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儋州,这座位于海南岛西部的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诗意的自然风光。这里不仅有碧海蓝天的热带风情,更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意足迹。漫步在儋州,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追朔历史,儋州这个地方,乃琼西古郡。自伏波将军登岛饮马,拓疆建制,迄今二千余年;东坡居士流寓于此,续脉传薪,亦有千载之悠。因文武双宿交辉,故人文蕴积深厚,百姓重望儒风。汉武置郡,儋耳初开,蛮荒之地始沐王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儋州,薄雾轻笼,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丹青。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田野上,稻田泛着金色的光芒,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仿佛大地的呼吸。儋州的田园风光,总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儋州的海岸线曲折蜿蜒,沙滩洁白细腻,海水清澈见底。站在海边,远眺碧波万顷,海天一色,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海浪轻轻拍打着礁石,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渔歌。夕阳西下时,海面被染成金红色,渔船缓缓归港,渔网在风中摇曳,构成了一幅“渔舟唱晚”的动人画面。</p> <p class="ql-block">儋州的乡村也别具风情,古朴的村落掩映在椰林之中,村民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村口的老榕树下,常有老人闲坐聊天,孩子们在田间追逐嬉戏,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仿佛一幅田园牧歌的画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活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儋州,星空璀璨,月光洒在田野上,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虫鸣蛙叫交织成一首夜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在这样的夜晚,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心灵的宁静与安详。</p> <p class="ql-block">儋州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这里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流放之地,他在儋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漫步在东坡书院,仿佛能听到他吟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豪迈与豁达。书院内的古树参天,青石板路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块砖瓦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苏轼,字子瞻(1037年—1101年),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是我国古代天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当过8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苏轼才华横溢,命运多舛,但他的豁达与乐观使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p> <p class="ql-block">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公元1097年,年近六旬的东坡先生因“乌台诗案”第三次被贬生涯开始就是被贬至海南儋州。那时的他虽已是文坛巨匠,却不得不面对人生的低谷。“苦其心志,劳其肌肤。”一代文豪见过多少荣华富贵,到了晚年却要为"五斗米"折腰,不禁让人唏嘘。“苦中作乐 野菜也能烹美馔。”正是这段谪居的岁月,让苏东坡与儋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精神却如同那儋州岛上不灭的阳光,始终熠熠生辉。在这里,他结识了当地人民,创作了大量诗文,他在《贬居儋州》一诗中写道:“<b>我本儋耳人,寄生此南州</b>。”他这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淡然接受,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他在儋州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困境,积极投身治民、兴文、著述和教化活动,滋养了一方土地。</p> <p class="ql-block">桄榔庵是苏东坡在儋州的精神家园。桄榔庵:坐落于儋州市中和镇的南郊,是苏东坡谪居儋州时住了三年的处所。宋绍圣年间,苏东坡父子初到儋州时,当地州官张中十分敬重苏东坡,让苏家父子住在官府的房子里,定期发官粮给他们。后被上司逐出,东坡父子无室可居,处境十分凄凉。当地官民都十分同情,就帮助苏东坡在城南的桄榔林建房,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建起了三间茅屋。虽然周围虫蚁滋生,但茅屋处在“竹身青叶海棠枝”的桄榔林中,东坡宽慰之余便将茅屋命名为“桄榔庵”。</p> <p class="ql-block"><b>"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b>。"这是苏轼在桄榔庵中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苏东坡桃榔庵最经典的三句话是:<b>1."东坡居士谪于詹州,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b>。"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桄榔庵铭》。</p><p class="ql-block"><b>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b>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虽然不是直接出自桄榔庵,但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心态,与他在桄榔庵的生活态度相契合。</p><p class="ql-block"><b>3."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b>这句话表达了苏东坡在被贬至詹州后的心境,虽然被贬到荒远之地,不后悔自己的遭遇,反而认为这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奇妙的经历,这些话语不仅展示了苏东坡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豁达,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东坡井为元符元年(1098年)秋冬之际,苏轼夜与诸生寻得甘泉,遂帮助乡亲们开凿了一口水井,泉旺水甜,后人将此井命名为“东坡井”,以志纪念。它造型奇特,呈波浪状,井底铺有大石板,有孔如碗口大,正对泉水源头。数百年来,清甜的井水虽遇久旱从未枯竭过。</p> <p class="ql-block">东坡书院建于宋朝,即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载酒堂始建。