咖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手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阳行圆满,功过天地,以"行愿"著称。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圣"。东西待立的两位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由此而来。大佛殿东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钟,殿西南角为大法鼓。</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香火</p> <p class="ql-block">六祖殿</p><p class="ql-block"> 六祖殿位于中轴线西侧,在大佛殿之西南。殿内供有佛教禅宗的六位祖师。中间的是初祖达摩,左右排列着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p class="ql-block"> 本为元代所建,明清重修。佛龛内的三尊圣佛,皆盘双膝于莲花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尊称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给人以庄严圣洁之感,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对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值得一提的是:大雄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24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官大佛堂调入的,采用夹干漆遥像工艺,为传世文物瑰宝。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一套。</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p class="ql-block"> 殿内天相月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的两侧,还各有三条龙,大鹏鸟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祖告状,如来从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如来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的伤害了。如来又运用神道,让贡品变化无限多,让贡品代替龙,满足了大鹏鸟的要求,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是这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韦力天将泥塑像</p><p class="ql-block"> 左手执戟,右手握拳,站立在通高2.55米的须弥座上,威武无比,护持道场。大雄<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span></p> 接引殿 接引殿 <p class="ql-block">接引殿</p><p class="ql-block"> 接引殿内须弥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p><p class="ql-block"> 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由于清凉台最壮观,登台梯道最狭窄,台上空间最小,这里也是最为拥挤的地方,需要长时间排队登台。</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p><p class="ql-block"> 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p><p class="ql-block"> 相传汉明帝刘庄小时候曾在此避暑,后来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配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院落,为明代重修。殿内佛坛上中间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两侧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华严三圣"。</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p class="ql-block"> 清凉台两侧建有藏经阁和法宝阁,两阁建于1995年,大小形制一样,重檐歇山式,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p><p class="ql-block"> </p> 藏经阁下室 免费领福 藏经阁望清凉台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内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去的时候已禁止游人进入。</p> 藏经阁 法宝阁 <p class="ql-block">永平求法</p><p class="ql-block"> 法宝阁的下室主要讲述了佛教进入中国以及由中国向世界传播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平七年(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八年(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p> <p class="ql-block"> 永平十年(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p><p class="ql-block"> 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永平十一年(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p> <p class="ql-block">贝叶经</p><p class="ql-block"> 贝叶经,是用贝多罗树(梵文Pattra)叶子刻写成的佛教经书,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佛教徒们就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据传,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带来白马寺的即为贝叶经。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在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具有极高的文物、文献价值。</p> <p class="ql-block">佛教传播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中国后,以白马寺为起点,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和欧美,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并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白马寺也成为世界佛教的“释源”和“祖庭”。</p> <p class="ql-block"> 法宝阁</p><p class="ql-block"> 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p><p class="ql-block"> 从法宝阁出,向西望去,仿佛到了国界,异国风情的建筑扑面而来。白马寺作为印度佛教的传播者、东南亚佛教的“释源”和“祖庭”,设置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将其国际化的佛教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p> 泰国佛殿苑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p><p class="ql-block"> 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诣白马寺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敬赠了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大佛,后又出资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国佛殿,1995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 1997年10月31日,白马寺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法会。2009年,泰国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及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参访白马寺后,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风格,拟对佛殿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2010年5月,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工程正式实施,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p> <p class="ql-block"> 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于9月26日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泰国风格佛殿苑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泰国副僧王帕蓬迪乐,泰国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哌娄哈德盖,泰国佛教管理局局长纳欧帕拉本咋洼呐南等722名泰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相关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 泰国佛殿苑位于洛阳白马寺古建区西侧,长宽各108米,有四座苑门,东西南北各一座,其中东门为正门。苑内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建筑错落有致、张弛有度。</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这枚舍利是英国考古学家在迦毗罗卫国发现的释迦牟尼佛骨舍利,曾在泰国曼谷金山寺的金山塔安放一百多年。2014年9月22日,泰国曼谷金山寺高僧一行人来到洛阳,将该佛骨舍利赠送给白马寺。洛阳白马寺于9月26日举行泰国风格佛殿苑落成庆典,将舍利安放于泰国佛殿苑的舍利塔上。</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泰国佛殿苑,浓缩了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为代表的的泰式建筑精华,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塔苑大金塔</p><p class="ql-block"> 缅甸佛塔苑位于白马寺院古建区西侧,与泰国佛殿苑相邻。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是缅甸政府在境外捐建的第一个项目。 2012年工程奠基,其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到白马寺,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佛殿主体建筑包括大金塔、大佛殿以及博物馆三部分。其中大金塔为整个佛殿的标志性建筑,塔高32.9米,以缅甸仰光的瑞德贡大金塔为原型缩建而成,是整个缅甸风格佛殿建筑群中的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金塔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璧上4块大玉雕表现了佛陀降生、成道、说法、涅槃四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风动石佛塔</p><p class="ql-block"> 大金塔西北角是风动石佛塔。在距离仰光市200公里的一处海拔1100米的悬崖边上,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风动石。它高约7.6米,重约611吨,风吹过的时候,巨石随风微晃,却千年不坠。这块风动石被缅甸人奉为神石,并为之贴上层层金箔,故又称作“大金石”。石上海建有一座高约7.3米的贴金佛塔。</p><p class="ql-block"> 据说,风动石是一位隐士蒂萨供奉佛陀头发的所在地,在国王的帮助下,佛陀的三根头发被安放在一个镶嵌红宝石的黄金匣子里,放置在风动石中心孔内。缅甸人坚信,朝拜佛发就是朝拜佛陀真身。因此,风动石成为缅甸著名的朝拜圣地。</p> <p class="ql-block"> 为保持缅甸建筑的原汁原味,佛殿的规划、设计、材料、造像等全部由缅方完成。 2014年6月竣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p><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泰国佛殿苑之南,由印度政府出资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建造。该项目由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于2003年发起,2006年开工建设。印度政府选择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2010年佛殿完工,成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出席佛殿落成仪式,为佛殿剪彩揭碑。</p> 大佛殿上下两层塔身及殿门前牌坊上雕刻有佛本行故事与佛本生故事。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像,表现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说四圣谛度五比丘的情景。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投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清澈圣洁;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整个佛殿苑装修精工,格调高雅,雕刻美妙,缜密细致,好似西方天国。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她是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p> 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俯瞰大佛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 <p class="ql-block"> 回廊有印度工匠雕刻的佛教故事壁画十六幅,讲述的大概也是佛本行故事和佛本生故事。对这些故事,我充满了好奇,然而查阅资料,也查不出一二。</p> <p class="ql-block">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白马寺,其佛学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国最为神奇的寺庙之一,回顾这次白马寺之行,更觉行色匆匆,对其文化的理解不及蜻蜓点水,不足九牛一毛。或许,理解了白马寺,便理解了中国佛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