此地系苏东坡居儋期间讲学会友的场所。元代,载酒堂故地建为学宫;延祐四年(1317年),在桄榔庵旧址建东坡祠;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东坡祠,恢复载酒堂旧名。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重修东坡书院。清末学制改革,东坡书院改为农学。民国时期,书院扩建为东坡公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革命军独立团重修东坡书院。1982年,儋县人民政府重修东坡书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这一片静谧的天地,古木参天,书香缭绕,这便是东坡书院。这首“一路芳阴远市尘,东坡书院礼诗神。纵然千古时光老,自与人间作主宾</span><b style="font-size:18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诗词,正是对这片精神净土最贴切的颂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坡文化的传承:</span>苏东坡在儋州期间,不仅讲学明道,还创作了大量诗文,如《儋耳山》等,表达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儋州人民对东坡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视,每年举办“东坡诗词朗诵大赛”,吸引了众多参赛者,从少儿到耄耋老人,东坡诗词被代代传颂。此外,儋州还通过东坡文化旅游月等活动,弘扬东坡精神,展现儋州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东坡先生的这首诗词,通过雨中行路的描写,传达了苏轼面对逆境时的从容和乐观.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困难,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勇敢前行。</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负有盛名的政治家。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至今仍被后人传诵。</p> <p class="ql-block">载酒堂位于全院中心。此堂建于绍圣四年(1097年)11月,苏轼取《汉书·扬雄传》“载酒肴,从游学”的典故命名。其建筑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相错,各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内共有12柱,分别于亭内四角,每角有三根,三根之间各不相同,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堂中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载酒亭是苏东坡会客旧址。亭顶盖绿瓦,周围有8角形栏杆,上挂“人鱼忘返”匾额。亭边有莲花池和金鱼戏水池,传说苏东坡和州官张中曾垂钓于此。</p> <p class="ql-block">东坡祠位于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分别是西庑廊和东庑廊,与载酒堂相连,布局形成庭院。东坡祠作核心建筑之一,以木质结构为主,白顶红门,整体大气端庄。东坡祠又称大殿,在载酒堂后。此祠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原在东坡居所桄榔庵。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院中,祀苏轼,以其子苏过及黎子云配祀。今祀中塑有东坡讲学组像。大殿作为东坡诗文书画室,主要展示东坡讲学组像、东坡书画拓印件及现代出版的各类苏轼著作和中国国内外研究苏轼的专著。</p> <p class="ql-block">截至2016年,东坡书院藏有名家字画400多幅,历代楹联13幅,名匾10块,历代碑刻13通,明代陶器罐1个,元代石雕人1尊。此外,还有古典和近代图书资料等。大门五柱三间,歇山顶,红墙青瓦,左右有长长的墙围向两边延伸。门额“东坡书院”四字,由清人张绩书手写。</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庑: 东西两庑主要展出当代人物赠送的书画等。其陈列馆介绍苏轼的生平简历、东坡居儋事迹,后人对东坡的景仰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儋州人以文化的传承者为荣,以创新的探索者为乐,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儋州有着诗乡歌海的地域特色。这里的山歌、调声、楹联等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儋州调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男女对唱,歌舞一体,节奏明快,感情炽烈,深受当地人喜爱。此外,儋州人喜爱吟诗作对,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随口吟诵五言绝句或七言律诗,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诗歌与自然景观的交融。“东坡谪居,三载耕耘,东坡书院书声琅琅,文脉自此绵延。一蓑烟雨任平生,九死南荒吾不恨,东坡风骨,千古流芳。古盐田上,晒盐人身影依稀,诉说着千年的海盐故事。 儋州古城,斑驳城墙,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儋州的自然景观与诗歌文化相得益彰。林承强的《松涛水库》描绘了<b>“碧湖月美不涂粉,青岭花娇自饰妆”</b>的意境,展现了儋州自然风光的诗意之美。</p><p class="ql-block">描写云月湖的经典诗句;<b>“碧水流涛飞碎玉,红莲弄影溅珍珠。闲云归岫竞芳域,明月寻踪滴翠湖。”“嫦娥梳妆之宝镜,黎母凤冠之明珠。雾海云天山作黛,远去夕阳水亦悠。云月湖青山环绕,水波荣辱不惊。”</b>东坡书院更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承载着东坡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诗歌活动的繁荣: 儋州不仅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还通过现代活动推动诗歌文化的传播。例如,儋州曾举办全国中华诗词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共同探讨诗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儋州还通过编撰《诗意儋州》等诗集,收录了大量吟咏儋州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词,展现了儋州诗歌的多样性与深度。</p> <p class="ql-block">诗歌与地域情感的联结: 儋州诗歌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无论是东坡诗词中对儋州的深情描绘,还是现代诗人对儋州山水的赞美,都体现了儋州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例如,苏东坡曾写道<b>“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b>表达了他对儋州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儋州的诗歌文化,既有东坡精神的传承,也有地域特色的彰显。汉武置郡,儋耳初开,蛮荒之地始沐王化。无论是自然景观的诗意描绘,还是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都展现了儋州作为“诗乡歌海”的独特魅力。情满儋州,诗歌不仅是文化的表达,更是情感的寄托,代代相传,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孟士暄 2025年春节有感</p>